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輝 薛蓮芝 廖勇
(1四川大學望江醫院放射科 四川 成都 610065)
(2四川大學望江醫院理療科 四川 成都 610065)
頸椎退行性變是頸椎結構及功能的衰退,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生命歷程,主要與年齡增長與頸椎使用過度有關。頸椎病為中老年群體的高發病,4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約為80%。研究表明[1],頸椎病呈年輕化趨勢,青少年頸椎病患者的比例也在日益增高。本研究為探討在校大學生頸椎退行性變的X線征象及預防措施,特選取2017年8月—2019年3月我校84例在校大學生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8月—2019年3月我校84例在校大學生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3例,女性41例;年齡范圍在17~25歲,平均年齡(20.7±2.6)歲;病程在15d~5年,平均病程為(2.67±2.04)年;這84例患者中,習慣趟床上看書、看手機有51例,經常進行電腦作業及玩電腦的有34例,經常低頭學習的有20例,伴頸部外傷史的有18例。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分析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中華外科雜志編輯部制定的《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2]中關于頸椎退行性變的診斷標準;患者年齡在16周歲以上者;具有較好的治療依從性。
排除標準:既往有頸椎手術史者;伴先天性頸椎異常者;不愿參與調查者。
1.3.1頸椎曲度測量 在側位片上,應用Broden[3]測量法進行測量,于第二頸椎齒突后上緣到第七頸椎椎體后下緣作出一條直線,測出該線到頸椎前凸弧度的最大點的垂直距離(正常弧度的頂點位于第五頸椎椎體后緣),垂直距離Max為(12±5)mm。當垂直距離大于17mm時,記為頸椎曲度過大;當垂直距離小于7mm時,記為頸椎曲度變直;當垂直距離為負時,記為頸椎反弓。
1.3.1頸椎失穩 頸椎失穩是頸椎于生理荷度下,其解剖范圍超出生理限度,包括頸椎角度移位和水平移位[6]。頸椎水平移位是上一椎體后緣相對在下一椎體上緣的水平方向移位,正常值小于2.5mm;頸椎角度移位是與兩椎體下緣各做一條直線(兩椎體互為相鄰),兩條直線的相交角度為椎體位移的角度,正常值在11°以下。
對這84例患者的X現征象進行觀察比較,并針對患者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所示,在校大學生頸椎病患者主要表現的X線征象是頸椎曲度異常,其次為頸椎失穩,其余見表。

表 84例在校大學生X線征象的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校大學生頸椎病患者的X線征象改變主要是以頸椎曲度改變為主,占總例數的84.52%,其次為頸椎失穩,占19.05%;其他征象如椎間孔狹窄、椎間隙狹窄、韌帶鈣化、骨質增生等僅為少數。這說明,頸椎曲度異常改變是在校大學生頸椎病診斷的重要指征。
過去,人們認為頸椎退行性變是大自然的一種正常生理老化過程,一般在30歲后才會逐漸發生,但是后天勞損可加快頸椎退行性變的進程[4]。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電腦等工具已成為在校大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中不可獲取的一部分,大學生因不可避免的需要低頭伏案作業,以及趟床上玩手機,運動致頸椎外傷等因素的干擾,使頸椎病的發病趨勢在大學生群體中逐漸增高[5]。筆者就本次研究結果針對在校大學生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提出以下措施,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減少在校大學生頸椎病的發生,主要內容如下。
(1)在使用電腦時確保電腦桌椅高度、舒適度合適,避免在電腦前久坐,在使用電腦1h后,應站起來休息幾分鐘,同時也可以做一些頸部的運動及按摩。(2)改變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不良習慣[6],如不要躺在床上看手機、電視或者書本;在學習時改變彎腰駝背的不良坐姿,避免頸椎長期處于低頭屈曲狀態;睡眠時選擇合適的枕頭,注意不要過高或過低,同時注意盡量避免偏一側睡覺。(3)日常多做一些體育鍛煉,能夠增強頸部脊柱的穩定性,但同時要注意避免頸椎損傷;平常可多做一些伸頸運動,減輕頸部肌肉的負擔,改善頸部血流狀態,加強骨密度,減少頸椎病的發生。(4)注意對頸部的保暖,在秋冬寒冷季節,最好穿著高領衣服,夜間睡眠時防止頸部受涼,炎熱夏季時,空調溫度不要調至過低。(5)加強對在校大學生頸椎病知識的宣傳和教育,使大學生對頸椎病有全面的了解,并積極采取以上預防措施,能夠在增強身體抵抗力的同時有效預防頸椎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校大學生頸椎病患者的X線征象主要以頸椎曲度異常改變為主,應針對性采取預防措施,以減少在校大學生頸椎病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