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積極心理教育一直是近年來學界研究的熱點。大學生從高中階段步入初步社會化的大學校園,多存在不適應的情況,他們盡管有著豐富且高水平的知識素養,但缺失積極心理教育,對學習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闡述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并結合高校開展積極心理學教育,分析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極為重要。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教育啟示 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158-02
高校是知識的殿堂、神圣的精神沃土,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的希望,但在純凈的校園內也會出現很多不正常的社會現象。近年來,網絡曝光的大學校園中由心理問題而導致的犯罪案件,不斷出現在公眾面前,引發了教學界和公眾的廣泛討論。開展心理學教育在大學中非常重要,重視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社會不斷呼吁的教育改革方向。
一、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現代教育心理學中的新思潮,積極心理學的發展主張心理學對人類自身的品質作更為深入的研究,旨在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積極心理學理念教育的影響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學生積極的心理體驗和心理品質,加快建構更為健康和完善的校園環境,為學生的心理健康負責。
積極心理學主張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人的身上,注重要激發人固有的、實際的和潛在的建設性力量、美德以及善行,以此為出發點,以積極的心態對待所遇到的問題和事情,積極地幫助普通人、有問題的人及有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調動自身的潛能,獲得更好的生活。
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包括實現心理學的價值平衡,即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消除消極心理學中看待問題的片面性,從而讓心理學的使命更好地發揮,起到促進人生活幸福的作用,從社會意義層面反映了人性和博愛。積極心理學將培育社會成員的積極品質作為社會科學發展研究的目標,從這個理念出發,對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影響。
積極心理學還注重強調和研究每一個人的積極力量,致力于采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對待人,注重對人潛力的挖掘,無論這個人是有天賦的人,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們身上都有獨特的優點,等待人的進一步挖掘。從集體層面上來看,積極心理學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并通過該系統來建構以實現人的幸福為出發點的心理學環境。在人一生的旅途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挫折,而積極的心理學倡導人要從問題中找出原因,并以積極的心態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積極應對人生路上的艱難險阻。
二、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積極心理學教育為學生的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能讓學生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的人,能最大限度地將學生所具備的潛能挖掘出來。為此,教師應做好積極心理學教育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積極心理學的要義和內涵,并能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引導自己的行為、思想,繼而能讓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為將來的成長成才做準備,還能讓學生更加和諧地走入社會。積極心理學注重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積極的引導大學生增加生活幸福感。
積極心理學建構了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積極力量,對心理問題作出了更為積極的解釋,并讓個體從該過程中獲取更為積極的意義。積極心理學為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開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能讓心理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認識自身工作的優勢,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及人性觀念,繼而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將幸福感當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的主要目標。心理教育工作者注重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有效調整,同時還倡導要關愛自己、他人,熱愛生活,幫助學生形成接納自己、社會和他人的良好心態,更加專注地投入社會生活,積極對待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并體驗幸福的生活。對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來說,積極心理學能激發學生的潛能及美德,有利于促進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水平提升。
積極心理學豐富了高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通過開放及欣賞的眼光對待每一個人,因此,培養及擴大人的固有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讓人真正成為健康且生活幸福的人,這樣的設定完全符合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的心理學研究問題,更好地消除或緩解大學生存在的多種心理疾病,矯正大學生存在的多種心理問題,充分發揮心理教育的功能。
三、高校心理學健康教育體系的建構
高校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在促進在校園內營造積極健康的心理環境、防止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增加學生的生活幸福感,逐漸形成良好的心態。培育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及樂觀向上的品格,讓學生創造幸福、分享快樂,確保發揮學生最大的潛能,讓學生始終保持在最佳的狀態。
為了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的積極心理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提高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讓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及健全的人格。同時還要調適個別學生的心理,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和困擾的學生提供幫助,讓他們早日走出心理問題。在教育過程中,應培育學生具備心理素質,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
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強積極情緒的引導。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可以從微觀層次保護人類的心理健康。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積極拓展學生的積極情緒和積極體驗,讓學生獲得更強的幸福感,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心理的消極與積極層面,并注重學生本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多關注和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心理教育工作者既要對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問題,如焦慮、壓抑、抑郁、自卑、緊張等心理問題預防和治療;同時還要關注如何讓學生獲得幸福、希望、滿足、樂觀、勇氣和愛,培養更為積極的人格品質,讓學生獲得足夠的知識,去幫助廣大的學生挖掘自身的工作潛能。在具體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還應創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例如開展講座、心理輔導和媒介宣傳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從而提升心理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四、結語
積極心理學在當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強對積極心理學的認識,則能讓學生培育更為健康且積極的心態,對待人生、學習和生活,并能增加更多的幸福感體驗,最大限度地激發自身的潛能,讓生活充滿希望。高校應加強積極心理學教育的推廣,并提高積極心理學教育的質量,繼而更好地提升高校心理學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范春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J].山東省團校學報:青少年研究,2015(4).
[2]姜金花,吳建平.積極心理學范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8).
[3]馬會軍.論積極心理學視野中的青海藏區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J].民族論壇,2016(7).
責任編輯:楊國棟
[作者簡介]劉雨欣,延邊大學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