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的重大課題。首先,分析鄉村文化振興的困境,主要包括農村意識形態弱化、鄉村文化主體的空心化、城鄉文化差距擴大阻礙城鄉融合、鄉村文化產品發展滯后嚴重、傳統村落文化“空洞化”。其次,從強化意識形態引領地位、實施鄉土文化重構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三個方面,闡述了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構建。最后,提出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思路。
關鍵詞:鄉村文化 鄉村振興 城鄉文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233-02
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鄉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俱增。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和三農問題的日益凸顯,使鄉村文化重塑顯得非常迫切。農村空心化、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等問題使鄉村文化振興面臨嚴峻挑戰,比如文化傳承斷裂、價值取向缺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弱化,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亟待加強等。鄉村文化塑造可加強鄉村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構建鄉村主流價值觀,為實現城鄉全面融合和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撐。
一、鄉村文化振興的困境
1.農村意識形態弱化
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快速推進的過程中,社會各個領域都普遍面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弱化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中央強化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意識形態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農村非主流意識形態存在不斷蔓延的趨勢,影響和阻礙了廣大農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和接受。當然長期以來農民群體的話語主導權較弱、發聲渠道受限,也是導致削弱農村地區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因素。文化素質偏低、宗教思想入侵、宣傳隊伍不健全等是農村農民主流意識形態弱化的主要表現。
2.鄉村文化主體的空心化
農民是鄉村文化發展和建設的主體,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城鎮化、工業化快速推進,人口轉移的推拉力作用導致大量農業農村人口向城市聚集,農村人口流失嚴重,且流向城市的大都是青壯年,大量老人、兒童和婦女則留在農村。人才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這種人口的持續外流構成了文化主體的缺位,對鄉村文化振興構成巨大挑戰。人口流失改變了農村的人口結構,削弱了文化交流,文化活動變得更為單一化。人口流失的一個直接影響就是導致農村文化傳承創新難以實現,傳統鄉村文化的主要承載者是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隨著現代化進程快速推進,他們最終會因不能及時更新知識或者跟不上時代步伐而被邊緣化;而作為鄉村文化主要傳承力量的青年人卻離開農村、涌入城市,最終導致鄉村文化主體出現空心化,阻礙了鄉村文化振興的進程。
3.城鄉文化差距擴大阻礙城鄉融合
黨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鄉村文化要振興也同樣要走城鄉融合的路。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不斷拉大了城鄉之間的文化差距,致使城市和鄉村在文化制度、價值觀念、意識形態、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伴隨大量農民進城打工,逐步在城市安家,城鄉文化的差距帶來的沖突,嚴重阻礙了城鄉文化的融合。這種城鄉文化的沖突主要表現在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中心文化與邊緣文化的沖突,以及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沖突。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致使一些優秀的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產生隔離,得不到城市文化的接受認同,鄉土文化出現了收縮;另外農村的農耕文化與城市的工業文化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城鄉文化的融合發展。
4.鄉村文化產品發展滯后嚴重
鄉村文化產品發展滯后主要表現為供給不足與供給無效并存。市場經濟中的產品主要由企業和政府供給,一般商品由企業來提供,公共產品則主要由政府提供。農村人口居住分散,人口密度普遍偏低,文化產品建設成本高,利潤回收不易,致使企業投資農村意愿弱。而地方政府受財源限制,投入文化產品能力不強,再加上政府對公共產品的供給內容和供給方式較為單一化,側重于有形物質的投入,而輕視對無形物質的開發,忽視文化產品服務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需求,出現某些農村地區文化產品供給浪費和無效。
5.傳統村落文化“空洞化”
城鄉二元體制、現代化大潮的沖擊、傳統村落自身保護的不足等,使得傳統村落文化出現“空洞”。近些年來,國家在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效果明顯,但二元體制仍然積弊甚深,致使農村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欠賬較多,制約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另外,現代化快速發展,對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傳統村落產生嚴重沖擊,村落居民逐漸放棄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甚至崇尚現代城市文化。傳統村落文化出現了更多的“空心化”“衰退化”。最后,傳統村落自身保護能力不足也是“空洞化”的原因之一。傳統村落大多數位置偏遠,發展環境較差,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投入嚴重不足,自身經濟發展基礎和能力較弱。大量村落中青壯年群體的遷移外流,使村落失去了保護和傳承的生機活力。
二、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構建
1.加強意識形態引領地位
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是鄉村文化重塑的核心所在。黨的十八大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鄉村文化來源于農民,扎根于農村,鄉村文化保護和發展離不開群眾,要走好群眾路線,激發調動廣大人民群眾保護和發展鄉村文化的積極性。鄉村文化的振興要靠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引領。首先,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產主義理想、實現“中國夢”等送到農村基層,引導農村文化與國家主流思想、核心價值觀念融合協調發展,重塑鄉村文化之魂,促進鄉村振興的實施。其次,要把唯物史觀運用到農村文化的演進過程中,保證農村文化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不斷地強化意識形態主導地位和引領作用,為鄉村文化的保護傳承、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精神支撐。
2.實施鄉土文化重構
鄉土文化重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在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鄉土文化重構是對現代價值觀和鄉土價值觀的融合,通過鄉土文化重構使鄉村精神面貌,進而吸引外流人口或能人返鄉創業,助力農業增長、農村穩定、農民增收。鄉土文化重構是多維需求的重合。鄉村居民對鄉土文化的重構是內在自發的需求,鄉土文化重構能為村民提供一個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美麗鄉村文化環境。其次,鄉土文化重構也要樹立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鄉土文化重構的全過程。從五大發展理念看,創新是鄉土文化重構的源泉和動力,協調是鄉土文化重構的內在要求,開放是鄉土文化重構的必由之路,綠色是鄉土文化重構的生態訴求,共享是鄉土文化重構的價值目標。鄉土文化重構,能促使家庭和睦、鄰里和諧,也能凈化鄉村生態、優化鄉風民風,創造良好的鄉村文化環境。
3.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發展不充分這個社會主要矛盾。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城鄉融合首要任務就是思想觀念的轉變,要摒棄城鄉發展原有的思維模式,在城鄉融合過程中要倡導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價值觀念。實施城鄉融合,要強調城鄉要素互通,既包括技術、資金、土地等的融合,也包括城鄉文化要素的融合。在所有要素的融合中,文化的融合是價值層面的融合,也是城鄉各要素融合的前提。因此在鄉土文化的重塑過程中,要注重城鄉文化的融合,通過全方位、全要素的融合,繼承和發揚鄉土文化。另外,還要加快解決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產業發展等相關制度的改革,破除制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制度障礙。
三、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思路
1.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要在增強認知認同上下工夫。在鄉村文化重塑過程中,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文化,使核心價值觀能夠統領鄉村文化建設。在鄉村地區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依托廣播站、文化館、展覽館、活動室等多樣化的文化場所,充分利用村民會議、集中宣講等重要活動,學習典型事跡,傳播正能量,弘揚宣傳核心價值觀。同時要利用報紙、海報、電視、視頻會議等現代新媒體手段,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宣傳弘揚核心價值觀,把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文化建設的全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切實引領鄉村文化建設,就要把核心價值觀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中,激發農民良好的精神風貌。
2.再造鄉村文化的新業態
新時代的鄉村文化,既要傳承千年文脈,又要體現時代性特征,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以文化的繁榮興盛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文化的構建,在挖掘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價值的同時,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重構。一是再造鄉村文化的新內容。大力推進鄉村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積極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中的優秀思想、道德規范和人文精神。做好相關編制整治規劃工作,大力保護好鄉村的風土民俗、文物古跡、農業遺跡和傳統村落等生態文化景觀。二是再造鄉村文化繁榮的新業態。首先要提高對鄉村文化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引導文化資源向鄉村傾斜,為鄉村農民提供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產品,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動力。其次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要立足依托自身優勢,挖掘自身文化資源,同時借助新媒體力量來開發文化產業新業態,培育鄉村經濟的增長點。
3.重構鄉村文化新主體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突破人才瓶頸的制約。鄉土文化建設,人才是關鍵,要打通城鄉人才流通機制,打造更多的鄉土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加強鄉村人才振興,加快發展專業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人才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關鍵作用。同時,要創新鄉村文化人才培育機制,鼓勵社會有識之士積極投身鄉村建設。在重構鄉村文化主體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發揮好政府的領導力量,幫助和扶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一方面要利用市場的力量,積極引導和鼓勵全社會力量投身到鄉村文化建設中,促進鄉村文化全面振興和持續發展。另外,還要充分利用鄉村新鄉賢、能人精英等鄉土人才和文藝團體、各種議事會等基層組織的核心骨干作用,積極引導吸引一批懂農業、戀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扎根農村,投身農業,服務農民,切實扭轉鄉村文化主體的“空心化”,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勁動力。
參考文獻:
[1]蔣和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可借鑒發展模式[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7(6).
[2]周錦,趙正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8(9).
[3]李明,陳其勝,張軍.“四位一體”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建構[J].湖南社會科學,2019(12).
責任編輯:趙世鵬
[基金項目]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2020年創新科研支撐項目;中共山東省委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專項課題“文化治理視域下的鄉村文化振興研究”;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山東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山東實施鄉村振興新動能培育研究”(18CCXJ17)。
[作者簡介]景建軍,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