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剛
腰硬聯合麻醉為臨床常用麻醉方式,其具有鎮痛、鎮靜效果好、安全性高等優勢,但術后易出現較多并發癥,以腰背部疼痛最為常見,其發病率為6%~30%,一般發生在術后12~72 h之間,其發生因素主要是由于人體麻醉后,其腰背部肌肉松弛,進而導致棘間韌帶和棘間肌長時間受到牽拉或手術過程中需保持被動臥位、穿刺損傷等所引起[1]。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一般以常規西醫治療為主,但治療效果不佳,進而導致其應用受到限制。而通過實施中醫治療方案治療,能夠取得滿意效果,減輕其疼痛感,改善其腰背部疼痛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通過分析中醫方案治療的優勢,并對其效果進行探討,詳情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選取腰硬聯合麻醉術后腰背疼痛癥狀患者100例,收治年限在2015年—2018年,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對照組50例。觀察組,男性共35例、女性15例,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45.56±1.12)歲。對照組,男性共36例、女性14例,年齡27~65歲,平均年齡(46.67±1.92)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腰背部疼痛的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伴有嚴重精神疾病。
1.3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給予患者采用熱水袋在腰部進行熱敷。觀察組實施中醫治療方案。協助患者保持平臥位,將白芥子100 g、吳茱萸100 g采用紗布進行包裝,制作成熱敷袋,將熱敷袋在恒溫煲內加熱,直至45 ℃,并將其置于患者腰骶部位置進行熱敷,使其能夠與人體腰部緊密接觸,于早晚各熱敷1次、每次時間在20 min,共治療3 d為一療程。
1.4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治療效果。

2.1 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對比治療前,2組疼痛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 d、治療后2 d、治療后3 d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存在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研究顯示,多數腰硬聯合麻醉術后患者易出現腰背部不適情況,其主要是由于麻醉對人體神經纖維末梢致痛物質造成刺激的釋放,比如組胺、緩激肽、血清素、前列腺素,造成刺激,進而引起疼痛的發生或增加疼痛程度。而在實施手術過程中,需要患者腰部生理彎曲度發生改變,進而引起腰背部疼痛情況發生。而腰背部的疼痛強度、是否疼痛與自身情緒也存在密切關聯性,其中焦慮和抑郁情緒易降低患者耐受疼痛的閾值,進而增加患者疼痛敏感性[3,4]。
中藥熱敷是臨床常見中醫方案治療方式,其能夠升高人體局部皮膚的溫度,擴張人體皮膚的毛細血管,能夠使中藥活性得以提高,進而快速進入人體深部組織內。同時溫熱的刺激能夠使網狀內皮的系統的吞噬功能得以活躍,使細胞膜的通透性得以提高,利于早期消除炎癥組織[5-7]。同時溫熱的刺激能夠使患者負面情緒得到緩解,對其運動神經功能以及植物神經功能進行調節,使其疼痛閾值得以提高。本研究的中藥熱敷方中,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等功效,使人體血液中前列腺素E2含量得以降低,從而產生較好的鎮痛效果;白芥子則能夠達到通絡止痛、消腫散結的目的,白芥子能夠使人體疼痛閾值得以提高,熱敷能夠使藥物直達病灶部位,使其腰背部疼痛癥狀得到緩解,達到行氣止痛、緩解韌帶和肌肉的緊張痙攣、舒經活絡、活血化瘀的目的[8,9]。
本研究數據顯示,治療前,2組疼痛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 d(5.45±1.33)分、治療后2 d(4.55±1.24)分、治療后3 d疼痛評分(2.21±0.01)分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1 d、治療后2 d、治療后3 d疼痛評分(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存在差異,P<0.05。
綜上所述,腰硬聯合麻醉術后腰背疼痛癥狀實施中醫方案治療,能夠使其疼痛癥狀得到緩解,同時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