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玲
摘要:內蒙古沿黃流域位于我國西部生態脆弱、經濟欠發達邊緣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雙重任務艱巨。建設沿黃生態經濟帶,大力推動沿黃區域協同發展,尤其是形成突顯“聯動”內涵的區域協作互動格局,對于保障內蒙古生態安全,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關鍵詞:沿黃流域;生態經濟;聯動發展;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是我國西北和華北的重要水源。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由此可見,保護好發展好黃河流域,推進沿黃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至關重要。
黃河流域內蒙古段位于黃河上游沖積平原段,整體呈N字形,干流流經830公里,約占黃河中上游流域的17.7%,區間流域面積14.35萬平方公里,約占黃河總流域面積的20.6%。內蒙古沿黃流域土地遼闊、地勢平坦、土地資源和礦藏資源豐富,沿岸不僅有著名的河套灌區和土默特川灌區,還有富集的礦藏區,尤以鐵、煤炭和稀土資源為最。盡管如此,由于內蒙古沿黃流域地處西北干旱寒冷地區,該區域大部分為荒漠和半荒漠,水資源極度短缺,導致區域性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生態承載力低下。與此同時,內蒙古黃河流域沿岸城鎮相對眾多,產業類型復雜,人口分布密集,致使沿黃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對黃河水資源依賴性極強。因此,在有限的自然生態社會條件下,沿黃經濟發展表現緩慢,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雙重壓力艱巨。
針對發展實際,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地區發展做出的系列重要指示,基于黃河流域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的重要文化、生態、經濟地位,建設沿黃生態經濟帶,大力推動沿黃區域協同發展,尤其是形成突顯“聯動”內涵的區域協作互動格局,對于保障內蒙古生態安全,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生態經濟帶聯動發展的基本內涵
縱觀國內外相關研究發現,生態經濟是基于環境保護意識的普遍覺醒發展起來的,其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經濟的不當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內涵在于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按照生態發展規律構建經濟發展體系,發展環保產業,以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生態破壞,加強環境保護,側重于將生態學和經濟學結合起來,以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和諧發展。近年來,以可持續發展、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的宏觀生態經濟發展模式與決策研究和以定量化研究為核心的微觀生態經濟系統價值理論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命題。其中,以流域為載體的生態經濟區域性發展研究尤其受到廣泛重視,一些研究成果還體現了鮮明的戰略意義和實踐價值,已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
在對生態經濟日益廣泛和深入的研究進程中,尤其是在有關區域性、流域性生態經濟發展研究得到不斷拓展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逐步認識到,如何實現聯動發展是區域性、流域性生態經濟帶研究需要解決的學術焦點和關鍵問題。因此,深入理解、準確把握生態經濟帶聯動發展的內涵至關重要,決定著生態經濟帶發展的方向和實現的效果。基于目前一些相關研究的成果和思路,本文認為,首先,生態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要突顯一個“帶”的特征,而“帶”的特征落腳在具體操作上,又要體現出聯動的機理。參照馬成文等有關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的基本思想,可以發現聯動機理從原則上來講,要體現科學性、整體性、層次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從范疇及維度上講,既要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的一體化,還要包括經濟發展的相互支撐和補充,以及社會進步的共建和共享。其中,生態環境是實現區域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尤其對于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而言,更應該從生態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方面做到一體化保護和統籌性管理。其次,經濟發展的聯動是實現生態經濟帶發展水平提升的核心內容和主要反映,應該從相互補充、錯位統籌的角度整合區域資源,從提升區域性、流域性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維度謀篇布局。再次,社會進步是實現生態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最終目標,不僅體現在社會保障的完善上,還體現在生活質量的提高上,尤其是生活質量的整體性提升方面。以上三方面共同構成了生態經濟帶聯動發展的基本內涵,理應在生態經濟帶建設過程充分體現并嚴格遵循。
二、內蒙古沿黃生態經濟帶聯動發展機制探索
內蒙古沿黃流域由于生態本底條件差等原因,嚴重制約著沿黃地區的發展。在現有條件下,要想實現流域生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以區域為單位,重點圍繞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聯動機理為驅動,從整體上系統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
1.構建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聯動機制。遵循生態系統內在的機理和規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積極推進沿黃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建設,建立健全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決打好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對于存在不同程度污染的區域更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態污染聯防聯控聯治、跨省區水權交易等沿黃流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由國家或自治區相關部委牽頭,嚴格執行主體功能區定位,打破行政區劃界線和部門職能限制,從生態系統整體性、關聯性、協同性出發,推動生態保護向優化結構、調控過程、確保功能、提升質量的綜合管理方式轉變,變碎片化管理為一體化管理,以維護生態安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基本著力點,推進實施沿黃流域沙漠化治理、國土綠化、鹽堿地改造等工程的綜合施治,加大沿黃地區生態保護力度,合力構筑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在流域共保護共治理的過程中要明確聯動機制的責任分擔機制,依托河長制等方式,在統籌好流域責任分工的基礎上,要強化流域屬地管理和自然要素協同管理,包括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與此同時,還要將自然生態環境聯動建設與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科學有序地利用好流域沿岸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資源,在打造好自然生態廊道的同時,營造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綜合聯動體。
2.構建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聯動機制。內蒙古沿黃流域資源要素富集,聚集有復雜的產業類型,區域產業重化工傾向嚴重,長期存在資源化、重型化、前端化、同質化、高成本、高排放、低效益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要想實現流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構建聯動發展機制至關重要。首先,積極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尤其要從提升整體經濟實力、經濟競爭力的角度加強頂層設計,立足各地區的功能定位、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綜合研判各地區在區域產業中的戰略地位,從制度上避免同質性競爭,促進區域產業差別化發展,實現大尺度上的產業集聚、鏈條協同。其次,強化產業創新引領支撐,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緊跟國際科技發展趨勢,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區域內聯動集中攻關,通過搭建創新轉化平臺和渠道,加大先進技術在三產中的研發和應用,尤其要在低碳化、循環化、資源化、智能化、數字化、無害化等方面強化綠色創新,實現生產空間的集約高效,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再者要強化部門問的聯動。從生產鏈條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各地區在產業布局中的不同功能,整合優勢特征,加強分工協作,要素的合理流動,用部門、環節問的有效配合提升產業的整體效益,形成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特色經濟格局。
3.構建流域社會共同進步聯動機制。以增進全流域民生福祉為出發點,積極構建流域范疇內不同規模地區和諧有序發展的鑲嵌格局,從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綜合交通走廊等方面提升區域內地區間的流通能力和互補能力,從經濟聯動發展帶動并引導流域沿岸農業、農村、農民的統籌發展,加快構建流域內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合作新格局,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與此同時,在社會進步聯動發展方面,還要積極打造有支撐有互動有補充的特色文化聯系,循序漸進地將空間、硬件的聯動發展提檔升級,實現流域文化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