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向群 黃曉靖 陳梅娣 張冬梅 丘 冰
廣東省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燒傷科,廣東深圳 518000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嚴重危害圍生兒健康的并發癥[1]。有研究認為,雌激素對于ICP的發病起著關鍵作用。而雌激素是通過與雌激素受體(ER)結合在人體內發揮作用,ER的表達由于編碼基因的多態性而造成的個體差異可能導致遺傳易感性的不同。因此,筆者通過研究ER基因,主要是ERα基因的多態性,來探討其與ICP發病的相關關系,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2009年8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00例ICP患者納入ICP組,另外選取同期住院的200例非ICP患者納入對照組。ICP的診斷標準參照《中華產科學》的標準。ICP組孕婦平均年齡(27.0±8.2)歲,對照組孕婦平均年齡(26.0±8.8)歲。兩組孕婦均居住在我市,且為漢族,單胎妊娠;無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膽疾病;除ICP組患ICP外,無其他妊娠并發癥;相互之間無親緣關系;兩組孕婦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樣本收集 采集孕婦靜脈血3 mL于抗凝離心管中,混勻后置于–20℃保存。
1.2.2 DNA的提取 使用基因組DNA試劑盒(來自美國G&T公司)提取。
1.2.3 ERα基因的擴增 應用PCR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PCR-RFLP)法進行擴增。設計引物,上游引物:5′-CTGCCACCCTATCTGTATCTTTTCCTATTCTCC-3′;下游引物:5′-TCTTTCTCTGCCACCCTGGCGTCGATTATCTGA-3′。反應體系50μL,其中10 mmoL/L的Tris-HCl(pH 9.0),2.5 mmol/L的MgCl2,50 mmol/L的KCl以及引物各0.25μmoL/L,dNTP各200μmoL/L,Taq DNA酶1 U,模板DNA 300 ng。94℃預變性5 min;循環條件為95℃10 s,61℃30 s,72℃90 s,循環35次;最后72℃10 min。
1.2.4 ERα基因多態性檢測 酶切反應體系為10μL,其中有PCR產物4μL,限制性內切酶XbaⅠ(或PvuⅡ)0.4 U。37℃恒溫水浴16 h。將擴增產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隨后根據酶切圖譜判斷其基因型。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孕婦基因型PP、Pp、pp的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孕婦等位基因P、p的基因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ICP組和對照組ERα基因PvuⅡ多態性比較[n(%)]
兩組孕婦基因型XX、Xx、xx的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孕婦等位基因X、x的基因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ICP組和對照組ERα基因XbaⅠ多態性比較[n(%)]
由以上等位基因的分析可見,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位點具有明顯的連鎖不平衡,且兩位點間距50 bp,因此將兩位點聯合分析可得到9種基因型。但兩組孕婦均未檢出PpXX以及ppXX這兩種。對兩組孕婦的其余7種單倍型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有眾多文獻報道[2-3],ICP的發病具有地域性、家族性的特點,提示遺傳因素在ICP的發病中可能起到關鍵作用。而雌激素與ICP的密切關系使得ER基因成為研究的熱點。有報道指出[4-6],ERα基因多態性與多種疾病如骨質疏松、子宮內膜癌、復發性流產等的發病有一定相關。而ERα基因多態性產生的基礎是在限制性核酸內切酶PvuⅡ和XbaⅠ的位點上的兩處變異[7-8]。本研究中,即是進行PvuⅡ和XbaⅠ的酶切并且在電泳圖譜中觀測到了ERα基因的不同基因型。
筆者研究了我院200例ICP患者和同期的正常孕婦的ERα基因多態性,研究結果顯示,ICP組和對照組在PvuⅡ和XbaⅠ兩位點,其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的聯合基因型分布也得出同樣結果。表明ERα基因多態性與ICP的發病并無明顯相關。而在ICP高發地區芬蘭,Eloranta ML等的研究與筆者得出了一致的結果。
但并不能就此否認ERα基因多態性與ICP遺傳易感性的關系。因為筆者僅研究了ERα基因的兩個常見多態位點,不能以偏概全。因此應在不同地區和種族中進行ERα基因多態性的進一步研究,以明確其與ICP遺傳易感性的關系。
[1]高嵐,梁紅,陳穎,等.不同臨床分度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對圍產兒結局及分娩方式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1,8(2):147-149.
[2]門曉亮,邢愛耘.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遺傳多態性病因學研究[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9,12(3):233-235.
[3]劉建民,朱漢民,朱曉穎,等.白細胞介素6與雌激素受體基因對絕經后婦女骨密度的聯合效應[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1):24-27.
[4]梁正儀,劉淮.雌激素受體基因多態性與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關系的研究[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7,10(6):365-369.
[5]晏澤輝,鄧國宏,王宇明.乙型肝炎的宿主遺傳易感性的研究進展及前景[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8):1002-1007.
[6]曹志成.肝癌的病因與診療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6,14(18):1755-1761.
[7]汪莉萍,陳紅松,梅銘惠,等.肝癌患者及正常人群中黑色素瘤相關抗原1的基因多態性[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4,12(3):151-155.
[8]張秀峰,張小燕,邊建超,等.NAT1基因多態性與肝癌的遺傳易感性[J].中國癌癥雜志,2004,14(4):20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