摘要: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就現行憲法進行修訂,修正后憲法共4章143條。本次憲法修正案主要圍繞“團結”“改革”“文明”“信仰”五個關鍵詞展開,通過介紹對關鍵詞的相關改動,提出解讀本次憲法修正案,應當結合中國國情、中國傳統文化、十九大報告,同時結合憲法原文文本的觀點。
關鍵詞:第五次憲法修正案 團結 改革 文明 信仰 結合
中圖分類號:D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044-02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1982年憲法公布施行后,全國人大分別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四次對憲法的個別條款和部分內容作出修正,共通過了31條憲法修正案。本次憲法修改是現行八二憲法的第五次修改,修改后的憲法不僅緊跟當前發展脈絡,同時也保持了一以貫之的中國憲法精神。
一、2018憲法修正案關鍵詞解讀
(一)以“團結”為關鍵詞的相關改動
1.加入“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內容
應當明確的是團結的終極指向。今年修正案在第一條“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后增加了重要的一句:“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該條文充實到了第一章《總綱》的第一條第二款,在這之前的兩句,一句講的是國體,另一句講的是根本制度,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在這里,體現了黨的領導的根本性和全面性。
2.添加黨的先進理論成果
本次修改在序言第七段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加入了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999年憲法修正案加入了鄧小平理論,2004年的修正案確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黨的先進理論成果的開放式添加,體現了我們黨一直在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一直站在時代的前沿,為促進團結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3.充實完善民族關系和愛國統一戰線方面的內容
修正案在序言第十段對愛國統一戰線范圍進行了進一步擴充。在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基礎上,加入了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
4.充實和平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內容
在十九大報告中,人類、全球、世界、國際這四個詞一共出現了106次,本次修憲更是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入其中,體現了全球視角的團結思想。
(二)以“改革”為關鍵詞的相關改動
1.序言中加入“改革”一詞
今年修正案在序言第十段“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加入“改革”一詞,使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更加完整。十九大報告連用三個“我們黨深刻認識到”回顧了我們的革命史、建設史和改革史,明確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歷史地位,既是對改革時期的高度評價,又是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法治保障。
2.加入“監察體制改革”相關內容
修正案在第三章《國家機構》中專門增設了“監察委員會”一節,確立了監察委員會作為國家機構的法律地位,本次將監察委員會正式寫入憲法當中,使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于憲有據。
(三)以“文明”為關鍵詞的相關改動
1.生態文明建設
修正案將憲法序言第七段正式修改為“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表述是和十九大報告相一致的,也反映了我們總體布局的進一步豐富。
2.精神文明建設
修正案在第二十四條加入了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它的意義可以用兩個詞概括:第一個詞是固定。用最高法的形式將核心價值觀固化下來,長久不變,進而形成人們自覺的價值取向、價值追求。第二個詞是融合。核心價值觀本身就是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融合,而這次添加更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融合,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法制建設、國家制度之間的融合。
(四)以“信仰”為關鍵詞的相關改動
1.“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更名為“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
對于憲法的信仰首先建立在相信憲法是有力量上,不是束之高閣的閑法。這個變動意味著合憲性審查正式進入實質實施階段。也就是說,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在未來要對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并對發現違反憲法的問題進行糾正,讓憲法真正長出“牙齒”。這也呼應了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首先,從機構設置上看,法規備案審查室屬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下設機構,而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是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機構級別較高。其次,從階段上講,備案審查主要審已經生效的文件,而合憲性審查著重事前對還沒生效的文件進行審查。同時,從審查范圍上看,備案審查主要審查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性法規三大類,并不包括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而合憲性審查需要審查法律,甚至在未來還可能包括一些行為,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全覆蓋。
2.憲法宣誓入憲
2018年3月17日,當選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習近平進行憲法宣誓。這既是一場宣誓,同時也是一次全民樹立憲法信仰的公開課。修正案在第二十七條增加一款: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公開進行憲法宣誓。這也是我們國家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對憲法宣誓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用這種儀式感非常強的公開表達方式強化了憲法在整個國家的集體認同。
二、 解讀憲法修正案應關注“結合”
(一)結合中國語境
應當充分考慮法律的“地域性”。不能丟掉我國歷史、文化及其社會結構去理解修憲,應當貼近中國基體,結合中國語境。應當承認,西方憲法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但要明確是借鑒,不是照搬,要審慎,不應盲從,我們不拒絕以世界為方法,但要以中國為目的。
1.結合中國傳統文化
在西方的語境下,法首先和“權利”相關,這是西方法治的邏輯起點。但是,在中國的傳統語境中,先輩并不是從“權利”或者“自由”出發來思考法治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法首先關乎的是“秩序”。而此種秩序,是社會整體統一、穩定、和諧的“集體秩序”。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我國憲法帶有非常明顯的集體主義性格。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把團結作為第一個主旋律去解讀這次的憲法修改。
2.結合中國的發展路徑
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在“加速的”現代化背景下,法治的步伐也需要提速。
(二)結合十九大精神
如果將憲法修正案和十九大的報告放在一起對照,就會發現:一方面,憲法修正案是對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貫徹落實,是把黨的一致和決策部署國家化、憲法化;另一方面,十九大的一些提法也在為憲法作鋪墊、作保障。
(三)結合憲法原文文本
只有全面學、系統學,才能深刻理解這次修憲的原因。也只有讀完全文才會發現,這次憲法修改既繼承又勇于突破創新,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由于堅持“不變”的基本原則,憲法的精神才得以始終如一;由于及時有效地合理地變化,才煥發生機活力。
三、結語
法與時轉則治,法與時宜則有功。作為新時期治國安邦總章程,現行憲法不斷順應歷史的發展和人民的愿望,先后進行五次修改,把人民擁護和滿意的方針、政策固定下來,有力推動和保障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武俊.通過宣誓強化官員憲法意識[N].學習時報,2014-11-03.
[2]韓成軍.論法律解釋的原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孫瑤[作者簡介]陳曦,中共大慶市委黨校現場教學處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憲法學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