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銘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屬于臨床收治缺血性腦血管病中占據比例相對較高的類型,該病是因為人體的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液循環出現障礙[1],直接導致對應區域不能得到充足的供血并導致各個部位諸如小腦、丘腦、腦干等血液灌注不足,腦部的局部循環正常功能被破壞,血流阻力明顯增加并直接影響前庭的相關功能并誘發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典型臨床癥狀為明顯旋轉感、惡心嘔吐以及平衡障礙等,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中占據比例大約為20%[2]。臨床根據缺血的持續時間還有程度進行類型劃分,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后循環短暫性腦缺血好發于中老年群體,也是此類群體的常見急診疾病[3],而這也是臨床作為后循環腦梗死發作的前兆。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以往常用藥物治療,但整體而言改善效果卻不如人意,為了對病情有更好的改善作用,本院開始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措施,在結合臨床實踐情況以及相關文獻[4-6]后確認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在常規西藥對癥治療基礎上聯合通督調神針灸法,應用該治療方案后療效突出。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取60例于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相關臨床數據進行分析,確認符合選擇標準后數字編序,盲目均等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平均為(51.2±5.6)歲;病程平均為(3.1±2.3)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平均為(50.9±5.3)歲;病程平均為(3.0±2.2)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軟件分析后,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7]:①經詢問確認有血脂失調癥、高血壓以及動脈硬化等病史;②年齡40~70歲;③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眩暈癥狀,體位變動后出現或者情況惡化,部分存在惡心嘔吐、耳鳴等癥狀;④部分合并有諸如后枕部疼痛、肢體麻木、復視等腦干一過性缺血癥狀;⑤經顱腦及頸部CT、MRI檢查后確認病情。排除標準[8]:①癥狀、體征與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不符合;②對本次應用藥物存在過敏;③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狀態;④合并有重要臟器障礙;⑤合并有語言障礙或者意識障礙情況。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后循環缺血性眩暈西藥對癥治療,應用尼莫地平,產自德國拜耳公司,規格為每粒30 mg,每盒30片,每天服用3次,每次服用1粒,一個療程為10 d,患者需連續治療2個療程。觀察組在上述尼莫地平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通督調神針灸法治療,每天為患者施針1次,選取百會、風池、大椎、風府、上星、阿是穴、供血以及膈俞作為主穴位。對百會與上星穴選擇平補平瀉手法,而其他穴位手法則為重插輕提。一個療程為10 d,患者需連續治療2個療程。對于存在合并癥狀的患者,應該根據病情進行對應治療,包括血糖、血壓、血脂的控制調整,改善心肌供血狀態等。在接受治療過程中患者均不應用其他的擴血管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抗凝劑等,在對癥及支持治療方面措施相同。
1.4 觀察指標在為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將以下內容作為療效判斷標準:①療程后患者的眩暈以及其他相關臨床癥狀消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均沒有受到影響,判定為痊愈;②療程后患者典型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控制,頭部偶爾有輕微的昏沉或者暈眩感,但無自身或者視物時候不存在旋轉感,不會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判定為顯效;③在療程后患者眩暈癥狀得到改善,雖然能夠工作但時間不能持久,正常生活受到影響,判定為有效;④療程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并無改善甚至惡化,判定為無效[9]。在療程后對患者以下癥狀應用數字評分(NRS)評價[10]:眩暈、頭痛、惡心嘔吐、耳鳴、視物障礙、心悸胸痛,所得分數越高提示癥狀對患者的影響越嚴重。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應為66.7%、93.3%,觀察組有顯著優越性(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癥狀積分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交感神經癥狀NRS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 (例,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屬于癥候群疾病,在不同個體上面其表現也有明顯的差異性,對此類患者需要全面對病情進行評估,確保治療方案的個體性。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主要采取調整生活方式來緩解癥狀,輔以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分為病因治療、對癥治療2種,對癥治療主要是對眩暈常見病因的預防和治療,誘發原發病包括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高血壓、動脈栓塞以及高黏血癥等,對此類患者的對癥治療手段包括[11]:①前庭系統興奮性抑制藥物,包括鎮靜藥物、抗膽堿能藥物以及抗組胺藥物等;②諸如西比靈、尼莫地平等鈣離子通道阻滯劑;③諸如銀杏達莫、長春西汀、鹽酸法舒地爾等能夠改善循環或者血管擴張藥物;④諸如胞二磷膽堿、腦康復、ATP以及腦蛋白水解物等能夠改善腦部代謝的藥物。以往西醫對癥藥物治療措施需要時間較長,且停藥后病情容易反復發作,長時間用藥則有可能誘發不良反應,無論是療效或者安全性均達不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藥物的干預只是針對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但是在根本上卻沒有有效的改善作用。
本研究中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即常規西藥對癥治療基礎上配合中醫通督調神針灸法干預的患者無論是病情控制或者是癥狀積分評價等均明顯優于單純應用西藥對癥治療患者。在中醫理論中將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歸類到“眩暈”的范疇,可稱為“掉眩”“眩冒”等,雖然中醫對于該病的認知在機制、側重點方面有所差異,但整體歸納而言則可認為是風、火、虛、痰以及外邪侵襲誘發暈眩等幾個方面,以虛為本。
所用中醫治療手段為通督調神針灸法,該手段被廣泛應用到治療各種心腦以及神志疾病,對于“竅閉神匿”所導致的缺血性腦病效果已經得到了臨床的認可。通督調神針灸法從患者的身體整體考慮,遵循中醫理論的指導并以現代醫學理論、現代康復理論作為基礎,最終確認針刺的具體穴位以及手法。督脈循身之背,背部為陽經分布,該穴位能夠統率以及督促整體的陽經脈氣,也被稱為是“陽脈之海”,督脈循著背部的正中線前行,督脈自身的脈氣和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以及帶脈都有交匯的聯系,因此可以說各個陽經都與督脈的脈氣之間存在聯系性。另一方面督脈又循行于脊里并入絡于腦,一直以來腦部均有“元神之府”的稱謂,經脈存在的神氣活動程度與腦部之間有著直接聯系。人體臟腑通過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直接被督脈的經氣所制備,因此督脈與人體臟腑的功能運行存在著聯系,本次所選擇的百會、大椎、風府、上星以及膈俞等都屬于督脈的經穴,督脈和任脈相連接,自胞中出現而上行直接進到腦部巔峰,通過對各個穴位進行針刺能夠達到任督二脈的貫通,開竅醒腦,引導腎精上行,再對幾個局部穴位針刺以達到輔助效果,不但能夠生髓醒腦且可活血通絡,標本兼治,可知各種穴位的選擇都考慮到各種情況,有著極為充分的客觀依據[12]。
綜上所述,為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擬定治療方案時可選擇中西醫結合思路,配合通督調神針灸法與西藥對癥治療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控制癥狀并提高患者生活舒適體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