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娟


關鍵詞:專項資金 ?績效管理 ?績效評價體系
我國當前財政資金整體上趨于緊張,主管部門對高校專項資金管理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因此注重財政資金的優化安排,加快推進專項資金績效管理改革勢在必行。同時,加強高校專項資金的績效管理也是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確保高校專項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績效管理是一個綜合管理系統,能夠融合高校預算管理、項目管理、績效管理等諸多要素和環節。這一系統要求高校以績效目標為基礎進行項目預算申報和編審、評審,預算批準后進入監控環節,對資金支出進行追蹤,在項目期中考核及驗收環節對項目實施階段性績效評價,并將績效評價結果應用于跨年度的滾動項目資金預算安排中,形成整套管理機制。通過項目績效管理機制,可以使專項資金的使用始終以產出和效益目標為導向,確保專項資金發揮其最大效益。
(二)確保專項資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規性和科學性
通過實施績效管理,整合問責機制,充分體現法治精神,通過規范、透明、公開的績效管理,規范和整合現行高校專項資金使用部門的權責意識,形成以績效考核為基礎的制約資金使用部門的合力。通過績效目標的科學設定、預算執行的有效監控、預算完成的科學評價、評價結果的有效反饋、反饋結果的合理應用,達到專項資金使用的科學性。
(一)績效理念不夠深入,績效意識比較淡薄,績效管理專業性人才較為缺乏
專項資金管理的績效理念,是將專項資金的分配與績效評價結果相關聯的一種管理理念,更加重視專項資金效益的發揮和財政資源配置的優化。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績效理念不深入,績效意識淡薄,績效管理專業人才缺乏的現象。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高校管理者的思維方式受到以前財政政策和制度的影響,跟不上財政政策和制度改革的步伐。專項資金使用部門的關注點仍然在能夠獲批專項資金額度以及資金報銷等方面。不能結合高校事業發展的真實需要,在對存量資金進行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確定專項資金申報的數額并編制相應的預算;(2)財政管理部門對于專項資金績效管理的重視不夠。現在財政部門雖然陸續出臺了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和事前績效評估的管理辦法,但并未做強制性的要求,對于高校是否實際執行相應的管理和評估,執行是否到位等,都沒有作出明確的要求;(3)從事績效考核的工作人員缺乏應有的專業知識,往往身兼數職,甚至對績效管理工作很多只是一知半解。對項目績效進行的評價工作,一般都是由第三方中介機構來完成,浮于表面,只是為應付績效檢查而完成,但并未將第三方評價機構的評價結果與后續工作的指導和資金的再分配相關聯,大多只是流于形式。
(二)專項資金預算編制不科學的現象比較突出
受過去長期形成的預算編制習慣影響,高校專項資金使用部門在編制預算時一般都未進行系統和科學的論證,普遍存在匆忙申報的現象。編制預算時,對支出項目設立必要性、投入經濟性、績效目標合理性、實施方案可行性、籌資合規性等未進行客觀、公正的評估。有的項目事前評估不充分,項目資金獲批后,才發現不具備項目執行的基本條件,致使項目無法執行。在遇到急需資金而預算又不足的情況下,高校內部還需要將部分較為充裕的專項資金進行內部調劑使用,這就造成相關專項資金的效益不能充分發揮,既浪費財政資源,也影響了財政資金預算的嚴肅性。
(三)專項資金使用不夠規范,且支出進度較慢
高校專項資金績效管理中目前仍然存在對專項資金的支出范圍界定不明確、功能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同時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專項資金支出進度前松后緊,年末突擊花錢的現象比較普遍。究其原因,就是高校的專項資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專項資金管理部門對使用部門的監督存在脫節,缺乏有效的預算管理和監督,申報部門、使用部門以及財務部門缺乏聯動機制,內部的績效評價制度和體系沒有建立。
(四)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不科學
雖然部分高校目前已經建立了專項資金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但仍然普遍存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或者不科學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績效評價階段層面,目前一般只有預算支出結束后的事后評價,缺少立項前的事前評估和連續性項目重復申請立項前的事中評價;二是,在事前、事中、事后每一個階段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不夠完善。績效評價時僅對一些績效指標進行簡單的統計和計算,關注的重點往往只在于評價預算執行的進度,要么未將投入、產出情況——比如資金使用是否超出預算、資金使用的效益、預算的執行實況等——納入到考核評價體系內,要么沒有對項目投入、產出等方面的指標進行詳細的分析、總結及應用。總之,現有的專項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尚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五)專項資金績效評價報告質量不高且較為滯后
目前,雖然大多數高校已引入第三方績效評價機制,但很多第三方評價機構在進行績效評價時,往往僅根據項目立項時的預算編制資料和財務數據編制績效評價報告,至于是否完成項目立項時的績效目標以及完成的具體情況,一般只是參考上一年度的績效評價報告模板,所以最終做出的績效評價報告,根本不能做到實事求是,也不能真實反映專項資金的實際績效狀況。并且績效評價結果的出具時間較為滯后,與相應項目下一年度的預算編制相脫節,無法對預算編制起到相應的參考和指導作用。以筆者所在的北京市為例,根據北京市高校現行的財政制度,如果是延續性項目,一般在每年的9月初開始準備下一年度的預算申報,但此時該項目本年度的資金支出尚未完結,只有等到該年度的12月31日才能進行核算,最早也要等到第二年的2月份才開始對該項目進行績效評價。所以根據現行的績效評價制度,項目的績效評價結果完全不能運用到該項目的預算申報中,無法利用績效評價結果對于預算申報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