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剛
正文:氣化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氣化是一切生命活動的總的表現形式[1]。這一理論來源于古人對天地運行變化的描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正是對這種運動模式生動描述。中醫的思想理論的建立,和《易經》息息相關,可以說是易經思想的具體應用?!端貑枴分杏嘘枮闅猓帪槲叮晃稓w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就是對氣化模式的精準描述,結構模式如圖1。

圖1 氣化模式圖
1.1 總體描述“味到化”是人體運化的精細提純過程,隨氣化的深入,層次越來越精妙深入,物質由相對具象化的物質形式轉化為無形[2]的精微物質?!盎轿丁笔蔷⑽镔|不斷轉化為相對具象的物質,或者描述為轉化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的運行機制,例如西醫中神經體液的調節機制,有形的食物,經過人體的生理生化的運化,生成各種激素、體液成份,這種激素和成份反過來調控身體的各種生命活動,維持機體的正常形態和生命活動。
1.2 微觀描述氣和味是中醫氣化的基礎,也是人體運化中主要的形式轉化。氣的運化過程:氣不斷運化,分成厚的部分和薄的部分,薄的部分出入升降,進出皮膚腠理,成為調節身體功能的營衛之氣,處于相對外層;厚的部分繼續不斷轉化成精細物質態,不斷向上轉化。中藥通過溫、熱、辛甘等屬性的藥物實現轉化為氣。味的運化過程:味中薄的部分(精微物質)藏于五臟,味厚的部分過身體的孔竅排出體外,中藥用溫熱寒涼,酸苦甘辛咸這種氣和味實現對人體的這種調節。
醫家黃元御對氣機運化描述最為簡單形象,“中氣為軸,四維如輪”[3],脾胃相揉磨水谷,產生中氣是機體氣化運動總推動力,運化四維,屬土統血;腎陽啟動開始氣化升騰一個是收藏,水氣升騰,濡養肝木推動肝膽的運動,受五臟六腑的精氣,運化為后天之精,繁衍生息;肝膽屬于木性,藏血,主疏泄,共同完成升降運動,也就是生發和疏泄的作用,推動心和小腸實現宣通的作用;心和小腸屬火,統調周身血脈,主一身的神(中樞),心和小腸相協調完成氣機的升降運動;肺具有宣發和斂降功能,調節一身的氣脈,輸布陽氣,通過和大腸的作用完成上下氣機的運動,總的趨勢是斂降,推動腎的功能發揮;腎屬水收藏五臟之精,腎和膀胱完成水的氣化過程,同時調節全身水液代謝;三焦與五臟六腑相交通,通過五臟六腑的具體的運行,使得精氣神形的氣化過程得以具體化。見圖2。

圖2 五臟六腑的運化機制
3.1 氣液模式描述將人體的氣化過程,形象化為一個燒水的鼎爐,水火的共同作用成為動力,推動內部不斷旋轉盈縮變化的氣團,在自身不斷變化完成小循環的同時,亦不斷升降循環運動,完成大的氣團運動。因在這個循環中位置的不同,氣和液的比例也不同,比例不同的氣態、液態在局部的表現就構成了臟腑的功能和狀態,分別可以代表陰陽、氣血、營衛、升降、相反相成都可以用氣液比例分別代替。用這兩個最直接的氣液狀態模式可以避開復雜的中醫語言,單用易經的原理一樣可以描述機體的運化機制。氣和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氣體和液體,只代表處在運化、變化中的氣態和液態。這個氣態和液態分別指機體運化過程具有的無形和有形的物質,氣液只是這種狀態的抽象化表述。
3.2 氣液模式的原理應用舉例如下:常態下:寒作用在體表,直觀的影響是整個循環的氣團運動速度受到了抑制,氣團呈收縮狀態改變,隨時間推移會出現,氣態減少液化的增多。體現在皮膚淺層次的影響是皮膚腠理之間的氣液平衡態打破,局部循環減速,周身會有毛孔開合受到影響,出現周身緊束感,畏寒怕冷;病邪深入,影響更深層次的氣化運動,影響到肺,造成肺的宣發肅降功能障礙,機體會做出咳嗽咳痰的本能反應。若病邪力量強大,造成肺的運化受到極度抑制,反而就會出現熱的現象。那是因為肺的局部氣液模式被阻隔,無法和外界相交通,機體運化產生的熱無法流通,出現內熱外寒的表現。其他出現諸如腸胃功能的抑制,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癥狀;心臟的運化功能也會被抑制,出現心慌、壓迫感;腎臟的氣化也會被抑制,表現出小便清長、繁殖能力下降等等。偏態下:不同氣液平衡造就不同體質的人群,例如本身體質屬陰虛體質,受寒因素疊加,外寒內熱,氣機交通受阻,更加偏態,身體可既有怕冷、畏寒癥狀,又有咽喉腫痛、黃痰、小便黃赤、胃腸反酸嘔氣等表現,這就是中醫陰陽表里、虛實寒熱辨證的原理,雖表現各異,但本質是氣液模式的失衡所致。其他致病因素也大體這樣,對氣液模式的影響而出現不同的表現,不再贅述。
4.1 診斷原理致病因素對氣液模式的影響,而出現的“形-氣-精-神-氣-精-形”循環的改變,氣液模式因氣液比例不同,表現在臟腑上各具不同的特性??偟脑瓌t:氣液平衡的,在精氣神狀態上是充盈而適度,顏色鮮活的,不過度外露或內藏,通過臟腑對應在體表的神色、皮膚、毛發、筋骨等加以觀察。具體方面:舉例平衡打破,氣多液少。望診:必然出現整體氣機運化偏向于活躍,神色上充盈是過度的,面色外顯,顏色過于鮮艷,顏色出現在不該出現位置。色診[4]:青黑主痛,對應血液瘀滯;黃赤主熱多為風邪致病,風邪容易化熱呈現赤色;白色主寒,多為寒邪,寒邪多是氣血斂縮,如在舌尖(其他部位顏色也會變化,心尖易于觀察和描述)的位置出現過度的紅色,舌體短縮,表示局部氣液為氣多液少,表現就是所謂“上火”,津液不足,在西醫臨床上可能判斷為發炎的前期表現,到后期出現血象的改變。聞診:氣液模式不同,在氣味上會出現酸苦甘辛咸的味道厚薄程度不同,比如病人打嗝反酸味,可以大概判斷病人胃酸分泌過多,中醫描述為胃火過盛。在聲音也會出現不同的表現,如響亮、低沉、高亢、沙啞、尖銳的表現。問診:會出現諸如口苦、反酸、金屬味道、咸味之類,情緒低沉,渾身束縛感,怕冷之類。切診:諸脈也會出現遲緩、弦緊、大小、深淺的變化,骨骼四肢的活動形式、硬度等等都會不同,總而言之是形征相對,意象相符的,這里不再贅述。
4.2 治療方法用氣液模式是利用易學思想,對中醫理法方藥加以簡單化、描述不同而已,治法治則是一樣的。中藥具有溫熱寒涼,酸苦甘辛咸的不同屬性:酸味升發中有收斂,苦味斂中有散,辛味散中有降,咸味化中有藏,甘味潤中有緩。組方的秘訣是對氣味的合理搭配,落實在藥物上關鍵是種類,核心是配比;針的核心是金的屬性的應用,金屬性本身具有土和水的特性,又能制衡木的特性,當然對氣液模式可以施加有效影響,只不過這種影響是非具象化的影象,是在氣的層次去影響的。當代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經絡穴位的檢測,只能是盲人摸象的總結,很難窺其全部,因為經絡穴位具有非形質化的屬性。運用針法的核心是深淺、位置,這也是氣機運化層次的不同的必然結果;推拿是用手法改變局部的筋節、肌骨,去間接影響氣化過程,屬于從形入手。與導引、禪觀[5]、內觀[6]等等之類相類似,是通過長期的特定方法的訓練,最終從氣或從神的方面去影響氣機的變化,這種影響方法更加精妙,操作更加復雜,沒必要過于神秘化。
總之,建立氣液模式,可以將復雜深奧的中醫學理論簡單化,讓晦澀難懂的中醫專業術語易于理解,雖然這種模式不盡成熟嚴謹,難免存在描述錯誤,但是為中西醫更好地融合,便于臨床醫生入手,僅作為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探索,作拋磚引玉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