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芹
會陰側切術是經陰道分娩中較常用的術式,通過在產婦的會陰部位取斜形切口,以幫助胎兒順利娩出[1]。于產婦分娩過程中,若存在第一產程過長、胎兒過大、預計會陰裂傷等情況,則必須開展會陰側切術,以對盆底肌肉給予保護,同時預防會陰裂傷。但是會陰部位與肛門相鄰近,加之產后有大量惡露排出,一定程度上提升會陰側切切口感染率,同時側切可破壞原有肌肉以及靜脈、淋巴通路等,影響術后局部血液回流以及切口愈合等[2]。為此產婦在手術以后極易有側切切口疼痛及水腫表現,可對排尿、排便、產后下床活動等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可誘發切口感染、產褥感染等并發癥。本研究主要分析中藥大黃芒硝外敷法與硫酸鎂濕敷法應用于會陰側切術產婦中的價值,旨在為今后臨床干預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其詳細研究內容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擇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會陰側切術產婦100,病例選取時間:2018年4月—2019年4月,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50例/組,詳細資料內容見下:對照組:年齡最小值21歲,年齡最大值38歲,年齡平均值(26.47±2.16)歲;孕周最長為39周,孕周最短為37周,孕周平均值(38.62±0.13)周;新生兒出生體質量為3300~4200 g,新生兒出生體質量平均值(3961.75±126.52)g。觀察組:年齡最小值20歲,年齡最大值36歲,年齡平均值(26.31±2.09)歲;孕周最長為40周,孕周最短為36周,孕周平均值(38.85±0.24)周;新生兒出生體質量為3328~4200 g,新生兒出生體質量平均值(3961.81±126.49)g。2組會陰側切術患者的資料數據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經陰道分娩后48 h之內有切口水腫情況存在的產婦;有明顯會陰側切切口疼痛癥狀存在的產婦;使用2-0可吸收縫線縫合切口,術后無需拆線的產婦。排除標準:有妊娠高血壓、子癇前期、妊娠糖尿病等妊娠疾病存在的產婦;有慢性高血壓合并存在的產婦;有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傳染性疾病合并存在的產婦。
1.3 治療方法所有產婦在產后均接受抗生素治療,維持會陰的清潔,在大小便以后使用溫水清洗會陰部位,同時使用潔維酮噴霧對外陰進行消毒;囑產婦取側臥位,且切口位置朝上,避免惡露流入切口導致感染。對照組產婦在產后均給予硫酸鎂濕敷干預,每天2次,在濕敷之前使用潔維酮洗劑清潔及消毒會陰位置,隨后使用僅有硫酸鎂的紗布實施濕敷操作,將溫度控制在40~45 ℃,藥物濃度調整為5%,每天早上與下午各開展一次濕敷干預,每次濕敷時間為30 min。觀察組產婦均給予中藥大黃芒硝外敷法干預,在對產婦會陰部位實施清潔與消毒工作以后,取中藥大黃芒硝袋(大黃粉20 g,芒硝粉60 g)敷貼于側切切口位置,一天2次,每次30 min。
1.4 觀察指標①觀察并統計2組會陰側切術產婦的產后48 h、96 h的會陰紅腫、會陰疼痛、會陰硬結以及會陰感染化膿情況。②記錄并分析2組會陰側切術產婦的切口愈合情況:切口愈合良好,且未有不良反應發生為甲級;切口愈合欠佳,愈合部位有紅腫、硬結、血腫或者積液等炎癥反應存在為乙級;切口化膿且需要實施切開引流治療為丙級。③分析2組產婦的血漿C反應蛋白(CRP)水平。④統計2組會陰側切術產婦的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評估,共涉及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與物質生活等維度,分值均為0~100分,均以分值越高表示越占據優勢。
1.5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中相關數據均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均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均以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1 2組會陰側切術產婦的切口愈合情況對比觀察組產婦的切口愈合甲級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產婦切口愈合乙級占比以及丙級占比相比較,P>0.05。見表1。

表1 2組會陰側切術產婦的切口愈合情況對比 (例,%)
2.2 2組會陰側切術產婦的產后48 h、96 h會陰情況對比觀察組產婦48 h以及96 h的會陰紅腫、疼痛、硬結和感染化膿占比相較于對照組,均明顯較低,P<0.05。見表2~3。
2.3 2組會陰側切術產婦的血漿CRP水平對比觀察組產婦的血漿CRP水平為(12.64±4.73)mg/L,對照組產婦的血漿CRP水平為(12.91±4.81)mg/L。2組產婦的血漿CRP水平比較,P>0.05。
2.4 2組會陰側切術產婦的生活質量對比觀察組產婦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相較于對照組產婦,均明顯較高,P<0.05。見表4。

表2 2組會陰側切術產婦產后48 h的會陰情況比較 (例,%)

表3 2組會陰側切術產婦產后96 h會陰情況比較 (例,%)

表4 2組會陰側切術產婦的生活質量比較 (例,
會陰側切術為經陰道分娩中常用的手術,其可以對會陰Ⅲ度撕裂傷所致的不良后果進行有效預防,將產后盆底松弛變形的情況避免,且有利于降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對胎兒順利娩出有利[3]。由于會陰側切術的切口較為完整、平滑,利于切口修補及愈合,為此目前臨床中針對不存在禁忌證的經陰道分娩初產婦,常采用會陰側切術助產,但是會陰部位的解剖結構較為特殊,且產后惡露極易對切口的愈合產生不良影響,一定程度上提升切口感染率,進而延長產婦產后住院觀察與治療的時間,加劇其身心痛苦感[4]。
會陰側切術后切口腫痛為常見現象,目前臨床主要通過硫酸鎂濕熱敷的方式緩解切口疼痛與腫脹程度。硫酸鎂溶液屬于鈣離子拮抗劑,有消炎祛腫、鎮靜的功效,且該藥物可以將毛細血管以及小動脈痙攣改善,對細胞蛋白激活酶和ATP酶均有激活作用,可以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穩定膜電位,促進黏膜水腫程度的改善,且有擴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以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作用[5]。由于硫酸鎂可以溶解于水,以其對切口實施濕敷操作,有利于皮膚吸收藥物,進而獲得消炎鎮痛的工作。中藥大黃芒硝外敷法當中的大黃具有活血、祛瘀、清瀉溫熱、涼血解毒、瀉火解毒以及攻下積滯大功效,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大黃可以有效抑制細菌,且具有促血凝功效,有利于減少出血時間和血凝時間;芒硝具有潤燥軟堅、清火消毒的功效,經現代藥理證實,該藥材當中的硫酸鈉可以將高滲狀態形成,促進皮下水分以及瘀血的吸收。將2種中藥材配合使用更利于切口的愈合,且具有制作簡便、護理難度小等優勢,更易于為患者以及醫護人員所接受。
本研究中,接受中藥大黃芒硝外敷法干預的觀察組產婦的切口愈合甲級占比顯著高于接受硫酸鎂濕敷法干預的對照組,說明硫酸鎂濕敷法的臨床療效欠佳。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中藥大黃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通經逐瘀的功效,于會陰切口位置外敷有利于藥效經皮膚吸收,對局部血液循環的改善具有促進作用。此外由于硫酸鎂濕敷法對紗布溫度具有較高的要求,但是在濕敷過程中,溫度極易快速下降,溫度過低則無法發揮理想的臨床療效,且皮膚本身對硫酸鎂存在蒸發的作用,為此采用硫酸鎂濕敷干預無法獲得理想的臨床療效。
研究中,觀察組產婦產后48 h、96 h的會陰紅腫、會陰疼痛、會陰硬結和會陰感染化膿占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中藥大黃芒硝外敷法應用于會陰側切術后,有利于促進產婦會陰紅腫情況的改善,對產后恢復有積極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中藥大黃芒硝外敷法干預當中的大黃具有抗感染的功效,其可以有效抑制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芒硝則具有潤燥軟堅、瀉下攻積的功效,且可以發揮消腫、清熱的作用,該藥材中的主要成分為硫酸鈉,具有理想的止痛和消腫作用,為此使用中藥大黃芒硝外敷法更利于會陰切口部位紅腫癥狀的改善[6]。研究中,觀察組產婦的血漿CRP水平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但觀察組的數值稍低,該研究結果提示,中藥大黃芒硝外敷法可能具有降低產褥感染發生率的作用。
研究中,觀察組產婦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中藥大黃芒硝外敷法應用于會陰側切術后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中藥大黃芒硝外敷法更利于患者切口的恢復,且可以在較短的時間之內緩解切口紅腫、疼痛程度,有利于將疼痛癥狀對其生活質量產生的影響減小。
總而言之,中藥大黃芒硝外敷法在緩解會陰側切術后切口腫痛中的價值較高,值得廣泛應用于今后臨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