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寶
在新課標指導下的數學課堂,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學習方式都呈現出更大的自主性和開放性,“互動生成”已成為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顯著特征。因此,教師能否及時有效地催化激活、捕捉和利用互動生成的信息,是實現“動態生成,主動建構”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在優化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積極做好言語授課的準備工作,還應提高駕馭和處理非語言行為的能力,通過學生在課堂上呈現出來的諸多“表情和動作”有的放矢地靈活掌控課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的教學工作經歷,我認為,為更好地課堂教學中捕捉生成信息,以更好地掌控課堂,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捕捉。
一、從學生的臉上捕捉“暗示”
小學數學更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過程,教師如果及時捕捉這些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并對自己的教學作出富有創意的調整,往往能使課堂更有靈性,從而推升課堂的教學效率。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學生的臉是一張情感豐富的展示臺,是一張無聲的課堂評價表。如在教學《統計》這一節內容時,我要求學生根據各自背誦多少首古詩的情況進行調查,并把結果用統計圖表示出來。結果有的學生只寫出數字,有的學生把條形統計圖畫得大小不一甚至東倒西歪,也有的學生有了真正的數據卻不知怎么作圖。當我把學生們所畫的統計圖顯示在屏幕上時,學生們臉上立刻就呈現出不同的表情。我從這些學生的表情上已經知道,很多學生已經知道這圖沒有畫好,我乘勢再問:“同學們對這些畫得圖感覺怎么樣?”我乘勢幽了一下“默”笑道:“是不是有的圖畫得不像個樣子,這些歪歪斜斜的,要是寶塔這樣的話,那不是要倒下來了,這很危險呀!你們覺得有辦法畫出直直的塔身嗎?”學生都笑著欣然接受并想出了辦法。于是,我讓學生們共同分析“畫得不好”的地方,并讓學生糾正過來。
二、從學生的口中捕捉“雜音”
課堂教學是師生知識共享、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過程,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動態生成過程。盡管在教學前我們對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了充分的預設,但是面對一群具有生命力的學生,教師依然會遇到太多的、出乎意料的情況。在教學中教師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教師頭腦中的教學理念決定事態發展的走向,事實上,這種“意外”情況的出現,是相當難得的課程資源,只要處理得當,很可能轉化為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唯有從容應變,敏銳地捕捉即時生成的教學機遇,反而要抓住這些生成的教育資源,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方能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突然遇到課堂出現“雜音”情況時,絕對不能把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一棍子打死”,因為學生提出的這些奇怪“問題”,很有可能就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或創新能力的一個題材。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不在于教師講得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適時激起學生的認知行動。教師遇到的這種“不和諧”,通過互動生成教學過程,必然加深學生對學習情感、知識形成過程和教學價值的體驗。
三、從學生的手間捕捉“靈巧”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一課中,“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是教學的重點、難點。一開始,我就提出問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如何計算?”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獨立探究。在巡視學生作業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能用沿著高剪開后平移的轉化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再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找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方法。然而也發現有小部分學生用割補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顯然,他們的操作都是對的,這種共性互化的思想和方法,是學生對自己所參與的活動不斷有效進行解讀和反思的結果,有極高的數學價值。由此可見,在互動生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更要關注隱藏在學生稚嫩的十指間所流露出的那份“靈巧”。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認真、及時和有效地催化、激活、捕捉和利用互動中生成的信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傳遞者和生成者。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是靈動而美麗的動態過程,不僅需要教師鉆研教材,精心預設教案、預設學生,以靈動的教育駕馭課堂上的各種生成,對學生進行胸有成竹的引領,還需要教師“以生為本”,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以開放課堂的教學理念把課堂生成推向深入。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