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煦,田靜偉,劉亞潔,李智申
糖尿病性腦梗死(DCI)是在糖尿病(DM)基礎上并發的腦血管閉塞性疾病,在DM病人中發病率較高,是DM并發癥中致殘的主要原因,該病發病后病情進展迅速,治療棘手[1]。DCI發病機制與DM病人高血糖、高脂血癥、高血凝狀態、胰島素抵抗、炎癥反應、自由基損傷、血管內皮功能紊亂及腦血管病變等有關[2]。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動力學、減輕炎癥反應等對DCI進行治療,具有一定療效。近年來,隨著中醫學對DCI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藥治療方案在DCI的治療中顯現了其獨特的優勢[3]。本研究探討降濁通絡益氣養陰法治療DCI病人臨床療效及對炎性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DCI病人11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9例,其中男38例,女21例;年齡42~71(58.4±7.5)歲;DM病程3~20(8.7±2.6)年;DCI病程3~12(5.9±1.7) d。對照組59例,其中男40例,女19例;年齡40~71(57.1±6.5)歲;DM病程3~22(8.9±3.1)年;DCI病程3~13 (5.8±1.7) d。兩組病人性別、年齡、DM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2型糖尿病(T2DM)合并腦梗死診斷標準[4],以腦CT或磁共振(MRI)確診;中醫辨證屬氣陰兩虛、痰瘀焦阻證;病人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病,DM急性并發癥;②嚴重心、腦、肝、腎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嚴重感染,惡性腫瘤,意識障礙等;③無法服藥治療或依從性差不能完成隨訪者。
1.3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治療,包括控制血糖、血壓、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療及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降濁通絡益氣養陰法治療,方藥組成:熟大黃10 g,三七6 g,絞股藍20 g,山楂15 g,菖蒲20 g,丹參30 g,當歸15 g,赤芍10 g,地龍10 g,黃芪30 g,葛根15 g,沙參20 g,牛膝10 g,如頭暈加天麻、鉤藤、石決明;口渴喜飲加麥冬、天冬、花粉,水煎分早晚兩次溫服。兩組于治療1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價。
1.4 觀察指標 兩組于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采集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離心提取血清,采用散射比濁法測定C反應蛋白(CRP),ELISA法測定白細胞介素-6(IL-6)、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試劑盒由美國R&D公司生產。全自動血生化儀測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于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采用巴塞爾(Bathel)指數[4]評價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總分100分,共10項,分值越高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越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評價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共12項,分值越低,病情越輕;采用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量表(CSS)[5]評分評價神經系統功能,共19項,分值越低神經系統功能越好。
2.1 兩組CRP、IL-6、sICAM-1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CRP、IL-6、sICAM-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兩組CRP、IL-6、sICAM-1低于同組治療前(P<0.05),觀察組CRP、IL-6、sICAM-1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CRP、IL-6、sICAM-1比較(±s)
2.2 兩組FPG、2 hPG比較 兩組治療前FPG、2 hPG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FPG、2hPG低于同組治療前(P<0.05),觀察組FPG、2 hPG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FPG、2 hPG比較(±s) 單位:mmol/L
2.3 兩組Bathel指數、NIHSS評分、CS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Bathel指數、NIHSS評分、C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Bathel指數高于同組治療前,NIHSS評分、CSS評分低于同組治療前(P<0.05),觀察組Ba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C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Bathel指數、NIHSS評分、CSS評分比較(±s)
DCI是DM病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DM可增加腦梗死的發病率,病人發病后病情進展迅速,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6]。DCI病人由于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在諸多炎性因子作用下導致神經功能受損,且往往預后不佳[2]。DM屬中醫學“消渴”“消癉”范疇,病機在于陰虛燥熱,陰虛與燥熱互為因果,惡性循環,耗損肺、胃、腎之陰而為消渴病;若早期失治,病程遷延,燥熱熾盛,耗氣傷陰,可致氣陰兩虛,同時臟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障礙,氣血運行受阻,痰濁瘀血內生,全身絡脈瘀阻。在此基礎上,復加情志郁怒、勞累過度、血壓升高或酗酒等誘因,氣血逆亂于腦,導致中風的發作[7]。中醫學理論指出,DM與腦梗死的發生是痰瘀互結、脈絡阻滯、氣陰兩虛所致,治療關鍵在于降濁、化瘀通絡、益氣養陰[8]。本研究方中熟大黃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三七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絞股藍益氣健脾、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調節免疫力、抗自由基等功效;山楂化濁降脂、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菖蒲開竅、化痰;丹參化瘀、活血,可提高纖溶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變學,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修復;當歸補血活血行氣,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炎鎮痛、降血糖等作用;赤芍去瘀止痛、涼血消腫;地龍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具有抗凝溶栓作用;黃芪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生津養血、利水消腫,具有增強機體免疫、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葛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具有降血糖、促進新陳代謝、抗AS等作用;沙參養陰清肺、益氣化痰,具有調節免疫、清熱養陰作用;牛膝逐瘀通經、滋補肝腎、引火下行、利尿通淋,具有補肝腎、降血壓之功效[9-10]。全方共奏降濁通絡,益氣養陰之效。益氣滋陰活血法治療DCI臨床療效顯著,病人血糖情況及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明顯改善,有效提高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運動能力[11]。本研究顯示,療程結束后觀察組FPG、2 hPG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觀察組Ba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C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降濁通絡益氣養陰法能夠有效調節DCI病人血糖水平,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有效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預后。
有研究表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異常在DCI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12]。CRP為敏感的、非特異性的炎癥標志物,具有免疫調節功能及免疫識別特性,可增強白細胞反應,參與炎癥部位細胞碎片的清除[13]。IL-6為前炎性因子,是介導急性時相反應和免疫反應的介質,通過與胰島素相互作用影響T2DM的發生;另外,高血糖環境可促進胰島細胞分泌大量IL-6,促進B淋巴細胞分化,產生過量IgG,引起B淋巴細胞死亡[14]。 DM并發腦梗死病人普遍存在IL-6水平增高,腦梗死后可出現明顯炎癥反應。sICAM-1是細胞黏附分子-1(ICAM-1)循環形式,受核轉錄因子-κB(NF-κB)的調節和炎性遞質的介導,反映內皮細胞上ICAM-1的循環形式,可作為血管炎癥的標志物[15]。有研究顯示,DCI病人血清sICAM-1的表達異常增高,增高的sICAM-1介導血管內皮細胞和單核細胞黏附,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強,血管通透性增加,在DM血管病變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16]。本研究顯示,療程結束后觀察組CRP、IL-6、sICAM-1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亦證實在多項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降濁通絡益氣養陰法能夠有效降低DCI病人炎癥反應,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神經功能,提高治療效果。
在多項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降濁通絡益氣養陰法能夠調節DCI病人血糖水平,降低炎癥反應,改善病人腦部血液循環,并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治療優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