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永縣江門鎮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屬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全鎮幅員面積164.68平方公里,轄11個村,1個社區,總人口3.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2422人。江門鎮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規劃建設占地200畝的江門古寨集中安置點,安置191戶700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戶158戶619人。江門古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采取“以產定搬+產城相融”的新模式,讓貧困群眾搬出大山,融入城鎮新生活,真正實現了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四個好”目標,攜手奔向全面小康。2017年9月江門古寨集中安置點沙盤模型進京參加“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獻禮黨的十九大;作為四川省三個經典案例之一寫進《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年度報告(2018)》。
一、做法和成效
(一)“選址+配套”,建宜居小區
一是選精品區位。江門鎮古寨安置點選址靠近納黔高速路江門出口、緊鄰321國道和隆黃鐵路,距成貴高鐵興文站僅10分鐘車程,是川、滇、黔結合部旅游中轉站。緊鄰江門場鎮,安置點與小有名氣的“江門葷豆花一條街”連為一體,是新型場鎮建設的重要內容。靠近百綠食品廠、竹漿廠、油庫、桃花塢風景區,是就近就業、就近創業的黃金區域。
二是建特色民居。以安置點周圍原有“江門葷豆花一條街”、古城墻等建筑風格、特色定位為基礎,結合江門鎮場鎮建設及發展規劃,采取青瓦紅梁外挑廊的川南民居建筑風格,點綴“磨盤”、人工湖、水塔等標志性景觀和節點景觀5處,打造“一步一景”的民居小高層群,塑造集居住、觀賞、餐飲、民宿、農特產品銷售為一體的精品宜居小區。
三是配標準公配。同步將政務、醫療、文化、教育等服務延伸到集中安置點。成立古寨社區,建設古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衛計站、文化站等;在安置點周邊建立江門鎮全民預防保健中心,江門中小學校等,確保搬遷戶日常辦事、就醫、入學等方便快捷。
(二)“產業+就業”,創就業之路
一是“1+N”產業共舉,助推脫貧致富。重點培育以“江門葷豆花一條街”為基礎的特色餐飲,同步扶持生態泡菜、休閑旅游、農特產品等多個周邊產業共同發展,實現產業與產業、產業與企業、產業與小區、產業與貧困戶的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二是“定向+推薦”多崗就業,實現穩定脫貧。針對貧困戶實際情況,通過招聘會、推薦入職、公益性崗位、技術培訓、農民夜校等多種途徑,促進搬遷戶就業。舉辦貧困戶招聘會15場次,開展技術培訓7場次,農民夜校24場次,定向提供公益性崗位21個,截至目前,125人(次)參與了培訓學習,217人實現就業,實現了戶戶有人就業,家家都有穩定增收。搬遷戶王朝遠家兩人在葷豆花餐飲店務工,一人擔任主廚、一人擔任服務員,穩定增收,全家人過上了小康生活。搬遷戶王文君通過公益性崗位就業,解決了因年齡大就業難的問題。
三是資源變資產,實現多渠道增收。江門古寨社區居民委員會通過小額信貸、產業發展資金、技術服務等途徑,鼓勵和支持貧困戶自主創業。目前6戶搬遷戶在此創業成功(2家小超市,1家紙品小作坊,2家鹵肉店,1家老年活動中心),建立了1個村集體經濟公司,聯合創辦了1個農副產品銷售中心、1個竹編中心。農戶將原有土地以轉租、流轉等形式進行整體包裝,整體規劃,獲得穩定收益。
(三)“黨建+法治”,創四好社區
一是拓寬黨建服務領域。成立古寨社區支部,統領形成“教育+衛生+企業”為一體的服務體系。通過黨員示范引領,形成融洽親切的黨群關系,解決搬遷戶融入難的問題;師生結對幫扶,形成崇尚教育的濃厚氛圍,解決學業難的問題;通過醫患結對幫扶,形成全民預防保健新局面,解決貧困戶就醫難的問題;通過村企共建,形成凝心聚力的社會主義新風尚;解決貧困戶增收難的問題,形成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搬遷方式。
二是加強法治管理。形成居民公約,實踐居民自治,讓入住居民住的暖心;形成矛盾調解制度,成立綜治中心,讓入住居民住的放心;形成技能培訓制度,提高農戶生活技能,讓入住居民住的舒心,提高居民法制觀念,和諧鄰里關系。
三是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通過主流媒體、公益片展播、紀實片展播、鄉村文化匯演等平臺,廣泛開展習慣教育、風氣教育、感恩教育、法紀教育;通過開展“衛生評比樹潔凈風”“家風評比樹道德風”“致富評比樹勤勞風”“學習評比樹上進風”等主題活動,探索傳播正能量的有效方式,常態化推進四好社區建設,促進搬遷戶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二、啟示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易地扶貧搬遷全過程都必須抓住這個重點,選址、規劃、建設都要以搬遷戶脫貧致富為首要指標考慮。成規模的安置點在推進工程建設同時,要同步推進搬遷戶就業、產業培育、搬遷后管理、縣鄉發展與安置點的關系探索等,確保搬遷一戶,長期穩定脫貧一戶。
一是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將易地扶貧搬遷融入新型城市化建設的規劃范疇,在規劃設計和功能布局上,既符合城鎮化建設需求,又符合搬遷戶生活發展需求,將場鎮長期培育和搬遷戶穩定脫貧,長效增收作為考慮的重點,確保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城鎮和群眾和諧發展。
二是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的收入來源是穩定搬遷戶最基本的保障。爭取已成規模的企業支持,提供就業崗位;扶持新生企業,改善現有產業結構;扶持自主創業,多渠道打開搬遷戶就業局面,促進搬遷戶就業有事做,才能將搬遷戶真的搬出大山,將“輸血”轉變為“造血”,將扶貧成效放大、延長。
三是切實做好搬遷農戶社區融合管理,讓搬遷戶過上好日子。通過社區建設、支部建設、法制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讓搬遷戶和原有居民共同管理社區,服務社區,促進搬遷戶建立新的人際關系,融入新的城鎮生活,增強歸屬感,提高主人翁意識,形成新的生活習慣,真正轉變為居民,過上有事做、能致富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