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迪藝/浙江信息工程學校
2019年初,國務院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開宗明義:“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根本的不同之處在于“技能培養”。只有筑牢技能這一根基,才能不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然而我們不能脫離文化基礎課談技能培養,一是因為“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是中高職銜接的必然要求[1];二是因為文化基礎課作為工具學科,對技能培養有重要作用,相關文獻表明,語文素養對學生技能發展的作用尤為凸顯。
中職語文課表組專家倪文錦教授將中職語文素養界定為“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發現與鑒賞、文化的傳承與參與”,相較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這一界定更強調基于培養目標的應用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更突出學生技能發展需要的語文能力。[2]本文在此界定之下,將中職生技能提升所需的語文素養稱為“中職技能語文素養”。
2019 學年初,筆者和同事面向學校機電專業高一年級同學展開語文素養摸底調查。第一模塊文史知識的考查主要針對學生語文素養中的審美的發現與鑒賞能力、文化的傳承與參與能力;其余三個模塊則主要通過散文片段閱讀、數學應用題閱讀和說明書閱讀,針對性考察學生語文素養中的語言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思維的發展與提升能力。如統計結果(見圖1)所示,經過義務教育的中職學生基本具備進一步學習所需的審美能力和文化參與能力,然而技能學習亟需的語言與思維能力則有所欠缺。

圖1 中職語文素養調研結果
技能培養一般分為“模仿—理解—遷移”三個階段,隨著科學水平發展,當前中職教育要培養的,是能夠達到“理解”直至“遷移”的技能人才,如此才能適應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所需。以筆者學校《<電子技術基礎與應用>“項目制·工作式”課程標準》課程設計目標為例,知識性目標被由低到高設置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遷移應用水平”,無論是較低水平要求“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還是較高水平要求“歸納、總結規律和原理”都要求學生具備相應的語文素養;技能性目標被由低到高設置為“模仿水平—獨立操作水平—熟練操作水平”,且不論獨立操作的前提就是能讀懂任務書,對“評價”的要求也鏈接到語文素養;同樣,情感性目標被由低到高設置為“經歷(感受)水平—反應(認同)水平—領悟(內化)水平”,其中“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等要求依然需要語文素養支撐。可以說,語文素養直接關乎學生技能學習中各項目標的達成。通過理論和實踐研究語文素養對中職學生技能發展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語文素養提升對策勢在必行。
綜觀國內外相關研究,圍繞倪文錦教授提出的中職語文核心素養,戴智敏名師工作室團隊展開了以教學方法研究為主的系列研究,并提出“跨學科融合”下的“語文學科+”概念,但其研究出發點在于提升中職語文核心素養,并未落實到技能提升上來。在技能發展過程中,中職學生面對的閱讀文本主要是非連續性文本。這一概念引自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閱讀素養測試,自其出現在課標中后,近年來相關研究如雨后春筍,國外研究則更早,但針對中職的仍幾乎是空白。
(1)研究語文素養的內涵,厘清語文素養對中職學生技能發展的影響,通過調研分析影響中職學生技能發展的語文素養的具體指標。

圖2 影響中職學生技能發展的語文素養主要指標簡易模型
顯然,并非每一項語文素養的具體內涵,都對中職技能發展作用顯著。與此同時,當前中職生發展路徑呈現多樣化,一般有升學、就業、技能大賽三條,對不同發展路徑學生的技能要求不盡相同,相應所需的語文素養也各有區別。通過對專業課教師、技能大賽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多維調研,結合文獻研究,本文試圖確立對中職技能發展影響顯著的語文素養具體內涵,并繪制出影響中職學生技能發展的語文素養主要指標簡易模型。
(2)綜合分析中職生語文素養缺失的原因,提出中職生語文素養提升的策略并進行實踐論證。
中職生語文素養缺失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從課程層面看,當前課程內容與學生學習需求聯系不緊密,跨學科的銜接問題未在教材中有系統體現。從教師層面看,課堂上長期“以教為主”,教學手段和方法較為單一;文化基礎課教師難以掌握本學科在其他專業課程中的鏈接點,并結合實際學情展開跨學科教學。從學生層面看,中職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有知識漏洞,進入中職學校后對文化基礎課關注度不高;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中職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在克服新的學習問題時往往出現習得性無助。
在策略方面,本文引入“非連續性文本”概念。非連續性文本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能力要求主要包含獲取信息、解釋信息、反思和評價信息三個層次的要求。[3]在PISA 測試中,閱讀情境分為個人、公共、教育、職業四方面,涉及通知、布告、計劃、圖表、綱要、說明書等文本。中職學習階段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全面體現于專業課程要求理解、設備說明書瀏覽、實操任務書解讀等方面,該項能力的提升,能幫助學生獲取推斷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借鑒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相關理念與閱讀策略,初步提出中職技能語文素養提升的教學改進路徑。
增加說明文、社科文的閱讀量,教習學生通過批注式閱讀、思維導圖等方式,以專題集中訓練的方式,提升閱讀基礎能力;將“語文學科+”雙師型課堂帶入實驗樣本班級,滲透語文學科對于專業課程學習的工具性作用;注入“生本教育”“根+空”理論,縮減教學中常識類知識點的課堂教學時間,從非連續性文本的基本要義出發,做拓展訓練,從學生個人需求和專業需求的角度考量課堂內涵。
中職語文新課標出臺在即,相信將對中職語文核心素養進行界定,并對基礎模塊、職業模塊、拓展模塊分別提出的具體要求,其中是否會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提出相關要求,也很值得密切關注。在后續研究中,筆者和同事還將在實驗的基礎上,根據階段性跟蹤調查,觀察學生實驗前后的變化,形成五維雷達圖,分析相關策略的效果,從中提煉成功的經驗,提出基于調研的進一步策略建議。最終,經過理論和反復實踐論證,建立評估影響中職學生技能發展的語文素養的標準體系,在評估體系指導下最終提出策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