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B教育包含六組學科領域:語言,藝術,數學,科學,社會學,個人教育、社交教育和體育。顯然,海外漢語教學從屬于國際教育中語言這一學科領域。蒙古國作為“一帶一路”的參與國,其學生學習漢語不僅能增加他們的對外交流方式,還能夠對跨文化理解和本國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閱讀IB官方文件的基礎上,結合在蒙古國的教學感悟,嘗試發現IB倡導的學習方法對蒙古國漢語教學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IB ATL 蒙古國 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176-02
蒙古國對漢語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有漢語課程的學校日益增多,尤其是中小學,部分私立學校的漢語課程除了綜合課和HSK等主修課程以外,還設置了口語課、文化課、音樂課等輔助課程,其對漢語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筆者認為,蒙古國越來越重視漢語教學,但漢語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提高。在蒙古國的漢語教師和本土教師可以借鑒國際教育中的一些方法,來提高蒙古國的漢語教學質量。
一、IB視角的語言學科的重要地位
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簡稱IBO或IB),是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和支持的國際文憑組織。國際文憑組織表示:人類天生需要交流溝通,語言的發展對人類的本能溝通需要至關重要。發展語言對于滿足人類交流溝通需要、加強思維與理解水平、促進社交活動和社會關系數量與質量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人們的教育視野和活動日益向全球范圍擴展。優異的語言能力不僅是工作、學習的工具性載體,也是適應全球化發展、培養國際思維的必備能力。語言學習既在本地社區開展,也在全球社區中開展。學生需要在一個相互聯系、遷徙流動的全球社區中熟練地使用語言來交流和維持關系;與此同時,他們通過文化和語言知識,以及各種技能扎根于當地社區。學生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與當地或更多的學習社區溝通交流想法,用語言來提問、設定限制和打破界限,進行比較,使其解釋產生影響。因此,在認知、情感和社會等諸多相互關聯并影響人們學習的因素中,語言處于中心地位。
二、IB倡導的學習方法
IB learner profile,即國際文憑學習者十大培養目標,包括知識淵博、積極探究、勤于思考、善于交流、堅持原則、胸襟開闊、勇于嘗試、懂得關愛、全面發展、及時反思。IB關于語言的信念和價值觀也蘊含其中。多年來傳統的語言教學更多地實現了“知識淵博”這一培養目標,而IB宣言則是要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需要學生在學習中更多地發揮能動性。教師培養具有能動性的學生需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或技能開始,掌握學習方法的學生能夠給整個學習社群帶來較強的能動性。
ATL(Approaches to learning),即21世紀技能,舊稱“五大技能”,是培養學生能動性、自我效能感、認識及元認知技能的有效學習方法,它包括社交技能、溝通技能、思考技能、研究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掌握這些學習方法的學生把學習視為“他們在積極主動地為自己做事情,而不是被動地對教學作出反應”,這些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有效地思考、研究、交流、開展社交和管理自己。
1.社交技能(social skill)
在社交中,習得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能夠較長時間地留存于學生腦海中并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社區中運用自制力來管理挫折情緒、支持同伴,在社交中學會情緒管理,即提高情商。特別是高年級學生,他們應能夠在語言學習過程之中及之后具備獨立運用目的語開展社交的能力。語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設計真實的生活情景使學生在社交中掌握真實的語言運用規則、理解真實對話中的潛臺詞。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應注重提高學生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學完某類知識后運用到實際交流中。蒙古國的學生缺少漢語交流環境,此時漢語教師與學生對話的頻率就顯得尤為重要。就此而言,漢語教師多的學校比較占優勢,學生可以在學校在與眾多漢語老師的交流中享受沉浸式教學。
2.溝通技能(communication skill)
語言學習中的溝通技能,即利用聽說讀寫技能傾聽、解讀、講話、信息收集和交換的能力;利用信息與通訊技術進行調查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具備多語溝通能力的學生能夠從書面、視看或口頭文本中獲得意義,并運用符號的提示進行持續深入的理解,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獲取信息和產生新的意義,從而感受溝通的力量。
溝通是學習語言的工具,也是學習語言的目的之一;它不僅包含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學習語言知識的溝通,而且關系到以語言為載體的生活、文化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漢語教師應努力營造一個寬松的語言學習社區,使學生有充分的溝通空間和歸屬感,在語言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挑戰時,使學生能夠獲得他人的支持與幫助。為了鼓勵學生在漢語學習中知難而上,漢語教師們需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學和學習情景,使學生有機會獲得成功;需要及時與學生溝通并創造溝通環境,并利用各種技巧在學生溝通交流時給以幫助和“點撥”。這種做法即所謂的“提供支持”,它包括肢體語言、手勢、利用其他學生說的話等來進行啟發式的幫助。
3.思考技能(Thinking skill)
思考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轉移技能和反思、元認知技能。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而言,教師能夠激發學生的能動性,使其提出開放性問題是思考技能得到鍛煉的絕佳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并提出開放性問題,開放性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不能機械地用對或錯來回答。他們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也是用漢語思維在思考,是對自身已有的語言機制的進一步研究。授課過程中給學生機會展現想法并進行嘗試,教師應該能夠反思自己什么時候放手讓他們展示已經習得的成果,爭取創造各種機會使學生在課堂上發揮能動性。
反思技能是思考技能的重要體現,漢語教師應反思教學是否正在發生積極的改變,如:
4.研究技能(Research skill)
具備研究技能的學生會有比較高的信息素養,能夠對于收集數據和記錄、綜合和解讀、評價和交流制訂自己的規劃;能夠利用媒體創造想法和信息;能夠符合常規地使用媒體和信息,了解和應用社交技術。漢語學習的地點不應局限在漢語課堂上,還應包括學校的圖書館、運動中心和其他地方。此外,高科技的發展對漢語學習也有很大幫助,對于海外漢語學習者而言,“漫中文”“嗨中文”和“HSK online”等都是優質的在線學習和測評應用。
教師對可用資源的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研究能力。漢語教師自身掌握語言教學和學習的專業知識非常重要,教師自己的理解會決定他們選取哪些資源、設計哪些教學環節,以及如何有效地開展教學。同時,教師要通過定期的專業培訓,閱讀專業期刊,尤其是與共同致力于海外漢語教學的同事們進行交流,保持自己對漢語學習和教學的熱情,并不斷發展這方面的技能。
5.自我管理技能(self-management skill)
擁有自我管理技能的學生能夠有效地管理時間、作業和情緒;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毅力、專注力和適應能力;能夠尋找合適的方法進行自我激勵。有組織安排、目的明確是語言教學和學習的主要方式,但多年來的教育改革和國際教育的發展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有排他性教育模式的缺陷。語言教學方法是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蒙古國的漢語教學也不例外,漢語教師在各個教學點所提供的教學環境中可以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策略和方式,只要它們是由明確的語言目的感驅動的。
課堂分組是培養學生自我管理技能的有效途徑,教師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給學生重新分組,形成能力組、社交組、自選組等,幫助學生理解每個人的智商和能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漢語教師可以根據每節課或者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將學生分成不同的能力小組,如根據聽說讀寫技能的強弱搭配不同的學生成為一個學習團體。漢語教師自身的自我管理技能存在于對現有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的取舍和改革中。
三、結語
對于第二語言學習來說,學會如何學習至關重要。五種相互關聯的技能旨在支持學生成為自我調控的學習者,懂得如何提出好問題,設定有效的目標,追求自己的抱負,并下決心實現。蒙古國的漢語教師們應不斷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擅長管理自己的知識和班級資源,綜合統籌自身軟實力,通過優化教學和管理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孟令聰.蒙古國烏蘭巴托地區漢語教學現狀調研報告[D].長春:吉林外國語大學,2019.
[2]艾美.蒙古國語言生活與語言政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8.
[3]任寧.赴蒙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案例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8.
責任編輯:趙世鵬
[作者簡介]靳莉佳,蒙古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