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塬
“新冠疫情”幾乎對我國社會經濟做了一次“緊急制動”式的壓力測試,短促沖擊明顯。中央就此作了全面到位的政策安排和戰略部署,有力制止疫情惡化、推進經濟平穩回升。生產端和消費端下滑的雙重壓力對我國經濟增長、現有產業鏈結構與形態均有明顯的沖擊,需要綜合施策,通過短期舉措變“倒逼”為主動,恢復經濟活力以緩解產業鏈沖擊的壓力,促進經濟有效反彈。從更長遠的視角看,此次疫情沖擊對我國經濟結構優化提供了難得的調整期,通過產業加速轉型、推進數字經濟布局、實施結構性減稅降賦,可以加快優化我國產業鏈,升級價值鏈,良化我國國際經貿生態,加快高質量發展進程。
一、肺炎疫情影響了我國產業鏈的結構與形態
(一)應急供應鏈積極響應,產業活力不減
疫情發生后,各部分各地方全力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國家發改委積極協調相關企業確保湖北等地區生產與運輸供應,支持醫用物資、藥品、糧油及食品加工、能源等生產企業的復工復產工作。工信部積極組織國內重點物資企業復工復產,上下游口罩生產企業加班加點生產,以保證市場供應。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員企業如菜鳥、京東物流、順豐、三通一達、蘇寧物流、德邦、日日順等響應國家和協會倡議,在應急物資供給與調配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多家電商企業如京東、物美、阿里等利用全球供應鏈資源,對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一些緊缺物資進行了跨境采購,同時也加強與上游供應商合作,推動生產企業緊急復工,增加物資供給。疫情之下,醫藥、醫療物質的需求大增,對食品、生活必需品、能源、電商、快遞、物流等的需求不減,應急產業供應鏈保持著一定的經濟活力。
(二)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承受壓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積極采取了嚴防疫情擴散的管制流動措施。盡管各地疫情不同,但在人員防控方面基本上還是采取了嚴防死守的方式,由此便導致工人無法按期復工,企業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困境。對于許多制造業企業,包括很多外貿制造企業,如果不能按時履約訂單或者接收新訂單,有可能需要承擔巨大的經濟責任。疫情暴發后,不少地方封城、封路、關店、關門,禁止出行、禁止聚眾。很多國家已經停飛國內航班,并宣布了旅游警告。在此背景下,具有一定出行和聚眾屬性、嚴重依賴線下體驗的交運、住宿餐飲、教育培訓、旅游、娛樂等服務業受疫情影響很大,許多企業日常經營停擺;但是停工期間仍需支出房租、員工工資、貸款利息等成本。特別是疊加春節這個預期“消費黃金周”,部分傳統服務業企業前期已進行大量前期投入,突發狀況讓企業措手不及,企業現金流告急,行業壓力凸顯。
(三)中小企業生產鏈與資金流等面臨較大風險
此次疫情使得中小企業的經營壓力和挑戰更大。一方面延遲復工后,廠房、土地、貸款、勞動等成本都會增加,訂單完成進度受到影響。很多原本計劃的投資與商務活動被擱置,效應會沿著供應鏈放大。另一方面,疫情造成企業面臨上下游需求不穩定、運營產能不確定、利潤率持續降低,運營資金困難進一步加劇等問題。如果中小企業的現金儲備難以支撐企業在較長疫情時間的費用開支,部分企業將面臨破產的風險。根據清華大學朱武祥教授等人對995家中小企業所做問卷調查表明,受疫情影響,29.58%的企業預計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58.05%的企業下降20%以上;同時,85.01%的企業維持不了3個月生存,在政府和銀行支持后,一部分企業的維持時間可以超過3個月。但如果疫情持續半年以上,90%的企業將難以為繼,很可能歇業或者破產。
(四)“疫情經濟”加速催生新業態、新模式
疫情的人流管制措施對具有聚眾屬性和嚴重依賴線下的餐飲、航空、旅游、娛樂、零售等傳統服務業帶來了較大沖擊,但是也改變了多數中國居民的辦公、學習和娛樂方式,遠程辦公、在線視頻、在線教育、在線金融服務等“互聯網+”新興服務業由于無須出行和聚眾反而逆勢增長。來自微信的數據顯示,2月3日—13日,辦公類小程序活躍用戶數量環比增長485%,小程序超市業態訪問量同比增長115%,生鮮果蔬業態訪問量同比增長168%,社區電商業態同比增長83%。來自國資委的數據則顯示,1月23日—2月13日期間,三大運營商提供的在線教育服務已累計覆蓋1.09億用戶。各大傳統行業也在加快數字化轉型,房地產行業開始加速推進網上VR看房、網上選房、網上購房等一站式服務,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30余家金融機構把近百支存款、基金產品搬上了支付寶等互聯網理財端,加碼布局“無接觸”線上金融服務,“疫情經濟”加速催生了經濟新業態、新模式。
(五)疫情對我國外貿及全球產業鏈地位產生深刻影響
疫情對當前外貿運行造成嚴峻挑戰,受前期物流不暢、開工延遲、上游原材料供應不足、國外貿易壁壘門檻增高等影響,疊加春節因素,外貿企業訂單難以履行、出口貨物遭受拒收或高關稅,外貿制造企業復工困難,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作為全球產業鏈中最重要的世界工廠,我國制造業受疫情影響生產短期停滯,國內產業鏈面臨供應中斷及無法有效銜接國際產能的困難;若疫情持續時間加長,則會導致國際生產線供應不足,從而引起國際生產線斷供,造成全球供應鏈的混亂。如疫情期間富士康宣布關停了所有我國工廠,使得蘋果公司供應鏈告急;現代汽車由于我國零部件供應的中斷已暫停所有韓國生產線。受經貿摩擦的影響,美國從我國的進口出現下降的趨勢,而轉向了加拿大、越南、韓國等國家,這已經對我國出口美國的主要商品產生了沖擊,受疫情因素的疊加影響,勢必使外貿行業面臨產業鏈外移、貿易競爭力下降的巨大挑戰,全球供應鏈核心的地位受到沖擊。
二、疫情之下變“倒逼”為主動的短期舉措
(一)有序推動復工復產,保持對內對外產業鏈穩固
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要求,在加強防護的情況下,支持制造企業、外貿、外資、商貿流通和跨境電子商務、部分服務業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制定差異化措施。低風險地區,全面恢復企業正常生產秩序;中風險地區,盡快有序恢復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高風險地區,視疫情態勢逐步恢復企業生產。穩妥有序推進共建重要工程、“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努力保護國內供應鏈、全球供應鏈體系,盡快優先恢復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占有重要地位產品的復工復產,如加快恢復機電等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生產與出口,并保障相關物流運輸服務供給暢通。
(二)簡化企業管理程序,提高政府服務效能
針對當前企業復工復產困難、項目簽約履約受阻、違約風險增加等現實問題,應加強制度創新,提高政策協調服務質量,有效緩解外貿企業壓力。簡化外經外貿管理審批程序,減少申報材料,鼓勵外貿企業采取無紙化方式申領出口許可證;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降低外貿企業經營成本;加強海外投資建設項目的跟蹤服務、加大對外資企業的動態監管。
(三)強化法律援助服務,推行靈活工作制度
支持貿促會為外貿企業無償出具因疫情導致未能按時履約的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助力行業商協會等發揮中介組織的橋梁溝通作用,加強法律風險預警并鼓勵律所、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法律援助支持,為各類企業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服務。在服務業率先推進“零工經濟”和“靈活就業”制度。在經濟較發達、技術較先進地區,可考慮建立“服務業人工智能提升實驗區/示范區”。大力降低服務業從業人員的重復勞動和現場工作量。
(四)加大金融保險扶持,減少企業經營損失
設立企業幫扶專項資金,向主要全國性銀行和湖北等10個重點省(市)部分地方法人銀行提供金融支持,精準施策,輔助企業復工復產。對重點領域企業發放專項再貸款。針對外貿企業,擴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合理降低短期險費率,開辟綠色理賠通道,針對受疫情影響的外貿企業適當放寬理賠條件、擴大保單融資規模。提高承保效率、創新承保模式,有效幫助企業加強風險管理、積極應對疫情導致的訂單取消、運輸不暢、出口拒收等風險,減少企業經營損失。
三、“疫情經濟”窗口期全面優化我國產業鏈的長遠考量
強化疫情施策不僅要有短期“管住”脈沖效應,更要部署結構優化“管長”的長期效應。此次疫情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難得的窗口期,如何利用這次政策刺激進行深刻的結構性改革,形成長期政策紅利?可從以下三個大的方面進行全局性與長遠性考量。
(一)加速產業轉型與升級,激發新動能
加速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推動我國價值鏈升級。當前在5G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科技推動下,把疫情壓力轉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建設智慧工廠、開展智慧生產,加速制造業服務化趨勢,鼓勵企業進行自動化與無人化生產,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構筑起應對未來出現類似風險的堅強生產線網絡。支持諸如華為5G引領全球發展的領軍產業進一步鞏固國際競爭力,增強高端醫療服務、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集成電路等的國際市場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助推我國價值鏈邁向中高端,進一步加強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優勢。在生物醫藥、試劑研發等領域,適當放寬外資準入門檻,通過國外先進技術的外溢效應,加快我國技術升級。
激發新業態、新模式動能,挖掘國內外市場潛力。支持各個產業領域新業態、新模式釋放市場活力,深化服務貿易尤其是生產性服務貿易創新發展。以大數據、網絡平臺為支撐,加快實現商貿物流業轉型,創新經營服務模式。推動生活性服務業提質增效,保障國內外日常消費供給。積極推動數字商貿物流發展,鼓勵外企業采用數字化手段,做好虛擬生產、虛擬物流和虛擬經營的演練,面對疫情突襲及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類似疫情風險,構筑堅實的供應鏈網絡。支撐、幫助外貿企業進行數字化海外倉轉型,推動跨境電子商務提質增效,充分挖掘國際市場潛力,盡量避免疫情對與貿易伙伴國的經貿往來形成嚴重沖擊,提高國際市場愈合能力。
(二)積極推動財稅與金融改革,提升企業活力
大幅改善營商環境,強化存量龐大的中小企業競爭力,降低或減免住房公積金等稅賦。大力推進稅制改革,調整稅收結構,增值稅率在現有基礎上再降低2%,企業所得稅稅率再降低2%,同時適當提高部分高檔商品的消費稅,整體上實現我國宏觀稅負下降3%的目標。由此產生的支出缺口采用優化支出結構、適當增加財政赤字、擴大國債市場規模的方式加以消化。此長期政策將有助于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提高企業微觀活力和競爭力。
強化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力度,大幅加快金融脫虛向實進程,加快筑牢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基礎。此次抗擊疫情中,通過窗口指導對生產抗疫醫護產品的企業實施迅捷貸款、優惠利率,保障醫護產品迅速擴產和新產能的形成,成效明顯。疫情沖擊過后,應當擴大這種貨幣傳導機制范疇,在風險充分評估基礎上,擴大對微觀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直接信貸支持的范圍和力度,設定利率上限,限制對企業表外業務和收費,劃定此類業務的最低規模,并對開辦銀行總行定向降低準備金比率。
(三)深化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優化我國產業鏈
加強國際經貿協調,深化對外開放,凸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加強與國際組織、貿易伙伴、投資伙伴的經貿與國際合作,敦促各成員國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尊重世衛組織的專業意見,避免過度反應和施加不必要的貿易限制。通過開展對話,加強同經貿伙伴,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溝通協調,增強雙邊經貿理解與互信,優先保障在全球供應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和關鍵環節恢復生產供應,共同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利用疫情防控的國際合作機會深化對外開放。深化與價值鏈上游企業對接,進一步開放市場準入,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以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深化改革開放與國際合作。
強化中日韓國際合作,調整對外貿易結構,加快優化我國產業鏈。新冠肺炎疫情國際擴散和蔓延已經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國在穩外貿穩外資的同時,要加強與日韓的協調,防止外部供應鏈的沖擊乃至斷裂。要主動將原有中日韓供應鏈的串聯模式改造為并聯模式,并利用疫情爆發風險的時間差、地區差,實施利用外資的特殊措施,引導日韓供應鏈關鍵環節向中國轉移,增強整個東亞地區產業鏈、供應量的韌性,同時有助于我國在區域價值鏈地位的攀升。同時,采取更優惠的措施吸引全球頂級公司來華設廠,繼而帶動國內相關產業鏈加速發展,培育高端產業鏈,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地位。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經貿導刊雜志社首席經濟學家、新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