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為基點,研究近年來生態文明政策的執行情況,并以貴陽市為案例進行分析,通過資料整合、數據對比、實例分析、問題引導等方法,將近幾年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執行結果進行科學的對比,詳細指出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層面和生態層面作出的良好成績,提出了要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就應完善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突出評價體系的綜合性和科學性,形成綠色健康的生活習慣。
關鍵詞:生態文明 示范區 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254-02
早在1987年,生態學家葉謙吉就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及其內涵,可以說是“生態文明”這個概念在我國首次被提出,備受專家學者關注。甘彩云、施生旭,從“五位一體”出發,以廈門為例闡述了廈門的生態現狀和問題;魏媛、吳長勇、徐筑燕通過建立SWOT模型,對貴陽市進行了數據研究,并提出了低碳出行、控制人口出生率、綠色低碳建筑、綠色消費等措施。
一、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提出
1.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現實意義
“生態文明”這個概念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生態”這個詞被頻繁提出。十七大報告中,提到了“生態文明”概念兩次,與“生態”相關處有12次;十八大報告中,“生態”引用29次,與“生態文明”相關引用共12次,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政府關注的熱門話題。十九大報告指出了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而我們備受重視的教育被稱為“百年大計”,而生態文明建設明確上升到“千年大計”,可見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是高度重視的。
2.國外學者對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研究狀況
在國外,最早提出與“生態城市”相關的概念是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的環保運動興起,學者們逐步重視環保方面的研究。1898年,艾比尼澤?赫華德在他的著作《未來的田園城市》中提出,建議將鄉村和城市的優點結合,也就是將城市的繁華和快節奏與鄉村的綠色愜意的風景結合起來,建設城市和鄉村交匯融合的綠色城市,即“田園城市”。
3.國內學者對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研究狀況
國內學者對生態文明的分析,大多只是建立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模型,按照模型里綜合性數據進行考核,但是在實施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政策法規是否實施到位,環境數據、居民幸福度、經濟數據和當地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的發展程度等方面的縱向比較相對匱乏。
二、貴陽市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狀況分析
1.貴陽市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現狀
貴陽市是國家總體城市規劃環境的第二批試點城市。貴陽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綜合治理環境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具體政策法規,對貴陽市未來的城市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結構作出了總體規劃,指出未來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2007年《貴陽市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決定》出臺開始,貴陽便作為生態文明城建設的示范城市;2014年,《貴陽城市環境總規劃(2015—2025)》出臺,同年7月實施了《貴州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2018年,《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貴陽市慢行生態綠道系統建設整體規劃》《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和《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三年計劃》的出臺,轉變了貴陽市民的生產生活方式;2019年的《建設貴陽健康城市三年規劃(2018—2020)》《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條例(2019修正)》和《貴州省生態環境工作要點》等,將文明的理念融入了貴陽市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進一步實施了貴州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長遠規劃。其政策和措施主要體現三個方面:第一,對貴陽現代產業體系進行規劃,經濟上已經基本形成了綠色環保、低碳可循環的發展模式;第二,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標準,自然資源的使用最高上限;第三,對水、大氣和土壤等環境質量的底線進行了精細的規定,制定赤水河、藍天保衛戰等。
2.貴陽市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的成效
近年來,貴陽市把“生態文明”特色貫穿到社會建設的各個層面。貴陽市政府目前已經基本完成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并取得了相應成果。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實行環境保護制度,滿足人民的良好居住環境和生態環境需求,其中改善最明顯的是經濟、生態和意識方面。
在經濟建設維度上,貴陽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從2014年的2497.27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798.45億元,增長9.9%。第一產業增加值153.10億元,增長6.6%,第二產業增長7.9%,第三產業增長11.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8%。三次產業結構比重分別為4.0∶37.2∶58.8,“三二一”的結構模式持續呈現,從2010年到2019年,經濟結構的調整比較成功。
在生態建設維度上,貴陽市2018年的森林覆蓋率是52%,公園和綠地人均面積13平方米。旅游方面,接待旅游總人數1.88億,同比增長了26.68%;良好的生態宜居環境使貴陽市連獲4年“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的稱號,成為全球避暑名城榜單前10名。截至2019年5月,累計節水3億立方米,節約用水家庭由27戶增加到現在的4700戶;工業用水重復率由14.3%增至83.34%,公共場所用的節水型器具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百分之百。貴陽南明河支流水質明顯改善,水質優良率93.75%。
三、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啟示
1.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空間結構開發科學化
對城市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布局,是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依據。由于每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迥異,生態文明建設也應因地制宜。貴陽市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應該按著山群、叢林和濕地等特殊地理環境科學合理地劃分城市區域,制定農業發展計劃,使生態環境計劃和城市經濟發展和諧共處。貴陽市確立“一城兩帶六核”布局,各個產業園依照該區域的特點各自發展,將產業園區調整為13個,優化工業布局。以“疏老城,建新城”為原則,利用山脈、河流的天然分割,打造“雙核多組團”的格局。
2.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科學化
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指標是合理評價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指標選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能否科學有效地反映該地區的綜合情況。我們應構建兩個層面的評價指標體系:第一層面是基礎指標,是指最有必要的也是和地方因素關聯少的因素,具有全國普遍性和可比性;第二層面是特色指標,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指標評價體系,把不同類型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作為與互聯網大數據相似的資料庫。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是針對評價對象發展結果進行總體評估的運算模型,它由很多個子系統組成,運算的順序是從低級向高級層層遞進。該體系分為綜合層、系統層、具體指標層,按著此三層進行計算,最后得到綜合值,即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評價水平。因此,實施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要充分考慮該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等層面,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該地區實際情況的政策,以提升執行效率,最大程度地減少負面影響,達到雙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張建光.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8.
[2]劉雯雯.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責任倫理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8.
責任編輯:趙世鵬
[基金項目]2018年遼寧省遼寧行政學院系統科研課題項目(2018xzxykt094)。
[作者簡介]孫雪嬌,遼寧阜新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政府宏觀政策分析、公共政策與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