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標簽理論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有“初級越軌”的可能性,但真正進入越軌生涯的是在被貼上某種“標簽”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S校A班在“被標簽化”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升學困境、心理困境和發(fā)展困境的特征。基于此,采用了多樣化的方法幫助S校A班處理自身所面臨的成長困境并試圖“去標簽化”,希望能對青少年的成長與管理有所幫助。
關鍵詞:標簽化 成長困境 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147-02
“標簽理論(Labeling theory)”也叫“社會反應理論”,是西方學者解釋越軌行為形成過程的一個理論。[1]社會標簽理論主要討論了“標簽化”的過程,該過程遵循了這樣的邏輯:“一個人被貼上了越軌者的標簽,周圍的人們就會依此標簽來識別他、對待他,這種對待方式又會反過來強化越軌者的自我概念,使他作出更多的越軌行為。”此外,標簽理論也著重強調(diào)了“標簽”對個體的催眠作用。在標簽理論下,來自社會和其他環(huán)境對個體行為的評價、看法、態(tài)度都對個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成長困境分析
根據(jù)標簽理論,當A班同學被貼上“差生”的標簽后,會產(chǎn)生一系列標簽效應。[2]而標簽效應也對應了A班在成長過程中的困境與迷茫。
1.升學困境
在老師眼里,A班學生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基本無緣高中,他們面臨的是讀職中或提前就業(yè)的問題。通過和部分同學交流升學的問題,發(fā)現(xiàn)大部分同學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差,根本考不上高中,他們的選擇基本都是讀職高,只有個別同學想讀高中。在一次小組活動后,老師問A班幾個同學:“你考慮過畢業(yè)后做什么嗎?想繼續(xù)讀高中、職中還是做其他的事情?”
同學A:“我也想考個高中,我有個姐姐現(xiàn)在上了大學,我家的親戚都讀了高中,我不想成為家里唯一一個考不上高中的。”
同學B:“我可能去上個職中,我舅父是在外地開公司的,等畢業(yè)了就能把我安排到公司學習、工作。”
同學C:“我小學的時候成績挺好的,后來成績就越來越差了。我們周圍的人都這樣,大家都不學習。我有時候想自己學也沒辦法,高中每個人都想考的,聽說考不上高中有可以復讀的地方,到時候可以再問問老師。”
三個回答讓筆者反思A班的同學所承受的壓力,說明他(她)們的內(nèi)心已經(jīng)被貼上標簽。
2.心理困境
在A班開展小組活動,通過小紙條、信封等方式收集該班同學的“心里話”。仔細閱讀后發(fā)現(xiàn),他們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在“心里話”中,出現(xiàn)較多的是關于“學習”“長相”“他人眼光”等詞匯,“學習成績有那么重要?我為什么學不好?”“我長得丑,我喜歡的女孩不喜歡我”“老師,我是一個好學生嗎?” A班同學的一系列發(fā)問表明他們在學習、生活方面躊躇不前,在面臨問題和困難時感到無助和痛苦。這些問題來自學生個體,也與學校、同學、家長的影響有關。在青少年這個敏感的時間段,長期的“差生”“不聽話”“丑”“胖”等詞語鞭笞著孩子的內(nèi)心,也使A班同學不斷質(zhì)疑自己、抨擊自己,到最后失去自我。
3.發(fā)展困境
由于該校能提供給學生的公共資源較少,學生除了平時的基本課程外,其他的活動僅有繪畫、音樂、舞蹈、體育活動等,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設立的,對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限制了學習生活的視野。許多同學下課就玩手機游戲,學校的生活非常平淡。基于此,筆者團隊做了大量的工作,用各種方式拓寬A班同學的視野,使其在學習生活之余能接觸不一樣的世界,對他們的認識和行為產(chǎn)生正向的影響,促進其健康成長,幫助A班渡過這段艱難的時期(畢業(yè))。
二、“去標簽化”的社會工作實踐
依據(jù)圖1可看出S校A班被“標簽化”的過程。學校、同輩群體、家長三方的固有印象(學習成績差)使A班同學被貼上“差生”的標簽,由此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了“差”概念的內(nèi)化、心理的困擾、自我發(fā)展能力減弱等問題。庫利的“鏡中我”理論表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看法、觀點是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是通過這面“鏡子”認識自己的。[3]該理論視角的自我認識影響個人行為,自我認識形成于和他人的社會互動。由此,產(chǎn)生了在此社會標簽下的成長困境。筆者同團隊制定了幫助S班走出成長困境和“去標簽化”的方案。此次實踐以優(yōu)勢理論為理論基礎,分別從自我認知、一路同行、我與未來三個主題切入。這三個主題分別對應了A班標簽化過程中的成長困境(升學困境、心理困境、發(fā)展困境),依托三個主題活動,旨在提高A班同學認識自我與接受自我的能力,增強面對困難的信心與勇氣。
三、反思
盡管團隊開展了相關的主題活動,但由于A班同學從行為到心理的發(fā)生都是長時間的經(jīng)歷形成的,這種長期標簽化產(chǎn)生的問題無法在幾個月的實踐中完全得到改善。只有較少的同學有明顯的轉變:“我可以變得更好嗎?”“學習真的很簡單嗎?”從最開始使用較為負面的詞語轉變?yōu)橛谜虻脑~語來表達自己。“這是一個美好的過程,很幸運你們的到來,讓我更加有力量去面對未來!”“如果可以的話,你們能一直當我的老師嗎?”“以后還會再見嗎?”短短的一段時間,使A班學生對團隊設計的主題活動充滿期待并且積極參與,這也是一個進步。
四、結語
長期來自老師、同輩、家長的“標簽”,使A班同學在青少年時期變得格外敏感和脆弱。不斷內(nèi)化的“差”概念,慢慢吞噬著待放的花苞。筆者同團隊所做的社會工作主題實踐活動,雖沒有讓A班同學完全改變自己,但有了一點細微的改變,這是令人喜悅的。希望A班同學能夠相信自己,在成長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也希望此研究對青少年的成長與管理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侯秀麗.社會標簽理論視角下高校貧困生思想貧困解讀[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5(3):33-37.
[2]李青.從社會標簽理論的視角對學生“問題行為”的解讀與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12(5):13-14.
[3]呂勇.簡評標簽理論[J].心理學探析,1992(2):18-21.
責任編輯:孫瑤
[作者簡介]毛國酈,西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