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眾所周知,中蒙文化認同既存在差異,又存在共知基礎。而內蒙古基于地緣、人緣優勢,在中蒙文化交流與合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內蒙古是我國接待蒙古國游客的主要地區。基于此,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案例分析及參考文獻等方式對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旅游民意進行實證研究,旨在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完善內蒙古旅游環境,促進蒙古國游客來內蒙古旅游,扎實推進內蒙古與蒙古國以及中蒙民間外交、草根外交,為中蒙各領域的合作發展奠定民意基礎建言獻策。
關鍵詞:內蒙古 蒙古國 旅游民意
一、問題的提出
(一)內蒙古是中蒙友好交往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2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要通過擴大開放促進改革發展,發展口岸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完善同俄羅斯、蒙古國合作機制,深化各領域合作,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內蒙古對“一帶一路”建設既有悠久的歷史價值,又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從地理位置來看,內蒙古地處中國北部邊疆,與蒙古國和俄羅斯邊境線長分別占我國與蒙古國、俄羅斯邊境線的68.7%和28.8%。內與黑吉遼晉冀陜甘寧等八省區毗鄰,是我國“北開南聯、東進西出”的重要樞紐。從人文上看,內蒙古與蒙古國民眾在民族、語言、歷史、宗教、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方面相近或相同,基于上述國家政策、人緣、地緣優勢,內蒙古在中蒙各領域尤其是人文領域合作中,發揮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二)內蒙古是我國接待蒙古國游客的主要地區
中蒙兩國旅游資源豐富,互為重要旅游目的地國。據蒙古國國家統計局統計,2019年赴蒙古國的中國游客總數達16.9萬人次,中國成為蒙古國旅游的首要客源市場;蒙古國則成為中國第七大入境旅游客源市場。同時,內蒙古成為中國接待蒙古國游客的主要地區,蒙古國也成為入境內蒙古旅游的首要客源國。據國家統計局和內蒙古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接待蒙古國入境游客為149.43萬人次,其中內蒙古接待蒙古國入境游客為95萬人次,占我國接待蒙古國入境游客總人數的63.6%,占內蒙古接待入境旅游總人數的50.5%。2015年,內蒙古接待蒙古國游客最高占到全國接待蒙古國游客的80.6%。
二、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旅游民意現狀
2017年7-9月,課題組在蒙古國全國范圍之內,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以紙質問卷調查方式對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旅游意向進行的問卷調查。共發放紙質問卷調查600份,實際收回561份,有效問卷493份。調查顯示:
(一)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旅游民意基礎較扎實
據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旅游意向問卷調查統計,蒙古國90.87%的民眾表示喜歡旅游、9.13%的民眾表示不喜歡。蒙古國民眾中想到內蒙古旅游的占72.41%,不想的只占27.59%。且各年齡段的蒙古國民眾多數都傾向于來內蒙古旅游。蒙古國民眾中43.75%的人表示對內蒙古印象非常好,53.65%的人表示一般,只有2.6%的人表示不好。83.85%的民眾表示內蒙古民眾對自己很友好,只有16.15%的民眾表示不友好。綜上所述,蒙古國民眾對內蒙古的印象整體較好,來內蒙古旅游的民意基礎較扎實。
(二)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的出行目的主要以旅游、工作和學習為主,目的地集中在呼和浩特市
蒙古國受訪民眾中38.98%的人表示來過內蒙古,其出行目的依次為旅游、工作、學習、采購、其他、探親(詳見圖1)。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的主要盟市和占比分別是呼和浩特市70.31%、錫林郭勒盟36.46%、鄂爾多斯市25%、包頭市19.79%、阿拉善盟14.58%、赤峰市9.38、呼倫貝爾市6.77、烏海市6.77%、通遼市6.25%、興安盟4.17%、巴彥淖爾市3.13%、烏蘭察布市2.08%。
(三)內蒙古特色傳統文化和歷史古跡遺址是吸引蒙古國游客的主要旅游資源
據調查統計,蒙古國游客來內蒙古地區選擇景點方面主要以傳統文化特色區和歷史古跡遺址為主,占比分別為57.7%、43.7%,其他依次是經濟文化集中區域、原始態自然風光,占比分別是36.41%、29.97%。傾向于選擇內蒙古特色蒙餐為主(詳見圖2),傾向選擇蒙古族人經營的酒店(占比達70.87%),這些與語言上能直接溝通有一定關系。
(四)蒙古國游客消費能力整體不高,影響蒙古國游客出游首要因素是經費
據問卷調查統計,蒙古國民眾月收入2000以下的占38.95%,2001-3999元的占30.63%,4000-5999元的占5.48%,6000以上的只占1.01%,無收入的占23.94%,很明顯,月收入2000元以下民眾是占多數;從每年出游次數來看,每年出游3次以上的占7.3%、1-2次的占36.11%、少于1次的占24.54%、從未正式旅游過的占32.05%;影響其出游主要因素來看,首先是經費,其他因素逐次是時間、景點的吸引力、距離、其他,占比分別為63.03%、25.77%、20.73%、17.93%、9.24%。據蒙古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蒙古國人均GDP為10,159.3千圖(約4014 美元),人均GNI為9118.9千圖,約3580美元。2018年我國人均GNI為9732美元,約為蒙古國的2.7倍。
三、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旅游中存在的問題
(一)蒙古國游客對內蒙古的了解不夠,影響其選擇旅游目的地
據問卷調查統計,蒙古國民眾對內蒙古非常了解的只占7.3%,一般了解的占59.23%,不了解的占33.47%;其了解途徑依次是電視廣播媒體、網絡、朋友介紹、實地到訪、書籍和其他途徑,占比分別為44.21%、40.85%、40.55%、36.89%、7.01%和2.44%。且除了非常了解的少數人是通過實地到訪了解為主之外,占多數的一般了解的民眾主要是通過電視廣播媒體、朋友介紹、網絡等途徑了解(詳見圖3)。可以說,所謂了解的群體中道聽途說的占相當一部分。有27.59%的民眾選擇不想到內蒙旅游,其中45.59%的人選擇不到內蒙是因為不感興趣。據以上所述,不愿選擇到內蒙古旅游的蒙古國游客主要以不了解內蒙古的群體為主。對內蒙古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其是否選擇內蒙古作為旅游目的地。
(二)內蒙古景區公共衛生環境和配套設施、服務有待提升
一是景區公共衛生差問題較明顯。據問卷調查統計,來內蒙古旅游的蒙古國游客最不滿意的一項是衛生環境,占比達57.29%。來過內蒙古的蒙古國民眾中選擇不向周邊的親朋好友推薦的人群,主要不滿意內蒙古的衛生環境,占比達84.85%。據悉因游客隨處仍垃圾、衛生設施不完善、站點、城市公共廁所不衛生、清掃不及時、中小型飯店衛生不達標等諸多原因造成旅游整體環境差的問題持續存在。
二是旅游配套設施和服務有待提升。旅游業既是為人們提供游覽觀光的行業,也是提供服務的行業。服務時要求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和具體情況。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旅游面臨語言障礙,且消費水平整體不高,是實施“依托旅游促進民心相通”時受邀考慮的最為實際問題。目前,內蒙古地區有些服務站點、酒店、旅游景點蒙語服務還未普及。另外,具有涉外資質的酒店價格相對都較高,這讓很多蒙古國普通游客很難接受。據問卷調查統計,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旅游時因語言不通帶來的不便不滿占比28.13%,對內蒙古住宿飲食價格不滿意的達25.52%。
(三)旅游宣傳力度較弱,旅游安全環境有待提高
一是旅游宣傳力度較弱,缺乏專業的營銷人員。內蒙古旅游資源豐富,且獨具民族文化特色,但因旅游宣傳力度不夠,缺乏專業的營銷人員,蒙古國民眾對于內蒙古的旅游資源并不熟知,獲取相關信息的途徑也較窄,降低了內蒙古景點對蒙古國游客的吸引力。近幾年,內蒙古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全力推進文明旅游建設,為建設亮麗內蒙古,打造北疆風景線做了諸多工作,但據調查統計,多數被訪蒙古國民眾還是表示,內蒙古的旅游宣傳弱,了解途徑較少。二是需提升旅游安全保障。據問卷調查統計,雖說蒙古國大多數民眾表示有意向來內蒙古旅游,但與周邊其他國家相比,如想去日本、韓國的人數分別占36.92%、26.57%,想來中國的占20.49%,想來中國的人數只高于想去俄羅斯和泰國旅游人數。據問卷調查統計,蒙古國游客選擇不到內蒙古旅游的原因除了不感興趣之外,主要是考慮安全隱患,占比38.97%。在詢問蒙古國民眾對內蒙古與蒙古國旅游合作有何建議時,較多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旅游安全保障。從而我們可以看出制約蒙古國游客來內蒙古旅游的一項重要因素是旅游安全保障。
四、吸引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旅游的對策建議
(一)內蒙古獨具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旅游”
一是挖掘內蒙古文化資源,打造歷史文化古跡遺址游。基于內蒙古是國內極為重要的文物大遺址分布區和文物大省、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旅游的現實需求及中蒙兩地區歷史淵源,依托內蒙古黑城遺址、元上都遺址、燕家梁元代遺址、絲路樞紐—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等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資源,重點打造并宣傳內蒙古地區的歷史文化古跡景區,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亮點,吸引蒙古國游客及全世界游客。二是以內蒙古傳統文化為特色,發展蒙古族傳統文化特色游。在全球化時代,受現代化進程的沖擊,特別是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日益明顯,導致弱小的跨境民族的許多傳統文化正逐步消亡。而這些逐步消亡的傳統文化正是分布在各主權國家內跨境民族各部間交往的根基,是他們相互認同的核心。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內蒙古依托地理、口岸、人文優勢成為中蒙文化交流的橋梁,其跨境民族民眾是中蒙文化交流的使者,蒙古傳統文化是打通中蒙民心相通這扇門的鑰匙。因此,借助內蒙古與蒙古國跨境民族民眾在語言、生產生活、宗教信仰、民間藝術、風俗習慣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相似之處,在旅游合作方面應著重構建雙方具有共同點的人文景觀體系,營造滲透文化環境,提升多元化意識形態融合的氛圍。突出內蒙古文化特色,把草原文化提升到國家層面,重點打造蒙古傳統文化游,吸引對內蒙古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蒙古國游客,以此為契機,創造讓蒙古國民眾了解內蒙古的機會,從而加深彼此了解,促民心相通。
(二)完善旅游環境配套設施,提升景區旅游服務
一是改善內蒙古旅游衛生環境,全面提升景區旅游形象。建議依托《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廁所建設管理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等自治區旅游業發展整體規劃和實際行動計劃,著重細節建設,提高旅游配套設施,完善衛生環境及各個環節的監督體系,降低或完全消除因旅游環境差問題造成的不良影響,為游客提供溫馨、便捷、舒適、衛生的公共服務環境。
二是提升內蒙古導游綜合素質,培養專業蒙漢雙語導游。針對促進內蒙古與蒙古國旅游業合作良性發展,組織專業培訓掌握基本的旅游業務知識,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在介紹旅游資源的同時更好地完成文化介紹、文化傳播,做好內蒙古旅游的推銷員的導游,著重培養涉及跨境文化,掌握漢蒙雙語,熟知雙方不同文化、習俗的導游,提高旅游服務質量。
(三)健全旅游體制機制,更好地完成國家旅游局對“內蒙古要鞏固好蒙古市場”的要求
一是加強地方政府和旅游企業協調與合作,加快建設良好的旅游市場環境。隨著蒙古國游客來內蒙古旅游人數逐漸增多,建議內蒙古與蒙古國之間建立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旅游企業及旅游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之間的信息交互平臺,形成符合國際旅游規范的市場化、管理機制。旨在促進政府旅游相關機構、旅游企業共同努力,加強協調,共同為兩地區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與合作服務。
二是加大對中蒙文化交流的投資,拓寬蒙古國民眾來內蒙古旅游的普惠面。應切實考慮蒙古國民眾消費水平較低的實際情況,針對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旅游,實施相關優惠。比如,對游客入住酒店部分費用政府可作為對蒙古國的文化投資給予補貼;寺廟、古跡遺址游覽免收門票等。切實解決蒙古國游客入住酒店費用高、景點門票貴等實際存在的問題,為增加蒙古國游客到內蒙古旅游的吸引力,增進其對內蒙古的了解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
三是完善旅游環境安全保障制度,做好旅游安全宣傳。內蒙古應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和自治區黨政主要領導對旅游安全的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貫徹落實全區旅游安全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提高全區旅游行業安全責任意識,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確保全區旅游行業的安全穩定,切實做到保障外來游客人身、財產安全,打消蒙古國民眾來內蒙古旅游時對安全隱患的顧慮,提升內蒙古旅游安全環境。
參考文獻:
[1]毛艷麗.內蒙古與蒙古國民眾互旅意向調查研究[J].北方經濟,2018,(7).
[2]劉紅霞.中蒙文化交流的優勢與可拓展性[J].對外傳播,2016,(1).
[3]段超,田敏,李俊杰.共贏之舉——加強跨境民族文化交流與互動[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2010,(9).
[4]美好夢想,奔馳在遼闊草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內蒙古發展紀實[J].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17,(8).
[5]薛智平.內蒙古對外開放歷程、成就和經驗啟示[J].北方經濟,2018,(9).
[6]王君.關于《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 實踐(思想理論版)[J].2015,(12).
[7]阿妮爾,巴依斯古楞.自治區成立70周年獻禮——內蒙古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向縱深挺進[J].內蒙古人大,2017,(6).
[8]包思勤.關于促進內蒙古全面對外開放若干問題的研究[J].北方經濟,2018,(5).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