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彬 劉中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明確要求強化體制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的協同,探索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進一步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通道。三年來,各試驗區域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性梗阻、體制機制性障礙開展改革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形成了三批改革經驗舉措,相繼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并向全國推廣。
一、改革科研選題機制,科研與產業發展銜接更加緊密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往往關心的是項目申請、論文發表、專利申請、成果建立等,對科技成果是否有市場前景,能否得到轉化并不是很關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院所支撐服務產業發展不足、與市場脫節等現象。針對科研項目與產業發展結合不緊密問題,試驗區域在高??萍柬椖窟x題、高校制度改革等方面,探索出了“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三定向的訂單式研發和成果轉化機制”“在科研選題中設置成果轉化5%的股權激勵機制”等一批改革舉措。比如,沈陽市依托重點高校,推行“三定向”的訂單式研發和成果轉化機制,以校地產業研究院為平臺,為企業“量身定制”設計研發項目,試點政策第一年,試點學校申請發明專利115項,轉化科技成果101項,是上年的近兩倍;合同額達7093萬元,比上年增長500%。
二、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確權新制度,不敢轉問題得到破解
近年來,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面臨一系列政策和制度難題。在權益歸屬方面,由于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屬國有無形資產,完成單位和個人的產權分割需要十多個部門審批和數年時間,程序十分繁瑣。在價值評估方面,高校院所將專利轉讓企業會產生較大商業價值,受到國有資產流失的質疑,造成職務科技成果所屬單位及個人不敢轉的現象。針對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突出問題,從激發發明人內生動力入手,部分改革試驗區域率先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明確科研人員對職務發明的所有權,推動職務發明從“國家所有”轉變為“國家和發明人混合所有”,從“先轉化、后確權”轉變為“先確權、后轉化”,從“獎勵權”轉變為“所有權”,推動科研人員有能力、有動力、有權力轉化職務科技成果,探索出了職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有效路徑。比如,四川開展單位與發明人共同擁有職務成果所有權試點以來,從根本上調動發明人轉化成果的主動性,西南交通大學在1年多內完成了176項職務發明專利所有權分割確權,創辦16家高技術企業,成果轉化數量、轉化收益分別是過去5年總和的44倍和82倍。
三、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新機制,不愿轉問題明顯改觀
以往科技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主要為無形資產,在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時,給價值評估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而且國有產權、院所集體產權交織在一起,轉化之后的收益不易明確界定。另一方面,科研院所轉化科技成果過程中,一般給予個人和團隊技術入股獎勵,但由于技術獎勵股不涉及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成本,他們在后期技術能否實現產業化上并不十分關心,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針對這一問題,試驗區域從科技人員積極性不高、無形資產價值評估難等根本性問題入手,探索出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系列有效路徑。比如,西安試點基于技術股+現金股的股權激勵模式,支持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開展無形資產入股和量化激勵改革,通過組建股權多元化的高技術產業化公司,實行研究院控股、戰略投資者參股、經營層和技術層持股的股權結構,依托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成立了28個高技術產業公司,其中4家已上市,極大地激發了科研院所、成果轉化公司等多方面的積極性。
四、完善科技成果權益保障機制,轉化維權問題逐步改善
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專利保護領域的新問題、新矛盾不斷出現,專利侵權現象比較普遍,特別是群體性侵權、重復侵權還較為嚴重,部分行業由于專利無形性和侵權行為的隱蔽性等特點,專利維權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使我國一些創新型企業處境艱難。針對這些難題,試驗區域將知識產權改革作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重點任務,試點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努力形成有利于創新驅動發展的知識產權體系,探索出了“專利快速審查、確權、維權一站式綜合服務”“專利、商標、版權三合一執法機制”等一批改革舉措。比如,打破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條塊分割,四川成都郫都區成立了專利、商標、版權“三合一”知識產權局,調解、查處各類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時間縮短30%以上。建立知識產權司法執法有機銜接機制,湖北武漢成立知識產權法庭,建立跨區域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審判機制,結案率提高到90%以上;北京、上海知識產權法院率先建立技術調查官制度,大幅度提升案件審理質量和效率。完善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積極探索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懲罰力度,某侵權案件被判賠4900萬元,創造了我國專利侵權最高賠償紀錄。創建知識產權快捷綜合服務,廣東開展集快速審查、確權、維權于一體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外觀設計專利授權時間由6個月縮短至7—10個工作日。
五、打破科技人員流動束縛,轉化人才結構問題得到優化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只有激活了人才的創新創造力,科技成果的供給才能源源不斷。當前我國科技創新人才還面臨結構性不足的突出矛盾,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針對這些問題,試驗區域通過改革事業單位編制、提高人才引進工資發放的靈活性,大膽試驗,探索出了“事業單位可采取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等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引進緊缺或高層次人才”“事業單位編制省內統籌使用”等一系列改革舉措。比如上海市實行外籍人才居留政策試點,已受理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永久居留超過500人,較新政實施前增長約8倍。廣東省為外籍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試點以來已受理批準符合16項人才出入境政策措施條件的簽證證件超千人次。北京試點外國留學生憑畢業證或創業書在華注冊企業的政策,已有一批留學生成功創辦企業。安徽省實施本省內事業編制統籌使用,解決了主要事業單位無編可用的難題,試點的重點高校院所新增副高級專業技術崗位165名,完成了55名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得到了進一步調動。
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是一項長期任務。下一步深化全面創新改革,建議進一步推動全社會觀念創新,探索實用性、操作性更強的改革經驗舉措,營造更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環境,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