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華
心肌梗死指的是患者的冠狀動脈出現急性和持續性的缺血和缺氧病癥,導致心肌細胞缺少氧氣,出現壞死情況,據分析,心肌梗死出現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過度從事體力勞動,情緒過于激動、暴飲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吸煙及大量飲酒等因素引發的[1],患者患病后會出現突發性的胸骨及心前區域疼痛癥狀,病癥初發時以休克及急性心力衰竭病癥為主,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上腹部不適癥狀,患者體溫會升高,引發不良胃腸道反應,而心肌梗死后常見心絞痛癥狀,以往存在心絞痛病癥的患者,心絞痛時間會延長,硝酸甘油應用效果會下降,不存在心絞痛的患者,也會突然出現長時間的心絞痛病癥[2]。為保證患者的舒適和機體安全健康,必須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對患者病癥進行干預,本研究就補腎調肝湯治療心肌梗死后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及相關指標改善情況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將2017年5月—2019年5月的86例心肌梗死后心絞痛的患者納入研究,并應用等量電腦隨機的方式對其平均分組,試驗組的43例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為25∶18;患者年齡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為79歲和45歲,患者年齡均值為(61.25±4.25)歲;患者病程為1.2~9.6年,平均病程為(4.52±1.18)年。對照組的43例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為26∶17;患者年齡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為78歲和47歲,患者年齡均值為(62.66±4.58)歲;患者病程為1.3~9.8年,平均病程為(4.71±1.25)年。2組一般資料不存在較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2組患者入院后均選擇適合的藥物進行基礎的鎮痛以及吸氧治療,以緩解患者心絞痛程度。對照組:應用常規西醫治療方式進行干預,主要保持患者心肌所需的營養物質,及時采用抗凝手段對患者病癥進行干預,合理控制患者的心率水平,以降低患者心臟的負荷,對患者的血脂進行調節,若是患者心絞痛嚴重,可以于舌尖下含服硝酸甘油以緩解疼痛。試驗組:采用補腎調肝湯進行干預,主要以姜半夏10 g,水蛭9 g,白芍30 g,淫羊藿15 g,姜黃10 g,川芎10 g,巴戟天15 g,柴胡10 g聯合入藥。如果患者胸部疼痛程度較為嚴重,可在原有藥方中增加降香、郁金以及延胡索,以提升止痛效果;如果患者出現明顯的麻木以及頭暈情況,可在原有藥方中增加鉤藤10 g,女貞子10 g,生龍骨9 g以及何首烏10 g,以提升潛陽滋陰的效果;如患者火氣較重,可在原有方劑基礎上增加承氣湯,以提升去火效果;如患者存在心律失常情況,可在原有藥方基礎上增加紫石英和龍齒,以穩定患者心律狀況;所有患者藥物應用中均采用清水煎制,取藥汁后分2次于早晚服用,在早晚餐后半小時服用藥物。
1.3 觀察指標對2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總膽固醇水平、三酰甘油水平和心絞痛發作頻率[3]進行觀察測量和記錄。
1.4 療效判定標準分析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心絞痛癥狀消失,體溫升高、不良胃腸道反應癥狀全部好轉,正常生活、工作均不受病情影響[4];有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心絞痛癥狀緩解,體溫、不良胃腸道反應癥狀改善,正常生活、工作基本不受病情影響;無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心絞痛癥狀未見變化甚至加劇,體溫升高、不良胃腸道反應癥狀未見變化,正常生活、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2.1 臨床指標試驗組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總膽固醇水平、三酰甘油水平和心絞痛發作頻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
2.2 治療效果試驗組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心肌梗死后心絞痛歸屬于不穩定型心絞痛范圍,其主要指的是患者在發生心肌梗死后,疼痛癥狀有所緩解,但出現心絞痛癥狀,該病癥主要包括早發型和遲發性兩種,早發型心肌梗死后心絞痛病癥大都是發生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24 h后,最長可達到10 d,在10 d之后發生的病癥即被定義為遲發型。心肌梗死后心絞痛患者根據心電圖的變化將其分為遠距離梗死區域缺血和梗死區域缺血病癥。梗死后心絞痛說明患者冠狀動脈的循環儲備能力下降,才會導致梗死區域缺血,其心絞痛發生大都是由于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管附壁存在血栓、血小板大量聚集、冠狀動脈痙攣或者側支循環功能障礙等多種因素所導致的。心肌梗死后發生心絞痛病癥大都是由于患者的血管殘余狹窄,心肌的耗氧量隨之增加,穩定型心絞痛病癥患者,臨床大都以發作性的胸痛為主要癥狀,患者大都會出現心前區疼痛病癥,疼痛的界限模糊,會向患者的左肩及左臂部分放射,患者的胸痛呈現緊縮性,疼痛并不尖銳,患者會終止活動直至疼痛緩解,病癥大都由于患者情緒過分激動或者體力活動量較大而發生,由于心動過速、過分飽食及吸煙等原因誘發。心絞痛持續時間大都在3~5 min。不穩定的心絞痛患者大都疼痛形式多樣,心絞痛發作時間較長,可見惡心及胸悶氣短等癥狀。常規治療方式,有利于對患者的血脂代謝情況進行管理,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但是治療效果有限。中醫領域認為心肌梗死后發生心絞痛病癥大都屬于心痛、胸痹范疇,患者的疾病癥候群主要為氣虛血瘀,其主要由于患者心脈瘀阻,邪氣入體、心脈驟閉、血脈不通而形成病癥[5,6],本虛以氣虛、陰虛為主,標實以血瘀和痰濁為主,而痰瘀伏邪是增加患者冠心病發病的主要機制,且中醫研究認為,對患者病癥進行治療,必須滋陰養腎,暢血利氣,活血化瘀為主。采用補腎調肝湯對患者病癥進行干預,能夠通過柴胡活血通氣,疏肝升陽,和解表里,調理氣機,通過白芍滋肝養腎,通過巴戟天固本培元,通過川芎調血利氣,祛風散邪,將上述諸藥聯合應用,能夠調腎補血,暢通氣血。通過水蛭通經活血,通過姜黃調理氣血,通過半夏舒氣消結。將諸藥聯合應用,有利于調氣利肝,養心調腎,舒經活血[7,8],有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病癥。
本研究表明,試驗組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4.12±0.63)mmol/L、總膽固醇水平(3.69±0.74)mmol/L、三酰甘油水平(1.52±0.18)mmol/L和心絞痛發作頻率(0.81±0.33)次/周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試驗組治療的總有效率97.67%顯著高于對照組76.74%,差異顯著,P<0.05,可見,應用補腎調肝湯治療心肌梗死后心絞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優化總膽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降低心絞痛發作次數,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恢復其正常生活。
綜上所述,補腎調肝湯治療心肌梗死后心絞痛的臨床療效顯著,有利于改善相關指標,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