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伏爾泰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驅,他不僅是啟蒙心智的偉大思想家,同時也是杰出的文學泰斗,小說《老實人》是他的代表作,其中暗含深刻的哲理意蘊,啟迪了人們對神權統治和苦難人生的認知,為黑暗時代的人們帶來了新思想的異彩光芒。1758年,伏爾泰寫下了這篇哲理小說的經典代表作《老實人》,作者通過荒誕的情節、跳躍的敘事、幽默的諷刺,猛烈抨擊了現實社會的丑惡。要理解小說的哲理意蘊,可以從以創作背景、文本分析、對策措施三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伏爾泰 老實人 哲理
中圖分類號:G6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109-02
哲理小說,是18世紀啟蒙學家創立的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其優點在于,能及時而通俗地表達和傳播時代精神、思想和任務,便于達到啟蒙的目的,由此成為作家諷刺揭露封建社會現實,熱情宣揚啟蒙思想的有力武器。
一、創作背景:萊布尼茨與伏爾泰之爭
邦葛羅斯說:“萊布尼茲的話是不會錯的,先天諧和的學說,跟空間皆是實體和奇妙的物質等,同樣是世界上的至理名言。”伏爾泰在小說結尾處讓邦葛羅斯說出了那個老實人心目中最偉大的德國哲學家的原型——萊布尼茲。萊布尼茨提出了這樣一種學說:“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是過去所有世界中最好的一個,我們承認它的不完美,但是作為因果鏈條中的一環,我們要明白苦難的存在是必須的。”人們控訴命運、悲天憫人,是因為只看到了自己的經歷和自身周圍的世界,這種看法是很狹隘的。放眼大千世界,你會發現世界在整體上是完美和諧的,一切都處在最好的狀態。這種理論能說服不幸的人們接受現實,從而得到心靈上的安慰,其觀點也與天主教的諸多信仰相對應,因此,在18世紀的法國信眾甚多。
然而,伏爾泰卻對此表示懷疑。恰逢1755年,一場現象級大地震降臨里斯本,此次地震震級至少為8.5級,造成了大規模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城市建筑被毀于一旦。有感于天災,伏爾泰發表了詩文《論里斯本的災難》,表達了他對上帝全知全能的質疑:如果這個世界真的完美,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民眾在遭受苦難。他修正了樂觀主義中過于天真的部分,他認為若用“存在的都是對的”來解釋里斯本的災難,則無異于為災難和罪惡正名,反而陷入了一種冷酷的宿命論。《老實人》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而生,該書充斥著更為具體的兩種學說的碰撞。
二、文本分析:完美的世界與殘酷的現實
在小說中,邦葛羅斯作為一個顯赫府邸的家庭哲學教師,教授老實人多方面的知識。年少天真的老實人十分欽佩邦葛羅斯,認為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邦葛羅斯的觀點可以概括為“萬物皆有歸宿,此歸宿自必為最美滿的歸宿”,以及“一切皆是盡善盡美”等。老實人對邦葛羅斯的話深信不疑,內心也十分依賴老師,每每遇到事情他都會運用邦葛羅斯的觀點來發表看法,想象邦葛羅斯遇到這些事情會怎么做。
但事實上,老實人開啟了一段匪夷所思的旅程,而且每一段都充滿痛苦,這和他所深信的“完美”世界是不相符的。由于男爵發現了他與居內貢小姐的戀情,老實人被趕出了“最美麗最愉快的宮堡”。他在各地沒有目的地的流浪,多次受官吏欺壓,強盜搶劫,險些喪命。在保加利亞,他被抓去當兵,本想到處走走,結果被綁人起來打了四千鞭子。他還看到在戰場上,兩軍交戰血流成河,到處都是殘肢斷臂,宛若人間地獄。在流浪途中,他幾乎沒有遇到一個好人,這些人都想從別人身上得到好處,干著燒殺搶掠的骯臟勾當,狠狠地踐踏著美德和正義。
至于那個信奉世界是“盡善盡美”的邦葛羅斯,上帝并沒有給他更多的眷顧;相反,他和男爵夫人的侍女私通,不幸染上惡疾,受盡病痛折磨最終殘疾,他還被吊死、被解剖、被鞭打,做過奴隸干過苦工,可謂十分悲慘。在這樣的世界里,美麗的居內貢小姐也難逃悲劇命運。她的家人都被保加利亞士兵用殘忍的手段殺害了,士兵無情蹂躪居內貢小姐后將她開膛破肚,僥幸活下來后她以色侍人,在兩位權貴中周旋以求生存,后來還當過奴隸,受到巨大摧殘,終于年老色衰不復光彩。
老實人經歷了一系列悲慘的遭遇,終于對邦葛羅斯的的理念產生了懷疑。在這里伏爾泰并沒有去讓老實人去打破那個“童話般幻想”,老實人是簡單憨直的,他只是負責去經歷生活、驗證那個“最美好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全書盡顯伏爾泰的諷刺之能,用一個個極盡的殘酷的現實描繪出一幅人間慘劇,而每痛到深處之時都要把邦葛羅斯的學說拿出來鞭打一番。
三、對策措施:理想世界與現實出路
伏爾泰相信,社會歷史是前進發展的,人類自身的思想道德是不斷完善的,這是他啟蒙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因此,他筆下的老實人雖看盡世間苦難、經受百般折磨仍不灰心,對生活報有期望。他甚至虛構了一個似陶淵明描寫的世外桃源——黃金國,并指出這是建設人類社會的最終理想目標。在黃金國里,人們生活富足,穿著“金銀鋪繡的衣服”,吃著“珍饈美饌”,住在“仿佛歐洲的宮殿”的房屋,遍地黃金賤如石子。當地民風淳樸,沒有法院和監獄,沒有宗教狂熱,在“賢明的國王”治理下,人們在這個相對封閉的小世界里,過著自由幸福的生活。
小說這部分內容實際上描繪了伏爾泰的社會建設藍圖。伏爾泰把虛構的理想世界中的美好生活情形展現出來,和整個封建制度下的黑暗社會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認為,黃金國之所以成為幸福國度,最根本原因是開明君主政治,這是改造社會的重要途徑。該觀點有一定進步性,但這個空想缺乏建設性,伏爾泰還是沒能突破階級的局限,深入挖掘社會矛盾的根源,從而去解決問題。
伏爾泰自身也意識到這個理想社會是難以達到的,因此通往黃金國的道路比通往桃花源的道路更兇險莫測。他思來想去,與其寄希望于如此遙不可及的理想國,不如讓筆下的人們在歷經磨難之后,說一句“還是種咱們的園地要緊”。從《老實人》中可以窺見伏爾泰從未消失的內心矛盾和不斷尋找問題終極答案的掙扎。面對暴虐的命運,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能消極悲觀,唯一的辦法就是盡自己的全力,好好工作、生活,種自己的田地。這是一種淡泊、安定、務實的情懷,而帶著這樣的情懷,心中又有對最高主宰、自然、神的畏懼,有著普世的道德價值觀,這就是解決現世問題的最佳方案。
四、結語
誠然,伏爾泰苦苦掙扎權衡利弊后得出的答案,只是一個暫時的方案。一個暴虐的時代,人們帶著獨善其身的出世情懷努力工作,難道就能高枕無憂平穩度日嗎?答案是否定的。歷史悲慘地指示,法國大革命拋棄了以伏爾泰為首的百科全書派,很有可能就是因為他太保守太溫文爾雅了。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支持激進的盧梭。1793—1794年的恐怖統治告訴我們,盧梭的政治哲學是神學政治,他熱愛的道德理想國的終極形式只適于神明,他的哲學是神的哲學;而伏爾泰的哲學是人的哲學,但有時又陷于妥協的矮化。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先驗與經驗共創歷史,或許才是正確的道路。
參考文獻:
[1]伏爾泰.伏爾泰作品集老實人[M].傅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
[2]和燦欣.重讀伏爾泰《老實人或樂觀主義》[J].文學教育:中,2012(12):14.
[3]范文瑚.啟蒙思想家憧憬的理想世界:伏爾泰《老實人》中的“黃金國”[J].康定民族師專學報,1986():53-56.
責任編輯:楊國棟
[作者簡介]李梓鈺,華南師范大學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世界文學與外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