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陶亮
[摘要]《人民日報》記者節評論集中體現了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要求和中國記者應負的職責使命。本文通過梳理分析新世紀以來20年的《人民日報》記者節評論,探析中國記者職責使命的傳承以及在新時代和新媒體語境下的演進。
[關鍵詞]記者;職責使命;《人民日報》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2000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國記協《關于確定“記者節”具體日期的請示》,同意將中國記協的成立日11月8日定為記者節。無論在油墨飄香的紙媒時代,還是在互聯互通的新媒體時代,記者始終是中國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群體。在過去20個記者節里,全國很多媒體都會發表相關講話、消息或評論,慶祝這個屬于新聞工作者自己的節日,既重申記者的職責使命,又結合時代要求展望傳媒業的未來。
本文利用文獻研究法,通過梳理分析2000-2019這20年里《人民日報》記者節評論,總結中國記者的職責使命,思考時代發展對記者要求的變化,探討新時代記者的奮斗方向。
一、文本選擇
《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具有權威性和指導性,對中國社會有較大的影響力,它在記者節發表的文章集中體現了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要求和中國記者應負的職責使命。
由于《人民日報》在記者節當天會發表很多相關會議或活動的報道,作為研究記者角色定位的文本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選取2000-2019年《人民日報》在記者節當天或前后發表的評論(共計15篇)作為研究文本。
二、文本分析
1.記者職責使命的傳承。在這15篇評論中,“黨”“人民”“責任”“奉獻”等一直都是高頻用詞。由此可見,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一以貫之的,記者的職責使命是在堅守中傳承的。
①堅守黨性原則。黨性原則是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一個根本性的原則,一個光榮的傳統。《人民日報》作為黨中央的機關報,在其記者節評論中尤其注重強調記者應堅守黨性原則。
其首篇記者節評論《為國家和人民造福——寄語我國第一個記者節》突出強調“新聞事業是我們黨和國家偉大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要求新聞工作者增強“為黨和國家的新聞事業獻身的責任感、光榮感、自豪感”;在黨的十七大召開當年(2007年)的記者節評論中,旗幟鮮明地指出“認真學習宣傳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是新聞戰線和廣大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記者是黨領導下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始終把黨性原則放在第一位,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最基本的觀點。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記者應當與時俱進,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
②堅定人民立場。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記錄人民的偉大事業、鼓舞人民的奮斗精神、捍衛人民的正當權益是記者作為“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人民日報》記者節評論始終貫穿著人民立場。
《記者的榮光永在前方》回顧了馬克思、范長江、穆青“和人民共患難”“勿忘人民”的赤子情懷,號召當代記者貼近群眾:“蹲下來才能聽到、俯下身才能看清”;《記者講故事為何激蕩人心》把記者闡釋為“記人間冷暖者”,稱記者“最有機會傾聽人民心聲”;《做偉大時代的記錄者》講述了在媒體關注下,四川涼山“懸崖村”的村民終于有了安全鋼梯的故事。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這一宗旨自然也貫徹到黨的新聞事業中。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倡導“群眾辦報”;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并科學地指出“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新時代的中國記者依然要牢記老一輩新聞人“勿忘人民”的教誨,做好“三貼近”、踐行“走轉改”,不僅要有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更要深入實踐,真正地扎根人民,把人民群眾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為奮斗的追夢人鼓與呼。
③堅持輿論監督。從傳統的“報紙批評”,到改革開放后的“輿論監督”,秉筆直書、激濁揚清,始終是記者的光榮使命,也是我國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能。《人民日報》記者節評論多次提及媒體應當履行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的輿論監督功能。
《記者的榮光永在前方》歡呼“十八大報告將輿論監督與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并列”;《文風改進永遠在路上》要求記者“敢于并且只能講真話、講明白話”。
輿論監督與正面引導是相輔相成的,正是通過鞭撻假丑惡,達到褒揚真善美的目標。當然,記者不能片面地放大社會陰暗面,而是要客觀冷靜地分析,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新華社記者湯計堅持9年追蹤報道呼格吉勒圖案,終于使真相大白、冤案平反,還了當事人清白,推動了我國法治進步,這便是輿論監督成功的典型案例。
④堅秉新聞操守。記者,首先要做“人”,其次才是做“新聞人”。如果一個記者背棄職業操守,收受賄賂,搞有償新聞、虛假新聞,又何談奉獻、責任、正義呢?在“陳永洲事件”等新聞操守淪喪的事件發生后,《人民日報》記者節評論連續兩年(2013年、2014年)關注新聞操守問題。
《記者的榮光永在前方》借張季鸞之言解釋記者節:“一是記者的節日,一是記者的節操”,要求記者“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職業聲譽,像守護生命一樣守護職業底線”;《媒體公信需要自我救贖》聚焦媒體公信缺失、部分記者道德淪喪的嚴重問題,呼吁媒體和記者進行“自我救贖”,向范長江等新聞前輩學習,牢記“我們的理想、倫理、操守”。
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記者難免會受到物質利益的誘惑。但是,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理應不忘初心,把新聞人“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擔當一代代傳承下去。同時,我們的社會也應當形成尊重記者的氛圍,保障記者的合法權利,讓傳媒界留得住人才。
2.時代發展對記者提出新要求
①政治導向上:貫徹新時代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要求。記者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并貫徹落實新思想,并把新思想融匯在新聞作品中。這一點在近幾年的《人民日報》記者節評論中有充分的體現。
黨的十九大召開當年(2017年)的兩篇評論都引用了十九大報告中的原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018年的《做無愧于時代的新聞人》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記者要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要求。
②傳播手段上:適應媒體融合潮流。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崛起,新聞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報刊和廣播電視面臨生存危機,在自媒體倒逼中開始媒體融合;與此同時,辭職、轉行成為不少記者無奈的選擇。《人民日報》作為我國最大的傳統媒體和媒體融合的領頭羊,自然非常關注這一現象,在近年的記者節評論中不斷強調記者要堅守初心、開拓創新,適應媒體融合的時代潮流。
《記者節,在創新中回望初心》一文稱“無論新興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需要以效果衡量傳播,用創新放大聲音,借助創新跟上時代、贏得受眾”;《守正創新,書寫新時代榮光——寫在第二十個中國記者節》則明確提出了新聞媒體在當下的發展策略:“以內容為王、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創新為要、人才為根,發揮權威、客觀、全面的專業優勢。”
③敘事方法上:講好中國故事。隨著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和媒介技術的不斷更新,生硬的宣傳說教很難再吸引受眾、說服讀者。如何吸引受眾注意力,把黨的主張和人民的呼聲傳播開來,在世界塑造良好的中國形象,是新聞媒體必須面對的問題。自2014年起,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要求,全國新聞戰線每年都會舉辦“好記者講好故事”比賽,力求新聞敘事方法上的創新突破。《人民日報》記者節評論也多次關注“記者講故事”。
三、結語
新世紀以來的20年,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但從這20年的《人民日報》記者節評論中,我們已經能感受到中國記者的那份擔當——他們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他們與人民的呼聲一起吶喊,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伴隨共和國一路成長。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