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脫貧攻堅戰,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交給我們的一項光榮而神圣的重大政治任務。近年來,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為徹底改變“山高摔死雞,水急不養魚,有馬不能騎,有病不能醫”的貧困面貌,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頭號工程”,緊緊圍繞“要搬哪些人、人往哪里搬、錢從哪里籌、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等重大課題,創新推行“菜單式”搬遷模式,精心制定了安置、建管、增收三張菜單,讓貧困戶自由選擇、科學建設、綜合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朝天特色的“菜單式”易地扶貧搬遷新路子。2016—2018年,高質量完成了規劃的2625戶9086人搬遷任務,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總體目標。2017年,成功承辦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榮獲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考核第二名;“菜單式”搬遷模式和基礎設施配套經驗得到省委書記彭清華的高度肯定,其工作案例獲評人民日報“大國攻堅·決勝2020”推薦案例并作經驗推廣。2018年底,全區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19%,全面達到貧困縣(區)摘帽標準。2019年4月,成功退出貧困縣序列,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摘帽先進縣”。
一、差異化補助,菜單式安置
面臨全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經濟條件差、“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現狀,按照“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戶均自籌資金不超過1萬元”的政策“紅線”,根據搬遷農戶選擇安置方式和所需建房成本,制定了相對應的安置菜單和補助標準。三年來共投入住房補助資金2.3億元,確保了搬遷貧困戶不因建房舉債、負債。
一是分散自建。支持居住條較差、產業難發展,自愿分散自建的貧困戶搬遷到產業園區、旅游景區、交通便利的地方自主建房,人均補助2萬元,全區自建分散安置貧困戶3853人,占搬遷總人數的42%。
二是規模集中。引導生產條件差、無規模產業的農戶搬遷到基礎條件較好的村或鄉場鎮進行集中安置,人均分別補助2.5萬元、3萬元,全區建設100人以上安置點13個,共集中安置貧困戶3596人,占搬遷總人數的40%。
三是城鎮購房。鼓勵條件惡劣、交通不便、在外務工、不愿回農村生活的貧困戶到朝天城區或羊木、中子等中心集鎮購買商品房安置,人均分別補助5萬元、4萬元,全區城鎮購房安置貧困戶1428人,占搬遷總人數的16%。
四是政府兜底。對2人及以下無宅基地、無建房能力的特困戶,由鄉鎮、村委會建設廉租房或購買安全閑置房,供其免費居?。ǚ课莓a權歸鄉鎮或村委會所有),全區共兜底安置貧困戶209人,占搬遷總人數的2%。
二、科學化建管,高標準配套
為加快搬遷建房進度,給每種安置方式配置了多種建(購)房模式,科學建房,綜合配套、提升服務,有效縮短了建房時間,節約了建房成本,提升了生活質量。
一是推行多種建房方式。對愿意搬遷到鄉場鎮或村內集中安置點的農戶,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搬遷農戶全程參與住房設計、質量監督,實行統規統建。如青林鄉場鎮、蒲家鄉羅圈巖村等安置點,由搬遷戶成立建房理事會自主比選、自主監管,搬遷群眾交付自籌資金后就可入住。對勞動力外出務工或勞動力缺乏的搬遷戶,如兩河口鄉永平村、麻柳鄉石牌村等安置點,由搬遷戶按照統一規劃,聯戶建房或者施工隊代建,降低建房成本。對勞動力充足,喜歡獨門獨院的搬遷戶,如宣河鄉紅梁村、臨溪鄉桃樹村等安置點,按人口分別設計2—3個戶型圖紙,由搬遷戶自主自建。
二是優化公共服務設施。在安置點,集中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了有活動陣地、有文化廣場、有農家書屋、有益農社、有遠程診療系統、有就業培訓系統“服務六有”標準。創新公共服務配套機制,對于城鎮購房農戶,推行社區統一管理、均等服務,對戶籍未遷移到常住遷入地的搬遷群眾,日常管理以遷入地為主、遷出地密切配合,同時,其所在社區積極主動介入關懷,推動搬遷群眾迅速融入新社區;對安置人數在1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點,根據實際情況將社區服務機構延伸,設置專門的辦事窗口,使搬遷群眾對安置區有高度歸屬感。
三是提升基礎設施配套。2016年以來,共整合各類資金近7億元,對搬遷農戶集中安置點及分散安置農戶遷入區域的水、土、路等基礎設施全面提標升級,搬遷區域內通村、通組公路硬化100%、搬遷農戶入戶路硬化90%、生活用水入戶100%,高質量改善了搬遷區域內的生活環境。
三、多元化增收,高質量脫貧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根據朝天實際和貧困戶發展意愿,通過特色產業促增收、就業創業促增收、資產收益促增收等多種方式,充分激發搬遷戶內生動力,多元化引導搬遷貧困戶高質量脫貧奔康。
一是壯大特色產業促增收。因地發展種養業。按照全區“5+N+村+戶”特色產業發展布局,積極引導搬遷群眾面向市場需求,利用安置地院落空間、周圍空閑土地等各種資源,發展1個規模適度、效益明顯的小微種養園,努力實現戶有產業園、生產有服務、產品有銷路、經營有帶動“四有”目標。全區搬遷群眾共建千畝以上蔬菜、核桃示范園100余個,特色戶辦小產業園600余個,帶動群眾增收3000元以上。鼓勵發展服務業。依托朝天全省鄉村旅游示范縣、曾家山中國十大避暑名山品牌效應,引導搬遷群眾發展森林康養、生態旅游康養產業,建成特色民宿農家樂、林家樂140余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鼓勵搬遷農戶成立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合作組織,300余農戶通過入股分紅穩定增收。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吸納搬遷群眾以土地、資金、技術參與入股分紅、收入分成、利益兜底等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廣“訂單生產+保底收購”自主經營模式、“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模式、“產品分成+勞務收入”托管代種(養)模式,實現收入來源多樣化。
二是推動就業創業促增收。依托區職業培訓中心和鄉鎮農民夜校,提升就業創業能力,共培訓搬遷農戶5000余人次,實現創業200余人,帶動就業1200余人。搭建就業平臺,組織搬遷農戶在區內海螺水泥廠、中子石材城等重點企業就近就業100余人,加強與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國機集團等幫扶單位和朝天籍在外成功人士合作,實現勞務輸出2000余人。實施社會保障政策,開發公益性崗位260余個。對沒有勞動力或喪失勞動力的搬遷貧困戶,符合低保政策的納入低保。對城鎮購房貧困戶,愿意將戶口遷入城鎮的,可享受城鎮社會保障政策,其農村原有承包地、山林地等權益繼續保留,嚴格兌現教育、醫療、農業等惠農政策。
三是擴大資產收益促增收。用好土地流轉政策,盤活搬遷貧困戶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鼓勵搬遷貧困戶將土地經營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對搬遷貧困戶未能流轉的閑置承包地,由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當地土地產出經濟價值“兜底”流轉,發展村集體經濟,實現土地增值和搬遷貧困戶增收。引進北京中億、四川圣羅山等公司流轉搬遷農戶土地3000余畝,發展多種形式農業經營。用活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在安排增減掛鉤實施計劃時,重點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傾斜,優先考慮安置區特別是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村。探索多種模式,探索出“配套設施+企業經營+貧困戶分紅”的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引進廣元市森盈旅游有限公司、鑫泰農業公司等企業發展鄉村旅游,將配套安置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形成資產以股權方式量化到搬遷農戶,并統一入股公司分紅,帶動搬遷農戶人均年分紅600余元。
四是激發動力高質量脫貧。培育樹立新風。用好農民夜校,加強感恩奮進教育,常態化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家庭、致富能手、脫貧模范等評議活動,全面推行文明新風積分制管理,引導搬遷群眾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夯實組織建設。牢固構建“黨建+扶貧”新模式,強化安置區黨員干部隊伍、群團工作隊伍、志愿服務隊伍等服務力量建設,給予搬遷群眾思想引導、技術指導和生活照顧,解決好搬遷群眾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促進安置區和諧穩定、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