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旺家花園跨區域搬遷安置點,占地約663畝,總建筑面積約110萬平方米,總投資20.3億元。該安置點是2017年度和2018年度跨區域搬遷安置點。2017年度全部為中高層電梯樓,新建住房16棟,全部為18層;2018年度全部為多層建筑步梯房,新建住房46棟,全部為6層。主要承接來自思南、印江、石阡三個跨區縣搬遷群眾4232戶18379人,已全部搬遷入住。
旺家花園安置點有3個特點:一是規模大,占地面積663畝,居民樓62棟,安置群眾4232戶18379人,是貴州省最大的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社區現有54名黨員。為加強基層黨建體系建設工作,建立健全安置點社區黨組織工作,強化黨建引領,助推易地搬遷安置點后續服務工作開展,街道于2019年7月在旺家社區掛牌成立黨總支。黨總支負責人從街道正式黨員干部下派,總支成員從搬遷黨員群眾中選舉產生,增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治能力。社區堅持以“民心黨建”為統攬,著力解決群眾就業、就學、就醫等民生需求,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力求在黨建引領下,打造一個環境優美、政策優厚、服務優質、管理優化的新型移民社區。二是環境優美,位置優越,毗鄰木杉河畔,距離銅仁客運南站100余米,距離銅仁高速南站1000米,距離市中心、及周邊學校(中小學校8所)、醫院(萬山區人民醫院)、綜合市場不超過10分鐘車程。三是配套設施完善,有學校、醫院、微工廠、綜合超市等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創新探索“567”移民黨建工作法。
二、主要經驗典型及做法
(一)經驗典型
創新探索“567”移民黨建工作法:“5進小區”,即聯合辦公、就業保障、均衡教育、公共服務、基層黨建進小區,確保搬遷群眾搬得來;“6個有”,即對標對表“五個體系”建設要求,在安置點建設有便民服務中心、易地搬遷微工廠產業園、學校、衛生服務站、綜合超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7個全覆蓋”,即實現黨組織、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就業、培訓、產業、結對幫扶的后續發展新模式全覆蓋,確保搬遷群眾能致富。
(二)主要做法
萬山區旺家花園跨區域搬遷安置點有勞動能力7500余人,外出務工4600余人,在銅仁本地就業2500余人,其中社區內“微工廠”和物業公司就近提供就業崗位360余人,自主創業60余人。
萬山區旺家花園跨區域搬遷安置點建設了一座6000平方米的易地搬遷微工廠產業園,引進簡單、易學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安置點創辦扶貧車間微工廠,就地就近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實現就業與顧家雙贏。同時投入蘇州對口幫扶資金,與搬遷貧困群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萬山區“小區建工廠”“農民變工人”的實踐探索得到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的肯定性批示。
微工廠產業園目前已入駐景航服裝廠、華羽服飾、廣益服飾、貴州苗繡、阿里大數據標注公司、人才服務中心、連通人力資源公司,這七家企業可解決580余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的困擾,人均月收入可達2500元以上,目前已有260名搬遷群眾在扶貧車間穩定就業。同時積極動員貧困勞動力就業培訓,有組織的向蘇州等東部地區輸出貧困勞動力務工,邀請了蘇州金管家家政公司、蘇繡大師在旺家社區開展家政服務培訓班、育嬰員培訓班、錦繡女培訓班共計320余人,培訓期滿合格后,通過推薦送崗實現穩定就業220人。
巾幗錦繡坊。為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解決搬遷群眾就業難題,完善“五個體系”建設,大力實施“錦繡計劃”,培育了一批心靈手巧、具有手工刺繡技能的“錦繡女”。走上由“指尖文化”“指尖技藝”轉變為“指尖經濟”的新路子,促進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婦女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脫貧致富。
“巾幗錦繡坊”以弘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為宗旨,融合萬山區朱砂工藝特色,利用“黨建+公司+錦繡坊+貧困婦女”的靈活就業模式,實行“計件為主+效益+產品提成”的薪酬制度。搬遷群眾早上十點半可輪換回家將早飯準備好,待十二點下班回家后做早飯,下午三點半可到幼兒園接小孩,實現就業顧家兩不誤。
阿里巴巴(旺家)大數據標注公司。銅仁旺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位于貴州萬山區旺家花園微工廠產業園一樓,是依托于支付寶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在2019年共同發起的人工智能產業扶貧項目AI豆計劃而建立,現有員工42名。該項目在萬山區設立全國第一個試點,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科技產業扶貧新模式,將更多的就業技能和工作機會輸送到貧困地區,幫助更多貧困群體,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女性,提供人工智能培育師技能培訓和就業扶持,在家門口獲得發展機會,成為自己的“愛豆”(偶像)。該公司實行“黨組織+公司+貧困戶”的就業保障模式,高質量打造社區集體經濟。目前公司主要承接阿里巴巴、螞蟻金服提供的人車識別標注、聯合國難民營識別標注。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
銅仁萬山區·蘇州高新區人力資源市場。該公司占地400平方米,引入第三方人力資源公司具體經營管理,主要承擔貧困勞動力輸出和室內就業崗位推薦,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實行訂單培訓和輸出,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
智能平安小區管控平臺。為保障旺家社區搬遷群眾生活安全、掌握社區實時動態、全面了解社區各項安全指標數據。以小區作為社會管理的基礎單元,結合社區“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模式,將科技深度融入生活,設有天網監控42個,高空球機2個,智能人臉識別門禁系統31個,建設了旺家社區智能平安小區管控平臺。
智能平安小區管控平臺由房屋數據、人口數據、特殊人員、安防力量、小區安全排行、實時監控、實時告警和三維GIS等多個二級子平臺共同組成。同時平臺建設由以往的分散型向統一型轉變,管理方式也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人車管理由靜態型向動態型轉變,視頻監控由平面化向立體化轉變,安防理念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指揮響應由單一型向合成型轉變,警務人員通過各級平臺和警探一號APP可全面直觀了解小區的管控情況。
旺家社區綜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為建立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綜治中心平臺建設和公共法律服務各項業務全覆蓋,對安置點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有效整合和重點傾斜,促進安置點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知曉率、首選率、滿意率顯著提升,滿足安置點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
整合街道司法干部、社區干部、配齊網格員、法律人才等工作人員,將法治宣傳、律師服務、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公證等司法行政法律服務職能整合,切實發揮矛盾糾紛調解,依法維權,促進農民轉市民的思想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