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秀 李楊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產生了一定的沖擊,進而影響著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位。但是從疫情發展的實際情況,尤其是我國產業基礎和產業政策升級的現狀來看,這次疫情或將成為倒逼我國完善產業鏈和供應鏈建設,強化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的契機。
一、目前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地位
(一)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提升,具有不可替代性
中國是聯合國產業分類中的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供應鏈條。近年來,隨著制造業快速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中國的電子通訊機器配件、機械和自動化生產設備、家具及其相關配件、服裝紡織行業在全球供應鏈占比超過30%;零部件制造、金屬制品行業占比也超過20%。美國在這些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全球市場占比大大低于中國。在部分產業領域,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中心。正因為如此,許多美國行業協會和企業都認為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中國具有優秀的技術工人和強大的供應鏈, 在生產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無法把工廠搬出中國。
(二)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仍未占據主導地位
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盡管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參與度和地位明顯提升,但由于長期以來中國主要是通過合同制造、外包代工、外包組裝、貼牌生產、跨國采購等方式嵌入全球供應鏈,融入全球生產、貿易、流通網絡中,包括美國在內的跨國公司是全球供應鏈的主導者,中國企業主要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環節。近年來,盡管隨著中國服務業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不斷推進,中國金融企業、物流企業以及專業化供應鏈服務企業快速成長。但由于這些服務企業國際經營經驗不足,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政治宗教環境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評估, 難以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的制造企業實現有效協同, 對構建中國企業主導的全球供應鏈形成較大制約。
(三)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地位面臨挑戰
從全球具有競爭力的跨國大企業發展情況看,全球各行業領先企業均為供應鏈運作的佼佼者,作為供應鏈上的鏈主企業,能夠整合、協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資源,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如在農業領域,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四大糧商通過打造縱向一體化的供應鏈,整合從農資、農場種植、糧食物流、食品生產和銷售等環節,掌控了全球80%的糧食交易量。在工業領域,日本豐田、韓國三星、美國蘋果等國際巨頭,都是依靠穩定、高效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幫助企業整合全球資源,在行業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相比之下,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相對不高、供應鏈競爭力較弱。在2018年“Gartner供應鏈25強”排名中,中國無一家企業入圍,凸顯了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相對不高的困境。
同時,由于中國各行業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導致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合作深度不足,供應鏈不協同的問題突出。例如,在制造業供應鏈中, 由于長期以來中國制造企業以加工貿易為主, 大多數制造企業經營規模和專業化協作和國際同行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國內企業之間比較細致、緊密的分工協作主要發生在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之間,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協作關系較弱。而在以大企業為中心的分工網絡中,核心企業多為跨國公司。這使得我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地位容易受到新興國家產業發展的沖擊,部分行業具有較高的可替代性。
二、疫情對我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位帶來的沖擊
(一)疫情對我國外貿當下的影響
突如其來的疫情和各地出臺的管控措施,使得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流通受阻,物流、生產、銷售、回款等正常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干擾,國內物流運輸嚴重受限,全國范圍內很多企業停工減產。疫情期間的企業物流運輸幾乎停頓。除了疫情必需的物資,全國各地設置了各路關卡,供應商原材料、零部件進不來,復工生產后產品運不出去;同時人員限制流動導致市場拓展極難開展。疫情導致的國際限制進一步影響了我國經濟,尤其是外貿,目前幾十個國家限制中國商品入境,市場損失巨大。據海關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2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9.6%。其中,出口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2.08萬億元,下降2.4%。這無疑會對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地位帶來沖擊。
(二)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作為全球唯一一個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供應鏈優勢明顯,特別是像家居用品、高科技零部件、紡織服裝等行業的全球產業鏈,高度依賴中國。例如我國的富士康負責相關電子設備的生產和組裝,在國際上負責很多跨國企業產品的制造裝配工作,美國的蘋果公司在全球約有 800 家供應商工廠中,一半設在中國。我國傳統制造業在國際貿易的產業鏈中占有非常重要位置,無法及時復工將使得國際上的上下游產業也遭受同樣重大的損失。目前受疫情影響,富士康宣布關停了所有我國工廠,使得蘋果公司供應鏈告急;現代汽車由于我國零部件供應的中斷已暫停所有韓國生產線。我國企業延遲復工,原油、礦產等資源需求減弱,對相關國家也造成一定影響。研究顯示,中國石油、鐵礦石的進口大國——沙特、俄羅斯、伊朗、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受中國短期需求下降的影響將十分明顯。中國疫情對世界眾多國家的一些行業和企業的影響越來越顯現出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特征越加明顯。
(三)對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位的不利影響
疫情給中國和世界經濟帶來沖擊顯著。在內外因素作用下,如不采取穩控措施,大量的中小制造企業將會出現經營困難,更為重要的是,部分較脆弱的制造行業的產業生態,有可能會被破壞,從而導致更長期的負面影響。物流中斷和疾控措施引發的產業鏈、供應鏈中斷帶來的沖擊比經貿摩擦要大,并且一旦中斷,形成了轉移替代,部分行業三十年制造業基礎丟了,很難再找回來。我國仍將在很長一段內擔當著世界工廠的重任,如果這類傳統制造企業在短期內無法表現出可以盡快復工的決心和能力,有可能會使得部分跨國企業將代工崗位從中國大陸在短期內轉移向印度和越南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從長期來看,我國仍然在密集制造業上有著遠超周邊國家的工業基礎和可接受的人力成本,不會造成長期的就業崗位的流失。
(四)疊加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長遠影響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下,中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部分地區交通、信息、通關等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夠完善,特別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尚未完全形成,物流節點銜接不暢,多式聯運仍處于起步階段,不同運輸方式難以有效銜接,也影響了供應鏈效率。由于種種因素,加上全球供應鏈正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增加了全球供應鏈風險;經貿摩擦影響了中國的生產價值鏈和供應鏈網絡發展,而且已經對中國貿易增長形成消極影響。此次疫情導致中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出現松動,疊加貿易保護主義,會加大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位的長遠不利影響。
三、鞏固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位的政策措施
(一)盡快恢復交通運輸行業,疏通國際產業鏈供應鏈
根據疫情輕重,分級別分區域制定恢復交通運輸的計劃。優先為外鄉務工人員開通特別的交通通道。經濟“大動脈”的打通與恢復需要時間,實現地區范圍內的交通“小循環”可以在短期內為制造業分布密集的地區,特別是外貿企業集中的東部區域盡快恢復正常的物流和產品供應,盡快疏通已有的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
(二)采取一系列財稅、金融扶持舉措,復活產業鏈
由央行出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文件,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抓緊落實執行;各地方政府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分別制定企業稅費減免、補貼政策,并對企業進行一定的提前復工補貼,盡快復活產業鏈。
(三)優先保障在全球供應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和關鍵環節企業
從貿易額看,我國在外貿領域處于全球產業鏈關鍵位置的企業均為行業龍頭。因此,在對外出口上,商務部及相關行業管理部門應制定一些政策措施,優先保障在全球供應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和關鍵環節企業。
(四)保障生物醫療、5G、工業互聯網等戰略產業、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通過加大投資融資力度,一方面大力支持與抗疫有關的產業,另一方面要保住生物醫療、5G、工業互聯網等戰略產業的發展。處在行業上游的掌握著核心技術的企業,大部分為從事高新技術的產業,這些企業很多位于我國外貿出口500強的前列,而且出口額明顯高于進口額,是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排頭兵。
(五)危中有機,借機扶持一些新興行業
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在此次疫情危機中展現出強大的成長潛力。我國應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相關的新興產業,提高我國向上游高端產業逐步轉型的速度,從而鞏固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地位。
(趙忠秀,山東財經大學校長,教授。李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