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東
經典課文的課堂閱讀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文內容、教學目標,選擇主題整合的不同策略,方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一、“1+X”群文閱讀
“1+X”群文閱讀現在比較流行。它是指以課文為“1”,在教師的指導下,讀深讀透,掌握其思想內容和寫作手法,然后進行拓展閱讀,找到幾篇相似或關聯的文章,再由學生根據掌握的方法,自主閱讀,在比較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開闊閱讀視野,從而提升閱讀能力。
進一步落實到課堂上的呈現,可以考慮“討論+書寫”的形式,以篇為單位,先組織小組討論,得到比較一致的認識,然后,制作成學案給學生訓練,使學生既得到鞏固,又提高書面回答問題的能力。
二、主題式深度閱讀
在基礎較好的班級中,主題式深度閱讀十分有益。所謂主題式深度閱讀,就是以課內某一篇經典文章為引子,學完之后,選取同一作者或同一主題,指導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使學生對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主張等有深度理解,或對同一類主題的文章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它的好處是盡量避免零散閱讀所造成的知識不深入的問題,利于從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同一主題思想,并且在完成閱讀之后,能夠較快地形成體系性和框架性思考。
三、“讀—寫—演”結合式拓展閱讀
讀寫結合是常見的閱讀方式,這里加上一個“演”字,變成“讀—寫—演”結合式拓展閱讀。讓閱讀加上“寫”和“演”這兩個因素,就使得閱讀的有效性以可視的方式而彰顯,這對一些應用性比較明顯的名篇佳作,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2019年高考全國1卷作文題,要求寫一篇“熱愛勞動”的演講稿,這也為應用性較強的課文教學提供了一種方向。不妨以人教版7下第四單元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這一名篇為例,教師的教學設計可以考慮如下:先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和作者思路,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演講稿的基本寫法,這就是第一步“讀”,要求讀懂“寫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寫得怎么樣”,然后,教師還需要讓學生通過讀,明確演講稿的文體特征:從文體上看,它屬于議論文,因此需要有明確的觀點,需要有力的論據來證明觀點,提高說服力;從語言上說,演講稿要注意面對面交流的功能,所以要求口語化。
第二步就要讓學生進行寫作實踐。七年級的學生對議論文的寫作是陌生的,演講稿的寫作對他們來說也不容易,但因為它的語言具有口語化的特征,而且在電視上、在平時的校園生活中,并非對演講完全沒有接觸,因此,嘗試寫作也不是不可能。從題材上講,可以選擇切合校園生活、學生學習、社會熱點的話題,與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寫起來就有話可說。讓學生寫演講稿,學生是愿意的。因為從心理特征來說,初中生很想吐露心聲,希望把心里想的表達出來,所以有不少學生寫周記時能盡情發揮。不過,教師應介紹一些議論文的基本知識和寫作要求,適當加以指導和修改。
最后一步就是提供展示舞臺,讓學生上臺表演。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首先在小組內競逐,推選演講最好的學生,進行演講比賽。教師與學生干部一起設計好評價標準,選出評委,給優勝者獎勵,納入班級的學業評價體系。
除了演講稿這類應用性較強的課文可以采用上述閱讀方法之外,其它情節性較強的文學作品,也可以引入“演”的要素,但是可以省掉“寫”的步驟。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對語言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都能得到極大的深化,學習的有效性就能得到凸顯。學習詩詞也可以引入新的形式。所以,“讀—寫—演”究竟是選擇“讀寫結合”還是“讀演結合”,抑或像上述“讀—寫—演”三者合一,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
經典課文課堂閱讀教學的主題整合策略如何選擇,須看具體的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因素,上文所提出的幾種策略都是比較常見且有效的,而今新技術、新技能不斷涌現,智慧課堂業已成為新的潮流,如何將傳統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結合這一新的教育趨勢,將是我們今后要努力研究的問題。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一般課題)“初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與經典閱讀整合的研究”(課題編號201811591)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