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拯興

摘? 要: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新時期新形勢下,鄂爾多斯市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發展動能轉換、質量效益提升,由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以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形成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新體系,全力推動現代能源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經濟結構調整? 現代能源? 現代產業新體系? 對策建議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是資源富集地區,煤炭探明儲量2100億噸,占全國的1/6,年產銷量均達到6億噸以上;天然氣探明儲量4.95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的1/3,年產量穩定在300億立方米左右。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鄂爾多斯依托能源資源優勢,持續加強能源產業發展,推進能源清潔開發利用,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成為國家十四個大型煤炭基地、九個煤電基地、四個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和“西氣東送”的重要氣源地之一。目前,鄂爾多斯市經濟發展依靠傳統產業拉動增長的模式沒有發生根本改變,要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目標,既要完成經典工業化的任務,又要迎接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挑戰,把新型工業化、再工業化、繼續工業化、綠色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結合起來,在鄂爾多斯市率先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新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地區經濟發展質量和競爭力。
一、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的重要意義
改變產業結構“四多四少”狀況,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的要求。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楊臣華主任有關鄂爾多斯市的發展短板和關鍵的闡述切中要害:內蒙古能源經濟結構單一化、重型化矛盾突出,現代電網、能源互聯網、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等新產業新業態培育不足,能源轉化利用水平低,特別是煤炭深加工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所以,鄂爾多斯市要想補短板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就應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創新工業化模式,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工業化是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從貧窮落后走向繁榮發達的必由之路。我國“一五”計劃及“三線”建設時期是鄂爾多斯市大規模能源重工業建設的開創時期,為此后的工業化建設在交通、工業體系、資源開發、科技和人才方面奠定了基礎。進入21世紀,鄂爾多斯工業化進程逐漸加速,工業總量不斷增長,產業結構日益優化,以能源及化學工業、礦產資源開采及加工業為代表的特色優勢產業組成了經濟加速發展的引擎。然而,鄂爾多斯市工業發展存在生產粗放、增長放緩等問題,與先進地區工業化發展水平仍有差距,亟需轉變發展方式。
二、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需堅持的原則
(一)產業現狀與規律結合的原則
第二產業快速發展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條件,在構建鄂爾多斯市現代產業新體系的過程中,既要尊重其仍處于工業化中前期的客觀現實,又要遵循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客觀規律。高、中、低技術產業合理共存是一個地區產業發展的合理狀態應,鄂爾多斯市如果片面強調以高新技術產業為發展重點,可能會脫離西部發展的實際,工業產業結構的超前調整固然可以加速經濟發展,但有時也會帶來一些后遺癥。鄂爾多斯市要科學認識和有效利用產業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地,以特色優勢產業為發展重點,堅持輕工業與重工業發展并重,把新型工業化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向,根據產業發展的規律,穩步推動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進程創造空間。
(二)產業優勢與特色互補的原則
鄂爾多斯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進而實現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關鍵要明晰自身產業發展的優劣勢,特別是自身的資源、區位和要素集聚特征等。在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如果無視自身資源稟賦、工業基礎、人力資源和科教實力,忽視已有優勢和特色,一味求“新”追“高”、貪“大”求“全”,很可能導致地區經濟邯鄲學步、得不償失,不恰當地推動多元化發展在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無疑是以短擊長,背離客觀規律。因此鄂爾多斯市要立足優勢、突出特色,以求在國內、國際經濟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產業融合與耦合配合的原則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四化”互動的過程,新型工業化是連接三次產業融合的強大助推器,是1+1+1+1﹥4的高能發動機。鄂爾多斯市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高度重視產業融合和耦合,通過新型工業化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推動二、三產業間的融合發展,促進資源性產業與非資源性產業的融合以及新型工業與第一產業的融合,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四化”互動。
(四)產業承接與自主研發并重的原則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規律,自主創新和承接產業轉移是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力量。從社會發展趨勢看,技術創新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科技進步不僅驅使資本的流動超越“看不見的手”的支配,更會對生產部門的生產行為產生決定性影響,最終導致工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產業轉移是指基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的變化而引起的產業在地區間或國家間的轉移活動,是區域產業分工的重要成因,轉變鄂爾多斯市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要采取“轉移”與“創新”并重的策略。特別是當前,由于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日益稀缺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新一輪的先進制造工業跨國、跨地區轉移浪潮正在興起,隨著開放程度的提高,鄂爾多斯市將成為發達國家和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選擇,應緊抓這一難得的歷史性機遇,主動溝通對接發達國家和地區,擴大和深化經貿合作,積極承接先進制造業轉移。
(五)區域規劃與國家戰略對接的原則
鄂爾多斯市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以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來思考和謀劃發展,將地區發展納入到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上。應立足資源,將國家級能源重化工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新能源產業基地納入到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的建設中,提升國家能源戰略中的城市地位。應立足生態,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發揮沿黃優勢,打造高質量沿黃生態和產業帶,推進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對策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但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的時代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新型工業化,既是對過去所提新型工業化的繼承,又賦予其新的內涵,這條道路是相對于發達國家以往走過的和我國過去走過的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增長的傳統工業化老路而言的,鄂爾多斯市應當圍繞發展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作出相應的戰略安排和調整,率先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新體系,領跑鄂爾多斯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一)把推進科技創新作為關鍵
打破傳統“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是西部工業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基本方式。與已進入工業化后期的我國東部和東北地區相比,鄂爾多斯市可以說整體剛步入工業化中期。若不借助高新科技力量,僅靠走傳統工業化道路,根本不可能短期內實現工業化。而不論是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調整優化能源工業布局、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工業,還是改造提升裝備制造業或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都離不開科技支撐和自主創新。科技創新是鄂爾多斯市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鄂爾多斯市應當充分提高對科技重要性認識,加大對科技創新在財政、金融、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加大引進海外區外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力度,依托重大科研項目、科研基地,使人才來了能留住,留住能用好。鄂爾多斯市應當有效發揮工業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設立創新機構,增加科技投入,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聯合協作,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協同發展態勢,從而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鄂爾多斯市要進一步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紐帶作用,成立由相關專家組成的科技創新咨詢機構,為地區科技創新活動提供高層次的指導服務。
(二)把改造傳統產業作為重點
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是現代化的突出標志。信息化主導著工業化的方向,使之向高科技、高產業鏈、高附加值、高度節能環保方向發展。工業化是信息化的基礎,為其發展提供了物質資本、金融資本、人力資本以及市場支持。鄂爾多斯市就是要用信息化武裝起來的自主和完整的工業體系,推進高質量發展。原材料加工、農畜產品加工、礦產資源開采加工、棉毛紡織等傳統產業在西部工業經濟中占有絕對份額。鄂爾多斯市應當采用高新技術、新型設備,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著力發展輕紡工業、食品工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等傳統輕工業,對各類生產要素重新組合,提高鄂爾多斯市輕工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立足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鄂爾多斯市應當引進高新科技,培育發展煤液化、精細化工、生物制藥等資源深加工產業,延伸產業鏈。要鼓勵和引導工業企業在投資決策、生產經營和市場營銷等環節采用信息化技術,塑造企業形象、了解經濟動態、把握市場機遇,轉變傳統的企業發展模式。要推廣電子商務和應用型商務軟件,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技進步成果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三)把創造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作為載體
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是鄂爾多斯市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戰略重點。鄂爾多斯市應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改革投融資體制,推動工業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依照地區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加快城鎮和工業園區建設,轉變以往分散布局、孤立生產、效率低下的工業經濟發展態勢,形成資源綜合利用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專業裝備制造業基地等示范性新型工業化產業園區。要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工業化老路,培育具有良好成長性、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將本地區有限的資產向優勢企業集聚,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同時,要明確產業定位,合理規劃,引導布局分散的中小企業逐步集中到統一規劃的園區內,改善空間布局,形成聚集優勢,使園區內企業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在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基礎上,應當培育優勢重點產業集群,打造名牌,做大做強,形成市場競爭優勢。
(四)把深化企業改革、促進民營經濟作為動力
企業是市場經濟最活躍的因素,激活企業發展潛能、提高企業素質,在壯大公有經濟和國有企業的同時,加強對非公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的扶持,實現”國進民進“、共同發展。這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動力。應當鼓勵企業間進行強強聯合或資產重組,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能力強的工業企業群,避免分散發展的劣勢。充分發揮現代企業制度開放性功能,實現資本、技術、管理、人才的多層次提升。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吸收先進的管理經驗,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民營經濟是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主體,對鄂爾多斯市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和城鄉二元結構的戰略轉型產生重大的影響,對鄂爾多斯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民營經濟發展實踐中,政府要發揮積極作用,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公有企業重組,在投資核準、財稅政策、融資貸款、土地使用等方面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實現同等待遇,使非公有制經濟盡快成長為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有生力量。避免出現對發展初期的民營經濟不愿意扶持,但對已經步入發展軌道的民營經濟卻“積極干預”的做法。
參考文獻:
[1]梅光燕.日照市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困境與對策研究[D]. 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19,(5).
[2]牟思璇.丹東市東湯鎮休閑農業發展策略研究[D]. 大連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19,(5).
[3]陳東,楊平宇.新時代我國產權制度改革的路徑選擇[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9,(9).
[4]陳麗.產業融合視角下三瓜公社鄉村旅游發展的實踐路徑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9.
[5]張豪.膠東地區臨港水產產業集群升級與空間優化研究[J].浙江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19.
[6]劉金.淮陽縣農民增收潛力研究[D].河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9.
[7]劉騰燁.鄂爾多斯市產業結構轉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2.
[8]張辰.“三化”互動 發展壯大內蒙古縣域經濟[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3,(11).
[9]涂妍,陳文福.新型工業化內涵的理論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3,(9).
[10]王成勇.西北地區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判斷與分析[J].甘肅理論學刊,2010,(11).
[11]彭志強.論工業化的內涵及發展模式[J].岳陽職工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2).
[12]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二卷:E~J).[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861.
[13]國家統計局工業交通統計司.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2001).[M/CD].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M/CD].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10).[M/CD].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鄂爾多斯市能源局)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