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蘭
摘 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強農興農為己任,是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勉勵和期望。培養“知農愛農為農”情懷,是推進“新農科”建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圍繞學生對“三農”工作的關注度、認知度、期盼度展開調查研究,分析當前地方農林院校學生“知農愛農興農”情懷培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地方農林院校;大學生;知農愛農興農;情懷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8-0029-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信陽農林科技學院是一所公辦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2004年信陽農林科技學院在信陽羊山新區建立新校區,2008年成立信陽林業學校,創辦南灣校區,2013年升為本科院校,現已建成農業、工程、管理、文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院校。
以信陽農林學院為例,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地方農林院校“知農愛農為農”情懷培育的基本狀況,對地方農林院校學生培養具有指導作用。
1? 調研情況分析
1.1? 調查對象與方法
從關注度、認知度、期盼度3個維度出發,向各學院(重點為農科類專業)發出網上問卷1 078份,收回問卷1 078份,回收率為100%。其中:大一學生占46.85%,大二學生占24.21%,大三學生占26.25%,大四學生占2.69%;農林類專業占70.22%,經管類專業占19.57%,理工類專業占7.88%,文史類專業占2.32%;81.91%的學生來自農村,9.55%的學生來自鄉鎮,8.53%的學生來自城市。
1.2? 調查結果分析
1.2.1? 大學生“知農愛農為農”的關注度分析
從調研情況來看,學生對我國“三農”工作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關注度不高。22.91%的學生經常關注我國“三農”的有關政策和相關的新聞報道,36.7%的學生表示很少關注。除網絡渠道外,書籍和期刊是學生了解“三農”知識的重要方式。目前,19.39%的學生經常閱讀相關的書籍和期刊。
在農業基礎理論學習方面,22.36%的學生表示會經常學習農業基礎理論知識,25.88%的學生經常通過社會實踐等活動親身感受農業文化。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較少,對“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了解不夠深入。
1.2.2? 大學生“知農愛農興農”的認知度分析
據調查,49.26%的學生認為,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55.47%的學生贊同農業大有可為,能實現自身價值;61.13%的學生認為應當響應黨中央號召,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但在“三農”事業相關高頻詞的知識性選擇題中,50%以上的學生無法正確列出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任務,對如何成為卓越農林人才沒有明確概念。這表明學生對“三農”事業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關知識的了解有所欠缺。
1.2.3? 大學生“知農愛農為農”的期盼度分析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我國“三農”事業發展的期盼度相對較好,但參與意愿不強烈。31.82%的學生表示,畢業后愿意投身農村一線參與新農村建設。40.63%的學生希望能成為總書記期盼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42.04%的學生愿意在“希望的田野上”干事創業,為農民謀幸福。57.42%的學生希望我國鄉村建設越來越好,吸引越來越多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建設。
2? 大學生“知農愛農為農”情懷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是思想認同不夠,農科專業報考率、報到率不高問題突出。目前,農科專業招生問題依然嚴峻。部分學生接到錄取通知書不來報到。部分學生高考報名時選擇農科專業并非出于真實意愿,而是將其作為進入大學的過渡性跳板。從調查情況來看,67.53%的學生認為在涉農領域發展面臨困境,國家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不足,農科類學生轉專業現象嚴重。在城鄉二元格局下,“逃離農村”“學農不干農”的問題愈加突出。
二是教育引導不夠,農科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定。受功利性思想的影響,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知農愛農為農”情懷的教育培養重視不夠。80%以上的農科專業學生來自農村家庭,希望通過上大學“走出”農村,以期有更好的發展。這些學生對上“大學學農”及“畢業后干農”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入學時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專業認知不足。在培養過程中,多數專業對大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高度重視,而對“三農”情懷教育重視不夠,導致大學生“知農愛農為農”情懷培育效果不佳。
三是關注“三農”不夠,農科學生不關注“三農”政策和發展現狀。大學生對“三農”政策和發展現狀不夠關心,“兩耳不聞‘三農事”的現象比較普遍。極少部分大學生漠視“三農”,甚至不關心“三農”事業。一些學生對“三農”基礎地位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意義認識不清。根據調查,一半以上大學生對鄉村振興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關政策了解不多,對鄉村振興20字方針了解很少。只有在國家政策關系到他們切身利益時(例如貧困大學生資助等),他們才會主動關注。大學生對中央一號文件、鄉村振興戰略等國家方針政策學習很少。農業院校在“三農”教育、服務“三農”意識培養、激發大學生投身“三農”有效舉措等方面開展的工作,與總書記提出的“一懂兩愛”人才培養總要求還有差距。
3? 培育大學生“知農愛農為農”情懷的策略
3.1? 思想引領,轉變“輕農、嫌農”偏見
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要求培養“一懂兩愛”的工作隊伍。這對農林院校農科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明確定位。應將這一目標定位灌輸給學生。對新入學的大一新生來說,愛農業、懂專業是專業發展的前提,也是培養學生“知農愛農興農”情懷的關鍵。
應將“三農”意識培養加入到入學思想教育中,邀請本專業優秀教授及成功人士為學生開設專題報告會,增強專業吸引力。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程的作用,將“知農愛農興農”情懷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充分利用區域特色資源,例如大別山區豐富的紅色資源等,開展生動有效的“知農愛農為農”家國情懷教育。引導學生轉變“輕農、嫌農”觀念,爭做有責任、有自信、有能力的“農林人”。
3.2? 政策扶持,增強學生專業發展信心
國家應加大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的資金投入與政策支持,加快農業產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縮小城鄉差距,完善城鄉保障體系。改善農村基層工作者的生活環境與工作環境,建立完善的職業上升發展空間,提高社會對農科人才的需求,讓學生看到好的就業前景,增強農科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感。
貫徹“卓越農林培訓計劃2.0”政策,免除涉農專業學生學費,為農林院校畢業生基層就業提供適當傾斜的優惠政策。拓寬農林院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渠道,提高涉農專業發展積極性。
3.3? 文化熏陶,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高等教育重要職能之一。高等農業院校擔負著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的雙重使命[1]。要結合學校發展特色、學科專業特色和校園特色,依托學生個性特質及現有條件,培育學生“知農愛農為農”情懷。深入挖掘校園文化優勢,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三農”知識競賽、“三農”知識講座等,宣傳“農耕”文化。創建校園文化品牌,營造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與學生專業學習相結合,力求讓學生在畢業以后能夠熟悉并掌握最基本的“三農”事業相關知識。
3.4? 內涵建設,提高涉農專業吸引力
一是以“新農科”專業建設為契機,致力于服務現代農業,注重專業內涵建設。根據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促進學科融合,改造升級現有涉農專業,主動應對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布局農業大數據、數據科學等新興專業[2],促進其與傳統農科專業融合。
二是在課程體系建設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建立跨學科、文理滲透的綜合課程體系。在學習專業基本知識的同時,滲入“三農精神”等人文學科思想。強化“三農”情懷、人文藝術、科學素養、創新創業等通識素養教育,使學生在了解學科前沿發展動態的同時,培養“知農愛農興農”精神,提高專業認可度。
三是提升教師在教學中的育人意識和內發動力,實現學生刻苦學習與教師教書育人的融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發展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專業發展興趣。
3.5? 實踐育人,讓學生在實踐中品味農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年輕人應該成長為有用于國家的人才。要培養學生“知農愛農興農”情懷,就要扎根大地,立足廣闊農村,服務廣大農民[3]。
一是依托學校產學研合作平臺,走向“三農”。開展社會實踐,深入鄉村、農林企業、農林機關等走訪學習,引導大學生進一步了解國情、鄉村振興發展現狀和農民需求,體會民生、了解民意、培養愛農情感。
二是開展“三下鄉”活動,深入鄉村調查研究。帶著問題走進“三農”,思考“三農”,鍛造心系“三農”、情牽“三農”、立志“三農”的家國情懷。
三是開展科技服務、專業實踐、畢業實習等,吸引學生投身“三農”事業。引導學生把廣袤農田當作“教科書”,把廣闊農村當作“實驗室”,把廣大農民當作“同窗人”。鼓勵學生從生產實踐中學習“三農”知識,在助力脫貧攻堅和服務鄉村振興中明確使命與擔當。
參考文獻:
[1]黃文勇,謝淑敏,侯哲.論高等農業院校創新人才的培養[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8(2):15-18.
[2]中國農業大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N].光明日報,2019-5-21(14).
[3]孫其信.何以知農? 何謂愛農[N].光明日報,2019-9-17(15).
(編輯:郭?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