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建強
校園欺凌現象在學校時有發生,營造“愛”的教育場,倡導以愛育愛,才是消除這一不良現象的根本。校園里處處充滿溫暖與關懷,可以從面上消除了暴力欺凌的環境;給特殊的學生特別的關愛,用點對點的關愛及時澆滅暴力源,消除其變成校園暴力分子的可能性,讓校園更安全、溫暖、和諧。
一、樹立榜樣,營造氛圍,彰顯愛
積極上進的育人氣氛對學生的成長有重要作用。因此,學校要重視氛圍的營造,樹立“愛”的榜樣和典范,注重愛心校園的營造,強化正向引導。
1.義工垂范彰顯愛
“志愿者行動”“義工活動”越來越成為校園主流,參與這些愛心行動的人員可以是家長、學生和教師,活動內容也可以豐富多樣。比如家長義工可以開展安保、環保、才藝、維護秩序等相關內容。安保義工每天早、午晚分三段時間守護校門,環保義工晨間指導學生清掃落葉,才藝義工陪伴學生堅持練習,每逢重大活動義工都參與服務等。學生義工可以是環保、維持秩序,還可以到圖書館、商場、等公共場所進行義工活動,教師義工也可以開展義務輔導、維持秩序、文化宣傳等方面的內容。這些活動讓校園處處彰顯愛的氛圍。德育處每學期根據義工積分進行表彰,讓參與活動的義工領獎,特別孩子們體驗了當義工的光榮,收獲了全體師生真誠的感謝。通過義工垂范,奉獻愛心將會成為了全校師生家長的價值認同,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中,深受感染。
2.同伴欣賞培育愛
在日常工作中不難發現,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向老師打小報告。這樣的行為一旦蔓延,或將成為一種不良風氣,強化了學生狹隘、報復甚至扭曲事實的心理。為了扭轉這種習慣,讓孩子們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見善思齊,學校不妨開展“慧眼發現身邊的少年美德活動”,號召全體師生家長用自己的“慧眼”把所發現美德事例寫在指定用紙上,粘貼在學校門口的專欄版面上。德育處每月進行統計,以此評選出月度、季度、年度美德少年,并予以獎勵。用“張榜”的形式強化良好行為,強化正面形象。同時,也倡導如果發現同伴的不足,應該予以善意的提醒,得到幫助的同學要表示感謝,學校對“助人為樂好伙伴”進行表彰。
3.長幼幫扶傳遞愛
培育愛心,需要教導,更需要行動。學校可以建設長幼幫扶的梯隊,四年級對一年級、五年級對二年級、六年級對三年級,力爭做到學生個體的一一對應。學長要對學弟妹作以下的服務:每年秋季新生入校進行始業課程培訓,安排四年級的學長帶領新生熟悉校園,指導學習校園規則;新學年開學典禮,組織“大手牽小手,文明路上齊步走”儀式;新隊員入隊儀式上,由老隊員給新隊員佩戴紅領巾;始業課程家長培訓會和畢業課程家長培訓會上,請老家長作經驗介紹,新老家長結隊子共成長活動;還有日常的關注陪伴、相互激勵等。
一旦形成這樣良好的傳統,讓每一屆的學生屆屆相承,以大欺小、恃強凌弱的事件就會沒有生存的土壤和根基,校園里處處充滿溫暖與關懷的教育,從面上消除欺凌環境。
二、聚焦個體,特殊關愛,傳遞愛
心理學研究表明,十二歲以下兒童的心理品行問題都有濃厚的家庭烙印。校園欺凌、暴力的肇事者也不例外,往往他們的家庭教育、成長背景都存在偏差。為此學校的愛心培育,不僅要重視面,還要著力于點,尤其是要聚焦特別的學生,進行特殊的關愛,讓“愛”灑在偏僻的角度。
每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此類學生尤甚。學校可以建立特殊學生檔案上報制度、特殊學生輔導三級支持制度。建班初期即由班主任篩查特殊個體,建立檔案上報級組長和德育處。德育處定期組織級組長和正副班主任研究輔導方案,對在校輔導和家庭教育作統籌和追蹤。特殊學生追蹤教育記錄表每學期上交德育處。追蹤教育過程如果遇到困難,班主任可向級組長、德育處尋求支持。視其需要,再與家長、社區聯系要求配臺合;退休教師擔任愛心爺爺、奶奶深入家庭;學校還可以召開單親離異家長會,分批分類對其家長進行輔導。
下面的案例,可以說明建立特殊關愛對個別特殊學生的重要意義。
女生王某父母離異各自在外市再婚,自小與年邁行動不便的奶奶生活,嚴重缺乏親情和關愛,進入青春叛逆期后,與中學生、社會青年結伴,行為出現了偏差,甚至現場觀看打群架。學校及時關注該生,除了老師給子特別關愛外,學校還與家長簽責任書,要求周五晚上父母一方必須回來與孩子一起共度雙休日,寒、暑假要跟隨父母生活,并制定了日常作息時間表和課外活動指南。老師經常與其父母聯系,及時掌握她的狀況。還取得了社區居委會的協助,王某的學習生活趨于正常,順利畢業。
三年級男生林某開學后表現反常,情緒煩躁,經常跟小伙伴發生小矛盾,甚至沖動起來對同學腳相向大打出手,班主任嘗試了調整同桌,讓其獨立單桌,與其談心等方法都不湊效,就把情況向德育處反應。德育處立馬聯系家長,得知一直常開出租車為生的林父在暑假中鮮有時間陪伴兒子,林母也終日照顧年幼的弟弟,開學前已經發現性情有變,開學后多由叔叔接送上放學,有時放學一個多小時還沒回家。學校分析孩子出現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成長缺乏關愛,他在用極端的方式引起別人的關注。于是,學校與其父親簽訂了協議:上學,放學由父親親自按時接送,每天晚上在家父親陪伴學習一小時,父親抽空到校當義工關注孩子在校表現等。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小林同學臉上有了笑容,對待同學也友善了許多,時常見到父子偶在學校有說有笑地做著義工,沒有再發生暴力傾向的事件。他父親也感慨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給特殊的學生特別的關愛,點對點的關愛能及時掐滅暴力源,消除了校園暴力分子。
三、轉換角色,感恩他人,回報愛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而受關愛對象通常處于弱勢和被動的局面,如何使他們擺脫“價值不足”的感覺。不妨讓受關愛的學生轉換角色,通過感恩、回饋增強其價值認同。
學校可以組織長幼結隊子、慰問老人院、特殊教育學校等活動,讓受助孩子去幫助學弟學妹,到老人院給公公婆婆過生日。他們由受助的客體轉變成主體,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他們美好的情愫和才能被發現、被強化,孩子的自信心增強了,在特殊教育學校他們了解殘疾兒童的生理、學習與生活,從另一個窗口去洞察人生,他們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慢慢發生了改變。
這種來源于愛的利他主義和奉獻精神,可以增加了學生自我價值感的體驗,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尋求自己人生出彩的機會。
誠然,教育是個反復的過程,為了鞏固育人效果,學校在交接班時,原班主任要把特殊學生追蹤教育記錄表轉交的新班主任,學生離校升學或轉學,也可以暗中與新學校、新老師交接,使新老師了解孩子的成長經歷,給他多一份不動聲色的關懷。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