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的非暴力溝通模式包含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個要素。從言語行為理論視角看,這四要素對應了約翰?塞爾提出的闡述類、表達類和指令類言外行為,分別體現了不同言外行為在言外之的、適從向及說話人態度和心理狀態三方面的特征,以其不同語用功能,共同促進了語言交際行為的成功實施。
關鍵詞:非暴力溝通 言語行為理論 言外行為 交際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090-02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Rosenberg)受到青少年時代在底特律經歷的暴力沖突事件的影響和啟發,致力于探索并推廣一種基于關愛、理解和互助的溝通方式,1963年在其著作《非暴力溝通》中提出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下文簡稱NVC)模式。這種語言交際策略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熟練掌握并在溝通過程中運用這四個技巧,可以營造和諧友愛的溝通氛圍,促進交流與理解。下面本文將用語用學視角的言語行為理論對NVC模式的四個要素進行分析,加深對非暴力溝通交際策略的認識。
一、言語行為理論
20世紀50年代,英國哲學家奧斯汀(John Austin)試圖回答“使用語言的時候我們在干什么”這樣一個問題,繼而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在他對言語行為分類的嘗試中,廣為接受的是三分法:(1)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即“說話”這一行為本身;(2)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通過“說話”這一動作所實施的一種行為;(3)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指由說話行為帶來的后果。
美國語言學家塞爾(John Searle)比較了不同言外行為,提出三種主要區別性特征:言外之的(illocutionary point),即該類言語行為的目的;適從向(direction of fit),指言語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即言外之的帶來的后果;以及說話者在實施該類言語行為時的態度和心理狀態(expressed psychological state)。塞爾以這三個特征為依據將言外行為分成五個大類:(1)闡述類(representatives),陳述或描述說話人認為正確的事實;(2)指令類(derectives),說話人試圖讓聽話人做某事的試圖;(3)承諾類(commissives),說話人對未來的行為作出承諾;(4)表達類(expressives),表達說話人在話語中特定的心理狀態;(5)宣告類(declarations),通過說出某事帶來客觀事實立即的變化。
二、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的非暴力溝通模式
塞爾的五類言外行為中,較為普遍使用的闡述、指令和表達類言語行為分別對應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以下將逐一分析各個要素對應的言外行為特征。
1.觀察
非暴力溝通模式中的第一要素是觀察。馬歇爾強調,說話人要不帶成見地描述觀察到的事實,而非對該事實或聽話人的行為作出道德評判。根據塞爾的分類,在人際溝通中,描述個人觀察時所實施的言語行為屬于闡述類。闡述類的言外之的是說話人是在陳述或者描述他認為真實的事實,適從向是從話語到客觀現實,執行闡述類言外行為時,說話人的心理狀態是相信。
例如: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活動,每次你都說你不愿參加。
你很少配合我。
上述兩句話中,前句是說話人陳述的事實,這一事實也為聽話人所共知,由此雙方可以基于共同的事實語境繼續交流。而后一句則是說話人的主觀評論,缺乏明確的事實依據,尤其當說話人處在激烈的情緒狀態下,可能會夸大、偏離事實,引起聽話人的否定和抗拒,后續交流受阻。
2.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和第三個要素分別是表達和感受,指說話人體會和表達其感受。馬歇爾強調一個人的感受本質上是源于自身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而非外界的某個人某件事,因此在溝通時要誠實表達自己的身體感覺及情感狀態,而不是批評、指責對方。
這兩個要素屬于表達類言外行為。此類行為的言外之的是表明說話人的某種心理狀態。這種言外行為沒有適從向,說話人無需使自己的話語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用通過說話來改變客觀世界。
例如:你昨晚沒來令我很失望。
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
上例中的第一句包含對聽話人的指責,而后一句具有一個雙方都承認的真實前提“昨晚你沒來”,接著說話人的感受是“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于是表達了“失望”的心理狀態。聽話人可以明確了解到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因此,使用表達類言外行為有助于使聽話人與說話人產生共情,從而愿意與說話人合作,為后續滿足說話人需求做鋪墊。
3.請求
NVC最后一個要素為請求。非暴力溝通模式要求講話者具體地提出他的請求,并采用肯定句式“做什么”,明確告知說話人期待聽話人的行為,而非否定句式“不要做什么”。
請求對應的言外行為是指令類,即說話人試圖讓聽話人去做一件事;說話人的心理狀態是期望,適從向是從話語到客觀現實。指令類言外行為包括請求、命令、建議、邀請等各種行事動詞,相較于命令,請求的語氣強度即語勢(force)較弱,易于被人接受。
例如:我希望你理解我。(陳述)
你是否可以告訴我,你認為我剛才說的是什么意思。(請求)
上例中第一句不是具體的請求,聽話人得知該怎么做才能滿足說話人的需求。而后一句是間接性請求言外行為,聽話人明確得知說話人希望他做的事情,更易接受請求,滿足說話人的需要。
三、結語
綜上所述,以言語行為理論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非暴力溝通模式通常采用三種言外行為,每種言外行為具有不同的言外之的,兼顧到客觀事實及對話雙方的情緒感受。從四個要素的適從向來看,其模式之所以有效,在于它倡導基于事實,強調客觀認識現實情況,而非主觀臆斷、盲目批評;最后回到客觀事實,以期改變客觀事實來滿足講話人的需求,實現交際目的。從心理狀態來看,NVC第一個要素觀察強調說話人只陳述事實,不表達觀點態度,聽話人免于受到評判,從而拉近了心理距離,說話人繼而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增進雙方溝通,加深彼此了解,最后一個要素請求是出于關心,而非要求和脅迫,在語勢上較為緩和,使聽話人易于接受,有助于實現交際目的。通過這四個要素,非暴力溝通的交際策略幫助雙方建立起平等、友善、聯通的互助合作關系,雙方可以卸下心理防備,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真誠的溝通,并因為彼此加深了解,達成合作而感到滿足。
參考文獻:
[1]LEVINSON S C.Pragmatics[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修訂本)[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M].阮胤華,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趙世鵬
[作者簡介]王藝霏,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語用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