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梅

摘? 要:本文以全國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為背景,研究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在高質量發展時期面臨的問題,并尋求適合于本區發展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內蒙古? 文化旅游產業? 高質量發展
目前,中國文化旅游產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如何緊跟步伐,主動承擔國家文旅產業發展體系的區域分工,促成合作格局的形成;怎樣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化增長動力的經濟攻關期,促進文化旅游品牌發展,促成以文化旅游產業為先導產業的新型產業結構,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是本文研究的問題。
一、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資源基礎
按照地理空間分布,內蒙古自治區形成了呼烏包鄂、錫林郭勒、赤峰、通遼、烏蘭浩特、呼倫貝爾、阿拉善七個旅游區;產品包括草原生態旅游、沙漠戈壁旅游、民族風情與歷史文化旅游、冰雪旅游、邊境旅游、森林生態旅游、地質地貌旅游、湖泊水域旅游與航天科普旅游等九大類。
內蒙古旅游產業主要依托五大資源。一是草原。內蒙古天然草場總面積達13億畝,居全國五大牧場之首。著名的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等草原是極具代表性的草原旅游區。二是民風民俗。內蒙古是蒙古民族在中國的聚居區,蒙古族以及鄂倫春等三少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三是文物古跡。內蒙古歷史悠久,依托古代民族匈奴、鮮卑、突厥與回紇、契丹、西夏和金的遺存以及現有民族的歷史遺存,開發了眾多文物古跡旅游產品。四是沙漠。內蒙古的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著名的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毛烏素和庫布齊沙漠。五是森林。內蒙古有一大批國家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
按照《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準衡量,旅游資源的8個主類內蒙古全部具備;34個亞類內蒙古擁有30種,181個基本類型中內蒙古擁有112種,分別占全國旅游亞類和基本類型的88.2%和61.9%。因此,內蒙古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賦存,資源類型多樣,各類資源在全區廣泛分布。資源個性突出,自然風光與人文勝跡、民俗風情緊密結合,彼此烘托,展現了內蒙古景觀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民族獨特性等旅游資源特色。優勢是顯在的、突出的,也因此獲取了豐厚的經濟回報,完成了原始積累。同時,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復制性,內蒙古旅游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在文化傳播和地區形象塑造方面創造了較高的社會效益。這些都為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主導要素仍等同于旅游產業自循環體系下的生產要素
自循環體系下,旅游產業以自然資源為主要吸引物發展門票經濟,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布局產業,從游客需求視角出發,通過資本、勞動、技術等主導要素,提升自然資源利用水平,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產業效益。其中,自然資源的資本投入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勞動要素中涉及的高層次勞動力資本投入不多,對于產業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不大;技術進步的作用也很微弱。
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完成動力的銜接和轉換,要把要素投入型增長轉變為要素效率型增長。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為目標轉換主導要素,優化生產要素分配結構,重新構建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內涵增長,這是結構性增長的本質。
(二)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供給體系不完善
內蒙古文旅產品總體來說品質不高、品位不足、吸引力不夠,無效、低端產能過剩,存量變增量能力不足,以致供需失衡,有效供給能力、綜合服務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足。
具體表現是:文化旅游微觀主體創新創意活力不足,自然資源依賴現象較為普遍,研發投入不到位,共性產業簡單沿襲、模仿現象突出,個性化產業缺乏;傳統文化旅游供大于求,新興產品供不應求,產品開發缺乏創意和時尚,不適應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供給體系不完善。文旅產品供給特別是融合供給有效性不足,亟待需要通過文化資源的產品轉化,資源匱乏情況下新吸引物的創造,以及現代服務體系的重構來開發和引導市場。
(三)內蒙古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屬劣勢文化,處弱勢地位,其經濟功能尚未體現
中國先進文化已經深刻融入中國文化旅游產業,乃至中國現代化發展整體進程中,其經濟功能凸顯,成為中國大國崛起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華文化三大源頭之一的北方草原文化,并沒有以其特殊性、稀缺性占據應有的地位,發揮應有的作用。
其主要原因是區域內外對內蒙古區域文化、對草原民族文化均缺乏正確的體認和定位,面對具有高度融合力、強大傳播力和廣泛認同度的主流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面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趨同和原始文化生態的大變革;面對現代高新科技的革命、主導傳媒形式的革新和新興文化形態的崛起,尚未進行現代轉型的草原文化仍處弱勢地位,在實踐中缺乏足夠的文化影響力,難以產生文化競爭力和經濟競爭力。
(四)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對數控時代脈搏把握應還不夠準確及時
5G時代已經到來,萬物互聯已經不能概括當今時代的巨大變革,大數據信息化發展到數控時代,全球數據呈現爆發式增長、海量式集聚的特點。信息技術與人類生產生活更加深入地交匯融合,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生活都因此產生重大影響。數控時代孕育出各個領域的創新發展新態勢,引領著社會經濟脫胎換骨式的新發展。
面對這樣一個時代背景,內蒙古沒有及時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更談不上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而是仍習慣于跟跑,被動接受,觀望等待,長此以往,必將坐失良機。
三、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正視新的生命周期,促成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主導要素轉換和要素結構優化
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在地理空間格局上,疊加文化空間格局,就要對應不同的主導要素。作為典型的內容產業,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要素結構要求具有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鮮明特征。
首先,融合視域下,資源要素需要增加文化資源,轉換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形成新的吸引物,重新構造內蒙古旅游資源的比較優勢。其次,勞動要素中,勞動力投入要從專業技能低、知識水平低、勞動報酬低、人力資本含量低向專業技能高、知識水平高、勞動報酬高、人力資本含量高轉變。此外,相對于傳統動力體系,技術、制度、知識、信息、創意、管理、產業結構、環境質量也逐步轉變為相對獨立的生產要素,影響著旅游產業的經濟收益。
可見,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主導要素轉換呈現兩個變化趨勢:從財、物向人的轉換;從需求決定論向供給決定論的轉型。經濟增長機制由自然資源驅動、資本決定論轉向文化、知識、人力資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驅動,實現了內生性轉變。
(二)重構內蒙古文化旅游目的地供給體系
自循環體系下,旅游產品包含旅游吸引物、交通、住宿、娛樂等組合,其供給主體是具體的旅游產業微觀主體。高質量發展階段,吸引物由具體景點景區擴展為旅游活動的空間載體——旅游目的地,旅游產品供給升級為一個高度復合型概念。
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供給模式由簡單的微觀經濟體生產營銷轉變為:政府規劃+比較優勢發掘+標志性文化資源開發+市場有效機制運行+微觀經濟體自主生產營銷+現代時尚消費+品牌擴張。這既體現整體供給格局——政、產、商、學、研、購諸要素一體貫通;也表明供給主體構成——政府、文化旅游產業以及融合產業微觀主體、學術研究力量、社會力量以及消費者組成的聯合主體。
政府主體負責理念供給、制度供給、管理供給、環境供給、公共供給;市場主體負責要素供給、產品供給、服務供給、人才供給和管理供給;學術研究力量負責知識供給、智慧供給、創意供給、人才供給;消費主體負責消費信息供給、產品流通、傳播供給等;社會力量負責公共供給和產業輔助供給。
(三)內蒙古地域及民族文化劣勢向世界多元化特色化文化優勢反轉
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要在中國文化旅游產業格局中獨樹一幟、爭取份額,需要建構民族文化的價值自覺,它事關區域文化發展的方向和走勢、品質和意義,決定著產業和產品的內涵。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需要借助民族文化的認同,通過民族文化的現代轉型,成為先進文化的代表,為文化旅游產業賦能,成為文化融合、文明傳承的中堅力量,承擔凝聚人心、感召民眾和傳承文明的重任。
草原文化以其地域獨特性和民族差異性為世界文化的多樣化發展做著不朽的貢獻,防止文化發展過分單一和專門化;為中國主流文化的應變和創造性轉換提供重要資源和更多的可能性。
草原文化具有獨特的歷史、藝術、審美和科學價值,也具有稀缺性,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這是經濟開發和效益追求的前提,為資源的資本化轉變、產業化經營和品牌化塑造奠定了邏輯基礎。
內蒙古要讓獨具特色的文化因素、文化精神、文化品格無孔不入、無處不在地貫穿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領域各方面,并與內蒙古特色城鎮的轉型升級緊密結合,讓文化資源的創意開發滲透到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方方面面。
草原文化由弱勢文化向先進文化轉化,必須從傳統走向現代,讓草原文化與現代社會、主流文化形成互動關系;讓草原傳統文化走進現代都市生活,讓主流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傳統文化,汲取民族的、地域的、原生態的文化營養,運用現代技術和現代思維的轉化,讓傳統文化的生存方式由自在轉型為自覺。
文化和文化資源,都不是完整的產品形態,只有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才能實現其價值,并賦予其使用價值。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的中心任務就是在資源整合、市場配置、營銷策劃等環節的共同作用下實現文化資源的價值開發。
(四)把準數控時代脈搏,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要全面利用外生性技術成果
《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白皮書》評選出2018數字經濟百強城市榜單,鄂爾多斯排名62,包頭73,呼和浩特98,雖不領先,卻已躋身百強。《白皮書》判斷:以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包頭、榆林為代表的呼榆城市群逐漸形成西北部數字經濟“新高地”。這是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新的發展機遇。
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要借助數字經濟黃金期,以數據驅動、融合應用、科學發展為方向,探索長效、高價值的運營機制。各級政府要圍繞城鎮特色,根據自身文化定位和產業定位,科學選擇數字經濟發展路徑,分城施策。通過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的有機結合,全力打造城市數字大腦計劃,賦能內蒙古文化旅游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綜上所述,內蒙古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在全域旅游戰略和產業融合發展戰略指導下,以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為目標,聯合主體協調各主體相關利益,革新產業要素,高度合理配置資源,高度優化產業結構,做出有創新力、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系列行動計劃,追求聯合主體各自利益與資源、社會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淑梅.內蒙古藝術產業集聚區發展模式及路徑選擇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9).
[2]張淑梅.內蒙古藝術產業集聚區體系構建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3]張淑梅.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與文化品牌打造[J].前沿,2010,(10).
[4]肖維歌.浙東唐詩之路文化產業園區開發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19,(3).
[5]王其格.弘揚草原文化 為內蒙古文化建設提供有力學術支撐——第九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主題論壇學術研討綜述[J].論草原文化(第九輯),2012,(6).
[6]王其格.弘揚草原文化 為內蒙古文化建設提供有力學術支撐[N].內蒙古日報(漢),2012-09-03.
[7]陳大路,谷曉紅.地域文化基本特征的新審視[J].學術交流,2007,(11).
[8]曹紅艷.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呈“井噴”之勢[N].經濟日報,2017-07-14.
(作者單位:內蒙古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