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霞 李宏宇 高遠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心理過程,不僅要有深刻的理論認知,而且還要形成情感認同,只有這樣才會有效外化于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隨之產生的網絡圈層,給核心價值觀培育帶來了新的挑戰。通過調查研究,分析網絡圈層給核心價值觀教育造成的現實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核心價值觀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的策略。
關鍵詞:圈層化 認同教育 情感認同 行為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142-02
大學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后備軍,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對于鞏固主流意識形態至關重要。然而,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及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以微信、QQ等為代表的網絡媒介產生的網絡圈層,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帶來新的挑戰。
一、研究的重要意義
圈層結構理論由德國農業經濟學家馮?杜能提出,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應以城市為中心,以“圈層狀”的空間分布為特點,逐步向外發展。該理論在2016年得到了教育學者的關注。Web 2.0時代的到來,人與人的關系變得數字化、虛擬化和碎片化,網絡圈層化得到了學者的重視。陳志勇將網絡圈層化定義為個人社交圈子化、信息獲取定制化、交互關系層級化而形成的一種信息交互趨勢。這一觀點很好地詮釋了網絡圈層化的本質和特點。
“95后”大學生思想解放求實求新,敢于否定舊事物、舊觀念,樂于接受新鮮事物,追求個性、崇尚自我。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大學生,往往因信仰、興趣、愛好等不同,擁有不同的朋友圈、同學圈、生活圈等。圈子之間私密性強、傳播度高,教育者往往被隔離在圈外,監管難度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從受教育者角度來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了解網絡圈層給價值觀認同帶來的影響,為高校應對網絡圈層化的負面影響,做好核心價值觀培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現實困境
為全面了解核心價值觀教育現狀,我們對中國民航大學部分在校生進行了調查,共獲取228份有效問卷,覆蓋本專研三個層次的學生。
1.知與行存在脫節
96.87%的人認為,大學生應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傳播者和踐行者;83.79%的人表示,清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75.99%的人表示,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73.98%的人表示,了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總體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熟識度、理解度和踐行方式方面,學生認知情況較好。
但在核心價值觀教育中,不能只局限于提升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層面,還應促進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與行為認同。我們發現,在對索取與奉獻、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選擇時,一些“利己主義”的價值觀對學生產生了影響,67.92%的人認為,在就業選擇上,爭先到待遇豐厚、環境宜人的地方去;19.71%的人贊同,“某運動員獲得國際大賽冠軍后,認為成功是個人努力的結果,與國家沒有關系”的觀點;在對入黨動機的回答中,追求理想和信念(39.33%)、增強就業競爭力(17.52)、追求政治榮譽感(10.51%)、謀求仕途發展(8.97%)、認為黨員在地位上具有優越性(7.38%)、看別人入黨了也要求入黨(2.1%)、個人或家庭有面子(1.73%)。可見,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價值選擇離我們的教育目標存在差距,需要提高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情感認同、行為認同。
2.主流聲音傳播受限
調查發現,大學生每天上網超過2小時的占81.0%,超過4小時的占32.8%,超過6小時的占13.8%;46.5%的學生上網關注最多的是社會熱點和文體娛樂,58.2%的學生通過網絡聊天交友、瀏覽新聞、娛樂和購物,對教育文化關注率僅為6.26%,通過網絡搜索信息和查閱資料僅有41.8%。無人不網、無時不網和無處不忘的網絡時代,網絡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影響不容小覷。
以微信為切入點,調查網絡圈層對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影響。73.33%的人在使用朋友圈設限功能,其中28.51%的人表示,自己經常使用此功能。在設限對象上,對陌生人和不大熟悉的朋友設置朋友圈權限的占比最大,分別是37.28%和32.89%;29.82%的人對家人進行設限;28.95%的人對輔導員設置朋友圈權限,21.05%的學生對專業教師設置朋友圈權限。盡管大部分(占比84.5%)學生認為輔導員是對自己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但不少學生將輔導員和專業教師排除在個人圈層外,通過決定圈層內信息傳播的受眾和范圍,意味著圈層外的信息難以介入。不少學生對待校園媒體平臺發布的信息采取屏蔽或者忽略態度,他們只關注“有用的”“感興趣的”信息。可見,網絡圈層會減少教育主客體之間的話語交互,使大學生疏遠高校努力構建的網絡教育平臺,削弱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效果。
3.監督管理難度加大
移動互聯網加速了信息大爆炸。大學生涉世不深、缺乏辨識能力,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誤導。調查發現,當遇到別人在朋友圈討論有爭議或敏感話題時,9.65%的人會予以回應,43.86%的人選擇“與我無關,不予理睬”,僅有13.6%的人會“避免時態朝不良方向發展,向老師或班委尋求幫助”;當遇到別人在微信群里討論有爭議或敏感話題時,10.09%的人會予以回應,45.18%的人選擇“與我無關,不予理睬”,僅有13.16%的人會“避免時態朝不良方向發展,向老師或班委尋求幫助”。
學生加入的不含教師、學生干部在的微信群普遍較多,56.14%的人有10個以上微信群。由于教師和學生骨干等被隔離在圈外,容易形成一個個不容易覆蓋的信息盲區和管理盲區,這些微信群為傳播負面信息和敏感信息提供了庇護,不利于信息過濾、價值引導。
三、對策建議
核心價值觀的塑造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僅要有深刻的理論認知,而且要形成強烈的情感認同,這樣才會落實到行為實踐。通過在圈層化視域中加強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有利于減少網絡傳播帶來的負面影響,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再造網絡圈層,增強理論認同
理論認同是核心價值觀內化的前提,是通過宣傳教育將核心價值觀“從外面灌輸進去”,將之轉化為思想認識的過程。網絡媒體為核心價值觀宣傳營造輿論氛圍,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因此,要加強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首先要注重發揮校園媒體的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的各個方面。
主動占領網絡陣地。高校要主動培養熟悉傳播規律、引領輿論風向、吸引大量粉絲的校園“紅色大V”和網絡評論力量。教育者要改變過去“長期潛水、偶爾冒泡”的狀態,主動介入主流網絡平臺,進行“強勢發聲”,參與主題討論,主動設置議題,引導學生討論互動,幫助大學生篩選有價值信息,傳播正能量。
積極打造正向圈層。高校可為不同興趣、專業和文化圈層的大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通過舉辦社團文化節、網絡文化節、民族文化節等活動,拓寬大學生認知邊界。高校還要主動適應新形勢,大力發展網絡輿論平臺,鼓勵發表各種觀點,交流經驗和知識;同時通過開發有意義、有意思的網絡文化產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
2.改變溝通姿態,增強情感認同
核心價值觀認同就是將核心價值觀內化為情感、意識、意志、信仰的過程。事實上,核心價值觀是無法僅僅依靠輿論宣傳、思想灌輸等方式培育的,還需依靠環境熏陶、榜樣示范、情感體驗等方式,增進大學生的情感認同。
高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提高教育的影響力、滲透力,善于整合網絡教育資源,重視學生話語權,傾聽學生心聲,貼近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增強大學生對校園新媒體的黏度。
高校要強化內容至上的思維,不僅要將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主要內涵等講得明白、講得透徹,還應以內容為中心創新話語結構,將核心價值觀轉化為時尚新穎、生動活潑的話語,善用網絡語言,拉近師生距離,讓大學生看得下去、聽得進去。
3.融入網絡圈層,增強行為認同
核心價值觀行為認同是大學生將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行為自覺的過程,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價值旨歸,也是價值觀內化的高級階段。只有將核心價值觀外化為行為、付諸于實踐,才能充分發揮核心價值觀的效用。
大學生在網絡圈層的表現,是其圈層外尤其是線下思想和行為的延伸乃至放大,如果不加以引導,可能會引發不良的連帶效應。因此,在圈層背景下,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不能孤立開展,需要實現圈內外的互動發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涵蓋教育、管理和服務各環節,輔導員、專業教師、學生骨干、校園環境等物質環境,也包括校園文化、社會思潮、網絡輿論等精神環境。這些因素能否有效融入學生圈層,從“圈外人”化身為“圈內人”,是發揮思想引導、促進行為實踐的關鍵。
調查發現,認為學生黨員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的占72.44%;認為學生骨干起到先進帶頭作用的占77.16%。高校要鼓勵學生黨員及骨干在網絡上積極發聲,為教師圈層和學生圈層搭建互聯互通渠道;要積極組建學生網絡社團、提高學生組織在網絡空間的活躍度,培養學生意見領袖,發揮其引領性、示范性作用,促進圈層的交流互動,拓寬學生的認知邊界,促進核心價值觀的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仝澤民.“圈層化”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策[J].高校輔導員,2018(6).
[2]陳志勇.“圈層化”困境: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3]吳曉利.“圈層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與對策分析[J].高校輔導員,2017(12).
[4]鄭欣,朱沁怡.“人以圈居”:青少年網絡語言的圈層化傳播研究[J].傳播學研究,2019(7).
責任編輯:楊國棟
[作者簡介]錢文霞,中國民航大學學工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宏宇,中國民航大學學工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遠,中國民航大學中歐航空工程師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