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煥
原發性肝癌(HCC)為常見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在惡性腫瘤發病率中占第三位,在癌癥死亡率排行中居于第二位[1]。按照WHO發布的數據進行統計,在我國每十萬人中共26例為肝癌,每年我國發病患者占據世界總發病人數的50%以上,其中中老年為該病發病的主要群體,且在發病率的性別上男性所占比率更高[2,3]。HCC在臨床中比較隱匿,病情會快速發展,被確診的時候患者多處在中晚期,介入治療成為了患者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4]。但是介入治療主要是基于化療、栓塞之上展開的治療,術后容易出現肝功能損害或者其他的不良反應,對介入治療的療效產生影響[5]。本研究選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入院的140例HCC患者,評估HCC在治療期間應用中藥湯劑對療效產生的影響,現作如下簡要的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入院的140例HCC患者,經回顧研究的方式將研究患者分成中醫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中醫組中男性61例,女性9例;年齡41~78歲,平均年齡(56.38±5.27)歲;臨床分期:II期共18例,其余52例為III期;彌漫型共13例,43例為巨塊型,其余14例為結節型;肝功能分級之中:19例為A級,35例為B級,其余16例為C級。對照組中男性58例,女性12例;年齡39~79歲,平均年齡(57.14±5.22)歲;臨床分期:II期共16例,其余54例為III期;彌漫型共11例,44例為巨塊型,其余15例為結節型;肝功能分級之中:21例為A級,34例為B級,其余15例為C級。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比較,沒有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患者出現乏力、脅肋疼痛、盜汗、腹脹、黃疸、納呆、面色晦暗、口干、情志抑郁、便溏、口苦等癥狀,經過CT和MRI確診為HCC。患者符合西醫《我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的相關規范》中關于該病的診斷標準,也符合我國中醫《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HCC的診斷標準。患者年齡在30~80歲,其ECOG-PS(體力狀況)評分小于2分,預極生存期超過3個月,患者的個人資料完整,患者、家屬了解治療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接受本研究方案后,在治療期間并未接受其他的方案進行治療。本次已將藥物過敏史、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精神障礙、溝通障礙、血液疾病、藥物過敏、其他惡性腫瘤、高熱、臟器衰竭排除在外。
1.3 方法 藥物應用狀況:患者于其術前施予8 mg恩丹西酮+10 mg地塞米松,繼而肝動脈內給予80 mg順鉑+750 mg 5-氟尿嘧啶+60 mg表阿霉素藥物灌注,之后應用超液化碘油和明膠海綿以防肝動脈栓塞。在其術后需要施予谷胱甘肽1.8 g+酚磺乙胺4 g+頭孢舒巴坦鈉3.0 g以保肝、止血、抗感染,一日1次,連續治療1周。中醫組患者除了施予肝動脈介入治療外,還加用中醫中藥湯藥(四君子湯加味)進行治療。TACE治療和對照組一致,在接受TACE治療之后施予四君子湯治療。組方:黨參20 g,茯苓、白術各9 g,甘草6 g。若其肝區疼痛,加入蒲黃、延胡索各10 g;若為發熱顯著,加入薄荷、柴胡各10 g;若其嘔惡加劇,加入姜半夏、陳皮各10 g,竹茹15 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餐后半小時各服用1次。4周作為一個療程,患者連續應用藥物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主要展開療效、毒副反應、生活質量、中醫證候積分以及AFP水平的對比,其中主要是對療效展開3個等級的劃分,其中顯效:患者經過治療之后,癥狀(乏力、脅肋疼痛、盜汗、腹脹、黃疸、納呆、面色晦暗、口干、情志抑郁、便溏、口苦等)出現明顯好轉,臨床證候積分比治療之前下降超過70%;有效:患者經過治療之后,癥狀出現明顯改善,臨床證候積分比治療之前下降超過30%;無效:患者經過治療之后,其體征、癥狀均未改變,臨床證候積分比治療之前下降低于30%,有些患者較之前相比病癥出現加重。生活質量評分在患者治療前、治療后均進行記錄,并對數據進行對比和分析。AFP水平在患者治療前、治療后均進行記錄,并對數據進行對比和分析。毒副反應按照WHO關于抗癌藥物毒副反應分級展開評估,分析和對比2組數據。

2.1 2組患者療效對比 治療后中醫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更優,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AFP水平對比 治療前中醫組AFP水平和對照組無差異(P>0.05)。治療后中醫組AFP水平比對照組低,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AFP水平對比 (例,
2.3 2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治療前中醫組生活質量和對照組無差異(P>0.05)。治療后中醫組生活質量(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癥狀、總生命質量)比對照組更優,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例,
2.4 2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治療前中醫組中醫證候積分和對照組無差異(P>0.05)。治療后中醫組中醫證候積分比對照組低,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例,
2.5 2組患者毒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治療后中醫組毒副反應狀況比對照組低,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毒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例)
近些年來,HCC的發生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因此臨床對于該病的研究變得更加迫在眉睫。HCC在臨床之中為常見多發的惡性腫瘤,因起病比較隱匿、容易復發,預后較差,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影響,在臨床之中介入治療為該病治療的常用方案[6]。在臨床之中傳統的中藥治療可加強其病情發展的控制,對體征、癥狀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可降低毒副反應,因此中醫治療具有的優勢越加顯現。
該病屬于中醫“脅痛”“積聚”“肝積”等范疇,因該病發生和長期飲食不節、濕熱邪毒有關,加上嗜酒過多、七情內傷導致陰陽失衡,邪氣乘入,肝氣郁結,血行不暢,郁結于肝,形成痞塊,進而發生肝癌[7]。患者接受介入治療,會對其正常臟腑功能造成損傷,特別是其脾胃功能,會導致患者的脾胃運化功能失常,進而致使其后天生化乏源,氣血不足,進而出現一系列的癥狀。四君子湯最早見于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要用于榮衛氣虛,臟腑怯弱之證[8]。四君子湯可起到助陽補氣、疏肝健脾的效果,可改善其本身的機體抵抗力,改善乏力和氣短等癥狀。四君子湯組方:黨參為君,可起到補中益氣以及健脾和胃的效果,主要是因黨參中的人參皂苷中的Rag3可對腫瘤細胞的分裂進行抑制,促進腫瘤細胞的凋亡;白術為臣,可起到溫脾燥濕的效果,可增強網狀內皮系統本身的吞噬效果;茯苓可起到滲濕健脾的作用,可保障其體內的免疫系統被激活,進而釋放出抗腫瘤細胞因子;甘草起到養胃中和的作用,可保障干擾素的增強作用。根據臨床需要,結合患者實際狀況進行分析,藥方適當加減,可起到健脾和胃、助陽補氣、益氣養血的效果[9]。研究中茯苓、黨參以及白術均可有效保障其NK細胞活性的增加,四君子湯可提升患者個人的免疫功能,保障其機體抵抗力進一步增強,有效改善其乏力和氣短的臨床癥狀,有效保障其抑瘤效果,進而提升其生活質量。此次研究表明,中醫組、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7.14%、48.57%,中醫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更優,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中醫組毒副反應發生率比對照組更低,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中醫組中醫證候積分比對照組更低,其生活質量評分比對照組更優,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中醫組AFP水平比對照組更低,有明顯差異(P<0.05)。在劉盈海等[10]的研究中,觀察組、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75.86%、65.52%,研究認為加味四君子湯可有效控制其病情的發展,可進一步緩解其疼痛,保障其生存質量的提升,進而可延長其生命期限。該研究和本研究數據均可證實,四君子湯在臨床中可保障其療效,促進對癥狀的改善。
總而言之,HCC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施予中藥湯劑治療,可進一步提高療效、改善生活質量,降低毒副反應、AFP水平,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