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耀彬
摘 要:涂鴉一詞源于我國唐朝盧仝的詩句“涂抹詩書如老鴉”,后來形容書畫或文字稚劣。涂鴉英文翻譯為graffiti,表示一種指以墻體、空間為載體進行創作的街頭藝術形式。由此,我們可以從涂鴉藝術的中文與英文名字中看出,中國的涂鴉從一誕生就帶有被歧視的命運。然而,存在即合理,涂鴉在中國發展了三十年,其必有積極的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文章將廣州涂鴉藝術的現狀作為研究對象,以2006年至今廣州街頭涂鴉藝術的發展歷程與現狀為依據,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實地考察等研究手段,探明廣州街頭墻繪藝術持續存在和發展的原因與后續發展的可行性。
關鍵詞:廣州;街頭墻繪藝術;現狀;可持續發展
涂鴉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20世紀70年代末迅速在歐洲發展。1990年前后,隨著全球化的進程,涂鴉藝術傳播至世界各地。廣州是中國涂鴉藝術的起源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香港回歸的日期臨近,加之改革開放的熱潮,涂鴉藝術經由港澳臺和國外電視電影媒體的傳播為廣州市民群眾所認識,并由此激發了部分的年輕人開始從事涂鴉藝術的創作。隨著主流藝術家與有美術基礎的藝術生的參與,以及商業利益的推動,涂鴉逐漸成為當代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根據筆者調查分析,當代涂鴉藝術已逐步突破了早期的創作行為,并逐漸脫離作品對于城市空間的依賴,即當代涂鴉藝術從“地下”走到了“地上”,非法的自發的涂鴉作品越來越少,而具有美化功能的合法的涂鴉作品則越來越多了。
一、從市民群眾的角度分析廣州涂鴉的現狀
隨著涂鴉藝術越來越多地進入到媒體和普羅大眾的視野中,一些商家敏銳地發現了其中的市場需求與潛在的商業價值。商業的成功與失敗取決于是否具有群眾基礎,因而關于涂鴉藝術的現狀與后續發展方向離不開涂鴉藝術的公眾性研究。
為了更好地解決涂鴉藝術與公眾的矛盾,探究涂鴉藝術商業化的新形式,使公眾能更好地欣賞、使用、消費涂鴉藝術,本文借助對公眾的調查問卷和深度采訪來分析市民對涂鴉藝術的理解與觀念。以下為調研情況:
問卷調查的調查時間為2019年4月至6月,調查地點為廣州市海珠區鳳陽街道、琶洲街道,廣州市天河區天河街道,廣州市越秀區梅花村街道等地。本次問卷調查的調查對象主要以年齡段為主要劃分基準進行抽樣調查。
本次調查,主要圍繞三個主要內容展開調查研究:第一,市民群眾對于廣州涂鴉藝術的了解程度與參與情況;第二,市民群眾對于廣州涂鴉藝術的本土化、商業化的期許;第三,市民群眾對于廣州涂鴉藝術現狀與未來發展的態度與建議。
第一,大部分市民群眾曾在各種渠道接觸過涂鴉藝術作品,并普遍對涂鴉藝術作品有著深刻而固定的印象。他們對于涂鴉藝術作品持有好奇并關注的態度。現階段,保留下來的涂鴉藝術作品聚集地大多是創意園、網紅點、廢墟等默認可以涂鴉的地方。對于出現在合理合法區域的,美觀的街頭墻繪藝術作品是能得到市民群眾的認可與喜愛的。同時,在線下接觸到街頭墻繪藝術的市民群眾比在線上接觸到街頭墻繪藝術的市民群眾要多。這一方面說明,“看得見摸得著”的街頭墻繪藝術作品更能吸引到市民群眾的關注。另一方面說明,街頭墻繪藝術的線上宣傳不足,現階段大部分市民群眾并不認為街頭墻繪藝術是藝術,而更偏向于實用性的裝飾圖案。這也說明了街頭墻繪藝術的商業化體系并不完善。
第二,大部分受訪的市民群眾認可涂鴉的本土化與商業化,并認為這是涂鴉最好的發展方向。隨著近年來版權意識的增強,市民群眾經濟水平的上升,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以金錢來支持藝術工作者,而非僅僅是口頭上的支持或精神上的支持。涂鴉藝術的本土化,中國風的涂鴉創作是有利于其商業發展的。涂鴉藝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推進傳統文化的發展。中國風的創作講究現代與傳統的結合,這不僅僅是對涂鴉藝術后續創作的啟示,也是對公共藝術創作的要求。同時,涂鴉藝術工作者通過其作品與產品營生,在商業上獲得成功,并以此支持他們持續創作。
第三,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市民群眾對于廣州涂鴉藝術的現狀是滿意的,對其后續發展也是有信心的。城市的發展在影響涂鴉藝術的發展方向的同時,也改變了涂鴉藝術在城市中的位置。除了廣州作為一個快節奏、壓力大的現代化都市所擁擠的千變一律的高樓大廈與商業街,市民群眾想要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本次調查以及其結果也表明,大部分的市民群眾是站在理解、認可和好奇的角度看待涂鴉這一新生的小眾文化的。這種正向的態度,必將給廣州,乃至中國的涂鴉藝術工作者以啟示,也應該給廣州對于涂鴉藝術的管理、監督部門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從涂鴉藝術工作者的角度分析廣州涂鴉的
現狀與可行性發展
廣州是中國涂鴉藝術發展得最好的城市之一,廣州涂鴉藝術的發展對中國涂鴉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廣州是中國涂鴉藝術的起源地,擁有較為龐大的涂鴉藝術社群,也是涂鴉藝術工作者的聚集地。長期活躍的涂鴉藝術工作者有50人以上。同時,關于涂鴉藝術的展覽、講座和比賽等活動也逐漸增加。綜上,選取廣州作為研究地域是有合理性的。
2017年至2019年期間,筆者先后參與了多個涂鴉社群活動,實地調查了廣州室內包括但不僅限于紅專廠、小洲村玻璃廠、曉港停車場等13個主要涂鴉聚集地,尋找了9名涂鴉藝術工作者進行深度采訪,采訪對象基本信息見表1。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和深度采訪結果整理分析得出,現階段不少涂鴉藝術工作者針對涂鴉文化愛好者作出了一系列商業化創作。一方面涂鴉藝術工作者,將涂鴉獨有的元素應用到不同的產品外觀上,以文身、插畫、服裝、布景工作室為代表,廣州的涂鴉藝術的衍生品產業生態逐漸豐富起來。且一系列衍生品不僅有線下實體店展示,也有線上網店宣傳。另一方面,涂鴉藝術工作者活用資本的力量,舉辦涂鴉活動、展覽、講座以推廣涂鴉文化的良性發展。涂鴉文化不再是夾縫中求生存的“地下”文化,而是利用商業上的良性循環,實現“地上化”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起源于街頭文化的涂鴉文化,除了進行一系列藝術化、商業化的改進,還保持著合法的“街頭創作”,力求與環境藝術相結合,發揮美化城市空間的作用。近年來,廣州各類城市政策的推動,催生了大量設計創意園、文化創意園等。同時,房地產與商圈也在城市發展中遍地開花。摘掉“叛逆、草根、非法、破壞”等標簽后的涂鴉文化,成為了創意、潮流、時尚的代名詞。與各類新生的創意園、房地產、商圈相結合,涂鴉得以成為實用性的裝飾,實現空間的再生產,涂鴉師的作品也在此類合作中得以長期合法地公開給市民觀眾。資本的力量一定程度上以空間景觀的形式,擴大了涂鴉藝術的傳播與影響力。
除了商家,政府無疑也擺出了“招安”的姿態。近年來,廣州政府舉辦了不少的活動,以官方的力量支持涂鴉,如有軌電車涂鴉活動、水上巴士涂鴉活動、青年繪活動、地鐵涂鴉活動等等(圖1)。總結而言,現階段涂鴉文化完成了從地下走到地上的轉變,而現階段合法、商業、穩定的發展態勢是最可持續,最具備可行性也是最良性的發展方向。
三、結語
涂鴉作為亞文化被大眾所認知,在傳統的理解中,涂鴉藝術總是被貼上破壞環境、影響市容等非法或不符合社會道德的標簽。這與涂鴉的起源和文化背景相關聯。然而,作為“舶來品”的涂鴉藝術在中國發展了30年,無疑受到各項城市管理方針、政策法規的影響而發生轉變。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涂鴉藝術在中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態,諸如北京的奧運涂鴉墻、重慶的涂鴉一條街、濟南的百面文化墻、廣州的陳家祠涂鴉墻等等。中國對于合法的涂鴉采取了相對寬容并支持的態度,從而使涂鴉藝術對倡導空間創新、優化空間治理、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啟示意義。這也表明涂鴉藝術本身是把雙刃劍,只要能以合法、合理、系統的方式去管理,涂鴉也能成為美化環境、讓城市迸發出新活力的藝術形式。
作者單位:
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