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上映的小成本電影《北方一片蒼?!肥且徊恳员狈睫r村為背景的現實題材影片,帶有濃厚的本土風格和地域性特點。電影超現實的表現手法,使得電影在黑色幽默的表象下,具有了很強的現實意義。影片對東北方言和以薩滿文化為代表的東北民俗的巧妙運用,使其對當今中國北方農村的文化生態有著深刻的揭示。
關鍵詞:北方一片蒼茫 農村 方言 民俗
中圖分類號:H1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064-02
2017年7月,一部小成本制作的東北農村題材影片《北方一片蒼?!吩谖鲗嶧IRST青年電影節首映,并斬獲了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兩個重量級獎項。翌年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的支持下,于全國公映,雖然受題材和宣發方面的限制,票房反應平平,但因為該片對社會現實尤其是中國北方農村生態文化的生動反映,迅速引起電影界和文化界的廣泛討論。作為一部現實題材影片,電影大量使用以北方方言和民俗為代表的文化符號,在超現實的表現手法下,具有了極強的現實既視感。
一、東北方言塑造的草根人物
1.影片內外的東北方言考
“方言,俗稱地方話,在中國傳統中,歷來指的是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話……方言有大小,所謂‘一定的地域,可以大到十幾個省,小到一個村子。只要有明顯的方言差異存在,民間就會有‘×地方的××話的通俗說法?!睆姆窖缘亩x來看,方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點,而方言中“地域性”并不與行政劃分直接相關,而與人文地理關系更加密切。就《北方一片蒼?!分斜憩F的方言與地域性關系來看,電影中并沒有交代故事發生的具體位置,從電影展現的環境來說,可以籠統地稱為“北方”的某個農村,而這個模糊的交代,使得這個北方農村在中國北方大地上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據導演蔡成杰交代,電影是在他的家鄉河北省平泉縣,一個三省接壤的地方拍攝的。平泉地處河北、遼寧、內蒙古三省分界地帶,從行政劃分來看,屬河北省管轄,但從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上來看,其民俗文化、生活方式都與東北地區一脈相承,尤其是當地方言中口音和語調都與遼寧省幾乎一致,從方言角度來看,則屬于東北方言區。而對于觀眾來說,即便除去電影之外的考證,通過對電影人物和地理環境的表達,本片依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東北方言電影。
2.方言下的平民社會
選擇東北方言,除了地域性因素(電影寫實需求)考量之外,另一點則是照顧到影片的平民文化和草根視角。影視劇中的領袖人物往往自身就帶有方言特色,如毛澤東的湖南口音、鄧小平的四川口音早已深入人心。普通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精英階層和官方平臺的表達方式。而從話語權層面分析,電影創作中方言的使用則可以看作平民文化和草根階級的回歸。
方言的使用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平民百姓,而很多人接受過高等教育之后,選擇普通話作為自己的常用語言,而社會底層的人民大多以方言為主要交流語言?;谶@一社會現象,普通話與方言的使用場景區分了社會階層,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普通話/權位話語和方言/平民話語的話語權觀念。影片《北方一片蒼?!返墓适骂}材以東北方言區的農村和城鎮居民作為電影主要人物,以底層人的生活為敘事藍圖,除了對自然環境社會生態的營造、人物造型的塑造等方面服務于平民社會的整體語境,方言的選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這種平民階層表達訴求的回應?!侗狈揭黄n?!芬黄瑢Ψ窖缘闹匾晱挠捌拈_場就可見一斑:影片以寒冬臘月的東北地區農村景觀為開場畫面,在主人公進入觀眾視野之前,東北方言的畫外音就先行切入,主人公王二好與同行的村民閑聊起自己童年記憶中冰天雪地的家鄉和酸菜餡的黏豆包。在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開場中,導演通過畫外音的東北方言便建立起了“東北印象”。從對話內容上來說,王二好的童年記憶均圍繞東北特有的地域環境展開:凍得嘎嘎響的雪地、屋檐上的冰凌、又酸又黏的黏豆包和凍死在雪地里的弟弟……東北肅殺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童年時代東北人民的生存艱難,在短短的對話中表露無遺。但是在表達方式上,并沒有以義正言辭的態度展開,而是借一個東北地區的青年婦女之口說出,以近乎麻木的口氣帶出悲慘的回憶。借助東北方言和平民化的臺詞,導演在影片開場對觀眾交代出地域特征與人文生態的同時,準確地抓住了故事中人物的社會剪影和精神狀態: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落后的文化水平下,一個典型的東北婦女面對生活的麻木與堅忍。同樣的處理形式也運用在了“老豆腐”“村長”“大辣椒”等人物上,不但外在形象接近生活原型,更以方言的形式勾勒出人們的精神狀態。
二、東北方言的表達優勢與喜劇效果
新中國第一部純方言電影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的《抓壯丁》,該片以四川方言為主要對白,以喜劇的方式諷刺了國民政府地方政權魚肉鄉里、涂炭民生的行徑和丑惡嘴臉。后來因為全國范圍內普通話的推廣學習,方言電影在銀幕上幾乎銷聲匿跡,文藝創作中普通話占據了主導地位。
1.東北方言的表達優勢
首先,北方方言在電影的受眾上較之南方方言有著天然優勢。漢語方言大致可分為七個大的種類,每一大類都有相當可觀的受眾,同時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全國各地的人們除了本地方言之外,大部分都掌握了普通話的交流使用;而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因此與普通話最為接近的北方方言本身就有著“易懂”的特性,即使對于未曾接觸過北方方言的觀眾,只要接受過普通話的熏陶,就很容易理解方言所表達的內容。北方方言的創作高峰期(20世紀80年代以后),與新中國推廣普通話取得顯著成果的時期高度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通話的推進對北方方言文化的帶動作用,而電影創作者對北方方言的偏好,恰好把握住了觀眾的脈搏。由此,《北方一片蒼茫》一片雖然選取了東北方言作為主要表達形式,卻能夠面向廣闊的全國觀眾市場,不能不說是東北方言的一大優勢。
2.東北方言的喜劇優勢
方言的使用,使電影人物有了某些地域方面的性格特質及生活化和通俗化的特點,在電影表達方面則有著別樣的喜劇效果。東北方言生活化的特點,尤其是在喜劇的表達方面,往往能突出平民階層的幽默和小市民的詼諧。但相對于其他方言來說,東北方言的喜劇性特征還有一個優勢:二人轉和舞臺小品等其他文藝形式的推廣作用。對中國觀眾來說,談到東北喜劇,趙本山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侗狈揭黄n?!吩谝欢ǔ潭壬弦步柚藮|北喜劇的東風。作為一部黑色喜劇,《北方一片蒼?!纷罡镜挠哪问絹碜杂趯ΜF實的揭露與諷刺,但在直觀感受上,喜劇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演員對東北方言的原生態演繹。
三、薩滿文化的民俗表現
《北方一片蒼?!吩ㄆ凶鳌缎」褘D成仙記》,不論在語言上(“小寡婦”一詞的稱謂),還是在文化特征(成仙)上都頗具東北特色,而這種東北文化特色主要源于導演對東北薩滿文化的挖掘。從原定的片名來看,“成仙”一詞中的“仙”并非中國傳統神話或者道教文化中的神仙、仙人,在東北民間風俗文化中,“仙”往往也指代“黃皮子”“狐仙”等民間怪力亂神,以及算命先生、驅邪法師、薩滿巫師等從事特殊行業的人群。“小寡婦成仙記”中的“仙”所指就是后者,即主人公在機緣巧合下掌握了通靈、算命、驅邪等超自然能力。影片中除了主人公之外,村民也多次提到會算命的某某仙家,請某位神仙做法事等人物事件,這些從事迷信活動的人,在民間往往被尊稱為“神仙”。“成仙”本身不僅僅是一種對超自然能力帶有黑色幽默的構思,還對應了電影情節中主人公社會身份的轉變。
薩滿文化在中原地區和中國南方并不多見,亦非漢文化中的主流。薩滿主要存在于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源頭與北方的蒙族、滿族、朝鮮族的原始民族文化信仰有關,如韓國電影《哭聲》《娑婆訶》和《北方一片蒼?!贰Mㄟ^影視作品的案例不難發現,亞洲影視劇中表現薩滿文化的大致分布在朝鮮半島和中國的內蒙、東北等地區。但是不同于封建迷信活動,在影視表達中,更多借鑒薩滿文化中的音樂舞蹈因素,一方面服務于展現民俗主題,另一方面則更加多元地展示其視聽藝術。尤其在東北題材的影視劇當中,薩滿文化既有直接的展示,又通過二人轉等其他形式的變化性表達。“東北題材影視劇音樂創作上在很大程度上深受東北二人轉旋律的影響。而東北二人轉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滿族薩滿文化的底蘊,從裝束扮相、表演形式、角色表現手法、肢體動作上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薩滿音樂文化?!笨梢哉f,薩滿文化已經成為東北民間藝術的文化基因。在本片中,薩滿文化則有著更加直觀的展現。首先“薩滿仙”這種帶有一定迷信色彩的人物被導演塑造成了觀察東北農村生態的一個獨特視角。主人公王二好在種種機緣巧合下,成為村民口中的“神仙”。雖然影片以一種魔幻現實的手法,用巧合、誤會甚至臆想等情節來勾連起劇情,但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將村民眼中的王二好與薩滿仙聯系起來,反映了薩滿文化在東北的文化中依然占據相當的思想市場。而對薩滿文化的另一層展示則在人物的造型扮相和表演上:在主人公初現“通靈”的本領之后,意外獲得了焦三爺家中祖傳的薩滿行頭。原本抗拒作為“神仙”的主人公態度發生扭轉,直接穿上薩滿的服裝開壇做法,導演則借此契機,展現了薩滿儀式中的音樂舞蹈,主人公身著羽翼,伴著手鼓在雪地中翩翩起舞,超度亡靈。雖然主人公只是個業余的薩滿巫師,但是在雪地中的儀式處理得富有美感和韻律。對于薩滿元素的處理,導演十分謹慎:一方面,薩滿儀式以舞蹈和音樂的形式表達,展現了東北薩滿文化的民俗之美;另一方面,薩滿仙本身的“通靈”則以現實情節與超現實影像相結合的方式表達,在展現薩滿文化的內容同時,又避免了落入迷信解讀的窠臼。
四、結語
《北方一片蒼?!纷鳛閷а莶坛山艿碾娪疤幣鳎嫌持醣銖V受好評,既展現了導演對超現實影像的把控能力,又展現了對現實題材的駕馭能力。影片不僅觀賞性十足,而且對東北農村地區的現實關懷更表現出藝術家的責任感和對現實社會的細致觀察。電影中對東北方言的展現既刻畫了極具現實感的東北人物群像,又為現實題材的影片帶來了幽默的戲劇效果。而影片中對東北薩滿文化的謹慎處理,則體現了導演對東北民俗深入透徹的了解和創造?!侗狈揭黄n?!芳仁欠窖噪娪爸械囊徊考炎?,也對現實題材和民俗文化的電影創作有所啟發。
責任編輯:趙世鵬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東北方言詞匯與民俗文化研究”(JJKH20170449SK)。
[作者簡介]魏薇,通化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漢語方言與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