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霞
摘要: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生態文明無疑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潮流。黨的十九大把生態文明提到了更進一步的高度。在當代,大學是傳播綠色文化、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主要陣地,大學生是否具有馬克思生態文明觀對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關系至關重要。首先對大學生生態觀現狀進行分析,然后分析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最后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生態觀 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7-0118-02
人類想要生存在這個大千世界,就必須依賴各種各樣的自然資源,自然是人類生存的物質環境。為了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人類需要發揮獨屬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自然條件范圍內尋求合適的物質信息和能源。但是如果人“過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就會逐漸毀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隨著人類對自然控制力度的加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日益下降。當大自然最終變得不堪重負并對人類進行報復時,就會發生生態危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建設生態文明。這樣的大環境下,高校作為傳播生態文明的重要陣地,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普及對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影響。
一、大學生生態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大學生自身認知的缺乏
現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敏感度,能夠敏銳地發現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但很多學生更關心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問題。他們容易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缺少大是大非方面的覺悟和行為。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環境現狀,明確知道生態的巨大問題,但對于現存環境問題的關注大都只停留在淺層,不能夠對環境現狀的原因、環境的未來情況,以及生態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等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甚至由于自我認識的缺乏會片面地看待問題。由此可見,他們缺乏對馬克思生態文明相關知識的積累,也沒能系統地掌握環境保護的相關學科性知識,在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行為之間不能做到知行合一。
2.高校的培養力度不夠
首先,高校整體的教育格局是專業為主、綜合科目為輔,各專業學科只是在專業內部自成體系,而相互聯系不夠緊密,這就造成了學科之間的割裂,也沒有形成專業課與生態教育的一個高度融合。這樣的課程直接導致了學生課程結束后,既沒能具有關注生態的意識,也不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態保護行為中。雖然各學科內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生態環境相關的內容,但知識比較零散且相對簡單。第一課堂的生態倫理、生德育教育、生態文明觀教育缺失,不能夠適應社會和大學生的需求,在課程上還屬于零敲碎打,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第二課堂方面的生態文明教育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支持力度不夠,影響教育效果和質量。
其次,高校整體缺乏一種歷史積淀下來的精神——大學精神。“大學精神的核心是大學的一種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并體現在大學人的價值觀、大學整體的理想和目標、大學核心理念和大學組織信念四個方面。”大學精神這種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是大學在一定的歷史積累和長期發展下形成的。這種氣質與大學的發展歷史、所處地域、學科設置等因素息息相關,每所大學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大學精神和文化。大學精神是否足夠,以及是否有生態文明觀的積淀,都深深影響著學生的整體生態文明素質。
二、導致當代大學生生態觀現狀的原因分析
1.學生自身
很少一部分大學生能夠接觸到生態文明相關的知識。大學生獲取生態信息最常用的途徑就是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軟件,這些獲取信息的渠道呈現出多元化和現代化趨勢。現代網絡信息嘈雜繁多,呈現多元化,在沒有正確觀念的指導下,學生沒辦法對信息的真偽進行判斷,就導致他們生態意識的不堅定。有些大學生片面地看待問題,行為存在偏頗。在對待環境問題上,盡管有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但是并沒有在心理上形成環保自覺性,僅僅留存在意識中卻不能付諸實踐。
2.學校教育
生態道德培養的目的是認識自然、敬畏自然、保護自然,學校對學生整體素質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學校的生態道德教育傾向于學生知識能力的養成,教育的方式也多為課堂講授或者校園宣傳,很少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就高校整體而言,學校雖然開設了生態相關課程,卻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并沒有形成濃郁的生態觀培育氛圍。
三、培養大學生生態觀的對策
1.學生方面
首先,大學生作為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有自我生態意識養成的習慣和自覺性。是否有生態保護的意識和素養直接關乎著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外部環境對大學生生態意識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但關鍵還是需要學生自我意識和素養的提高。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學生要有大局意識,要學會關注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并要學會獨立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以自己的獨到見解去解釋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學習生態文明理論知識,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念,充實自己的生態文明知識庫,將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與中國現實問題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中國化。
其次,大學生要認真對待自己的專業課、公共課,以及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課程,積極參加各種校內外的論壇、講座和研討會等,開闊自己的眼界,豐富和完善知識體系。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積極參加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素養。大學生自身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領導下提高知行轉化力度,多關注時事政治,堅持可持續發展觀,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和推動者。
2.學校方面
首先,學校應堅持生態文化建設工作與高等教育改革相結合的原則,建立以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為主線的培養計劃。學校應培養生態文明相關學科的教師,增加教師的生態文明知識了解度和普遍度。在普及知識的基礎上增設生態文明相關的公共課和實踐活動。學生獲取理論知識最好的途徑就是課堂的學習,要發揮課堂教學對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最大效用。學校需要在大綱要求基礎范圍內設置相關生態文明課程,選取合適且有趣教材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豐富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靈活地使用新媒體等教學工具去提高課堂參與率。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講授式課堂,選用情境陶冶、自我教育、辯論、榜樣力量等創造性的方式讓學生實際參與到課堂中來,多樣的教學方式讓課堂變得立體化,大大提升了課堂吸收率和課堂質量,使課堂內容具有科學性和嚴密性。
其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堂理論基礎的深化不足以讓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必須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從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實踐比理論知識更能引發人們的共鳴,培養學生對自然生態的依賴和情感,因此,深化學生生態觀的重要任務就是實踐教學。學校應多組織開展生態環保活動,如環保小能手志愿活動、生態標語設計大賽、生態文明宣講等實踐型活動。增大宣傳力度和規模,確保宣傳及時且到位。實踐活動應作為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有效載體,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夠親自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并自發地宣傳和傳播。
最后,學校要形成相應的校園文化。“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人、引導人、培養人、塑造人,就是要形成理想信念、民族精神、道德風尚和行為規范。”在今天,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當代的人才應該是能推動社會可持續和協調發展的創新人才。高校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那么,校園生態文化的打造對大學生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現代大學校園的生態既是一種社會生態,也是一種教育生態,更應該是一種綠色生態。高校應大力弘揚生態文化,推進生態教育,創新辦學特色,樹立綠色理念,培育生態精神,構建綠色的生態校園文化,使學生在綠色文化環境下成長和思考。校園生態教育轉化為受教育者的自覺行動是需要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的,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很好地培育和改造學生。學校的校園設備可以貼上相應的環保警示標志,時刻提醒學生;學校廣播站可以每天播報一些現實的生態破壞事件警示學生。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對大學生生態觀的培養,不只是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也是推進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自我人格的塑造和校園的培養,都對其個人以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大學生生態觀塑造的基礎性任務就是理清他們的生態觀現狀并找出緣由,無論是從個人還是從學校方面著手,都需要從源頭做到對癥下藥,進而推動青年一代大學生積極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綜上所述,培養大學生生態觀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無論是個人還是學校都要積極參與,正確培養大學生的生態觀。
參考文獻:
[1]余謀昌.生態觀與生態方法[J].生態學雜志,1982(1) .
[2]李新倉,郭令帥.大學生生態觀培養的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3).
[3]莊祺.試論生態觀與生態文明建設[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4,000(1).
[4]儲朝暉.中國大學精神的歷史與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70-71.
[5]劉志鵬.發揮資源優勢,共建大學文化[J].科學巨人,2004(3).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