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按照“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要求,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重中之重來抓。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精心指導下,全省各級發展改革部門充分發揮牽頭抓總、協調各方的作用,全力以赴推動政策落實和工程實施。在各級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6年度工作成效考核在全國位列第一等次,2017年度工作獲國務院通報激勵。截至2019年11月底,安徽省已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8.5萬人的住房建設及搬遷入住任務,累計建成集中安置點(6戶以上)945個、安置住房26922套。安徽省主要做法就是始終做到“五個堅持、五個強化”。
一、堅持高位推動,強化組織領導
自上而下健全組織架構。2015年底,省政府成立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省長擔任組長、分管副省長任副組長,20個部門為成員單位,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28個縣(市、區)都按要求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2016年3月,經省政府同意,省建設投資公司組建易地扶貧搬遷省級投融資主體—易安公司,落實省級政府統貸統還職責。
自上而下傳導工作壓力。省委書記、省長、常務副省長、分管副省長親自過問、多次專題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2016年以來,省政府及領導小組先后召開10次專題會議,研究重大政策和推進措施。2016、2017年,省政府先后召開2次全省電視電話會、3次現場推進會,全面動員部署、現場調度、推動落實。
自上而下層層壓實責任。按照“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要求,明確有搬遷任務的9個市、28個縣(市、區)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第一責任人,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責任體系。
二、堅持系統謀劃,強化政策保障
不斷完善政策體系。2016年初,省政府制定下發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施意見,明確工作目標和總體要求;2016年6月,領導小組制定印發《“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實施辦法》,明確政策標準和操作程序。相關部門出臺配套政策和辦法14個。2017年,為提高工作質量和水平,領導小組出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精準、補短板、促攻堅”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相關要求。2019年4月,領導小組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和就業扶持等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及時組織規劃修編。2016年9月國家“十三五”規劃印發后,領導小組及時制定出臺《安徽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2017年10月,統籌考慮各地搬遷需求的變化,領導小組對“十三五”規劃進行了重新修訂,對部分縣“十三五”規劃任務進行了合理調整。
切實加強作風建設。2017年,根據省紀委要求,研究制定扶貧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實施方案,將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作為專項整治的重點領域。2018年,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部署,制定印發《關于開展發展改革系統扶貧領域作風建設的通知》,進一步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風建設。
三、堅持上下聯動,強化宣傳引導
加強會議培訓。2016—2019年,省易扶辦牽頭舉辦7次專題培訓班和1次工作研究班,詳細解讀政策,深入宣傳動員,市、縣相關部門和鄉鎮負責同志共3000多人次參加培訓,效果比較明顯。各市、縣也持續加大對部門、鄉鎮、村的培訓力度。
加強政策指導。為幫助地方吃透政策,省易扶辦編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文件匯編》,省發展改革委網站開設“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專欄,省易扶辦定期編發工作簡報(22期),全面解讀政策、總結推廣各地的好做法好經驗。同時各市、縣也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搬遷政策做到家喻戶曉。
加強宣傳引導。組織新華社、安徽電視臺、安徽日報等主流媒體,對各地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展、成效、做法進行不間斷宣傳報道,講好搬遷脫貧故事,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四、堅持目標導向,強化精準指導
三個精準”。一是搬遷對象識別嚴格按照“戶申請、組評議、村票決、鎮審核、縣認定”的程序和“兩公示一公告”的辦法進行識別,完善一戶一檔資料,守住搬遷對象精準的“界線”。二是安置方式選擇,堅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搬遷群眾意愿,做到“宜城則城”“宜鎮則鎮”“宜旅則旅”“宜農則農”。三是安置點選址,堅持做到“五靠五不選”,即靠城鎮、靠產業園區、靠旅游景區、靠美麗鄉村、靠交通要道;有安全隱患的不選、無發展后勁的不選、基礎設施難改善的不選、上學就醫難的不選、群眾不滿意的不選。
在安置房戶型設計、安置點規劃設計、安置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方面堅持做到“三個合理”。一是安置房戶型設計,由各縣(市、區)政府組織專業機構統一設計1—6人戶(按25—150平方米標準控制)多種參考戶型,供安置點和搬遷群眾選擇,確保戶型精準到戶,從源頭上控制住房面積超標。二是安置點規劃設計,堅持做到“四個結合”: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相結合,與遷出區生態修復相結合。三是安置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按照“宜居宜業、功能配套、量力而行”的要求,統籌謀劃、合理布局每個安置點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切實提高規劃水平,防止因規劃不合理導致“二次搬遷”。
在防止住房面積超標、建房(購房)負債超標、豪華裝修方面堅持做到“三個嚴控”。通過加強政策培訓宣講,耐心做好搬遷戶思想工作,建立“一戶一檔”系統跟蹤調度,加強督查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守住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的“標線”、搬遷不舉債的“底線”,嚴格控制搬遷戶豪華裝修,防止因負債返貧。
在項目建設管理、資金使用管理、檔案資料管理方面堅持做到“三個規范”。一是規范項目建設程序。要求統規統建項目嚴格落實基本建設“四制”(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規定。工程完工后,要求建立健全“鄉(鎮)初驗、縣統驗、市抽驗”的三級竣工驗收制度,及時做好竣工驗收工作。二是加強資金使用管理。建立健全易地扶貧搬遷資金審核審批、臺賬管理、公告公示等制度,嚴格做到專戶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封閉運行。三是完善檔案資料管理。要求縣級發展改革委、縣級融資平臺、項目所在鄉鎮、項目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做好工程檔案資料整理歸集工作,確保有據可查。
在拆舊復墾、搬遷入住、后續幫扶措施落實方面堅持做到“三個到位”。在組織搬遷入住的同時,要求各地同步做到,搬遷后舊房拆除和宅基地復墾及時跟進到位;安置點配套設施和環境整治、規范化管理、社區融入等工作及時跟進到位;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幫扶措施持續跟進到位。截至10月底,全省累計拆除舊房24581套,拆除率91.9%,對連體房和具有保護價值等不宜拆除的舊房,各地按照《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百問百答》要求,由縣級政府建立臺賬統一管理,目前安徽省已基本實現“應拆盡拆”。到2018年,全省已搬遷的8.3萬人已脫貧人口為76633人,脫貧率達92.3%。截至10月底累計脫貧人口78121人,脫貧率達91.9%。到2019年,8.5萬搬遷貧困人口中絕大多數將實現脫貧。
五、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督查整改
建立調度督查機制。建立工程建設進度“旬報告”制度,組織開發集中安置點信息、一戶一檔信息網上直報系統,及時掌握各地工作進展并定期通報。2016年以來,省級先后組織開展6次全覆蓋專項督查,重點督查工程進度和政策落實等情況。各有關市、縣也建立了常態化督導制度。
建立問題督辦機制。對督查發現問題比較突出的縣,由省發改委、省扶貧辦主要負責同志約談其黨政主要負責同志,2016年、2017年分別約談了4個縣黨政“一把手”。對存在問題的縣,由省易扶辦下發整改通知書進行督辦,2016年、2017年分別向10個縣(市、區)下發了問題督辦單,2019年下發了19份整改通知書。
建立整改問效機制。針對國家專項稽察、抽查檢查、監管巡查發現的問題,按照國家要求和省領導批示,領導小組制定印發《安徽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整改方案》《安徽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監管巡查整改方案》,下發整改通知,要求各地按要求落實整改措施,并實行跟蹤問效。對整改不力的,按相關規定進行問責。
建立暗訪排查機制。2019年以來,按照中央巡視要求,安徽省堅持以“四不兩直”方式(不打招呼、不定路線、不要陪同、不宣傳報道,直插現場、直接入戶)為主,深入基層調研督導,做到在一線發現問題、在一線督導工作、在一線推動整改。2019年3月、8月、11月,14位委領導率隊組成14個暗訪組,先后開展了3次全覆蓋暗訪調研,暗訪組采取隨機抽點、實地走訪方式,通過進點看、入戶訪、縣里核,深入了解基層工作推進和問題整改情況,能夠現場解決的問題現場解決。暗訪調研結束后,形成專題調研報告,省易扶辦匯總形成問題清單,針對有關問題,通過下發整改通知書等方式督促各地整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