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毅華
摘 要 生態環保是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點就在于讓自身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取得一個“取乎其上,而得乎其中”的平衡點。基于此,從生態林業建設的概念和特點分析入手,闡述了生態林業建設對國家、社會和個人帶來的積極作用,并結合我國當前生態林業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生態建設;林業發展;可持續;環保事業
森林是“地球之肺”,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美好的生存空間,對自然和諧穩定平衡發展起著關鍵作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的林業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無論是生態林業建設規模,還是建設質量,無論是林產品加工體系的建設,還是森林保護意識的宣傳,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但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林業建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林業可持續發展方面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和執行力度。
1 生態林業建設概述
1.1 生態林業建設的定義
生態林業建設是為了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觀,為了實現生態效應與經濟效應平衡發展,根據林業部門的行政規劃,再結合諸如退耕還林、退草還林等政策,借助科學合理的林業種植和管理技術,首先恢復區域內的生態效益,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適度的經濟開發,讓其成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能夠持續輸出生態價值的林業生態工程,也能夠成為改善民生、提升農民綜合收入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體系。
1.2 生態林業建設特點
1)林業建設是系統工程。是在原有遭受破壞的地區進行生態林的修補,或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優化。而林業的種植栽培管理需要科學的方式方法,實現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平衡,這樣才能實現用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化的生態價值回報。
2)林業建設是經濟工程。生態林業建設涵蓋林下作物種植、林下牲畜養殖等農業產業,林產品加工等工業產業,森林旅游、康養、運動等服務業產業。在這種產業鏈覆蓋范圍非常廣的情況下,只要政府引領得當,市場定位準確,就能夠有效提升林農的綜合收入,進一步推動地區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例如,江蘇省鹽城市將造林綠化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免費贈送經濟林苗,實現了農村綠化與林業致富的平衡。廣西馬山縣古零鎮開創出“山頂林、山腰竹、山腳藥、平地糧、低洼桑”的立體生態農業,使當地人均純收入超過6 000元。據統計,2018年廣西全區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5 628億元,林下經濟發展面積超過353萬公頃,惠及林農1 500多萬人。
3)林業建設是生態工程。林業科學規劃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改善當地的自然條件,如三北防護林就有效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沿海防護林則有助于減少臺風侵襲帶來的破壞。除此之外林業建設還有非常高的生態外溢價值,如有利于促進植物的多樣性發展。
4)林業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管理工程。林業建設需要政府通過相關政策的引導,市場企業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結合林業科研機關合理化的種植指導,有效激發林農、技術人員的生態種植積極性和養護管理責任感,起到讓地區生態環境“舊貌換新顏”的作用。著名的塞罕壩防護林便是一代代護林人通過科學規劃、正確引導和積極奮斗而實現的沙退林進的偉大壯舉[1]。
2 生態林業建設的重要作用
2.1 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類的發展離不開大自然的饋贈,但是人類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如果向大自然過度求索,就會給生態帶來超負荷運作的壓力,從而反作用于人類社會。當下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一系列環境負面影響,就是人類不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帶來的惡劣后果。而我國走了一條與西方國家先發展后治理截然不同的經濟建設之路,將經濟集約與環境友好同步發展。通過大力加快生態林業建設,能夠為人們的生產生活營造更好的自然環境,讓我國人民在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良好生態氛圍中生產更加高效,生活更加有質量。另外,生態林業建設是科技生態化的集中展現,只有將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與生態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相融合,才能夠讓林業資源提供連續不斷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服務功能,如造紙業、家裝業需要的木材資源等。
2.2 有利于激發我國經濟活力
任何經濟發展模式都要平衡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關系,把握不好這一關系就會發展失調,陷入經濟停滯階段,把握好關系就會推動經濟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已經實現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發展過程,社會經濟正處于從粗放型發展模式向集約型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這其中轉型的關鍵就在于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升人民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從而能夠直切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活福利。這其中的新鮮空氣、安全水源等社會最基本的生存要素便是重要展現,而根據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當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能夠滿足生存需要時,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上的享受。而基于林業建設的生態環境塑造便是滿足人們更高級生存的需要,反過來還會刺激人們的消費需要,從而激發對家園的自豪感和歸宿感,并積極享受山水之樂。
2.3 有利于縮短我國城鄉收入差距
生態林業建設不同于原生態的天然林保護,前者因為有人為參與建設的因素,是通過林產業的豐富和發展起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的局面,而后者則是純粹的生態效應,是屬于國家嚴禁進行經濟行為的領域,政府要做的是進行更好的保護,而不是進一步索取。生態林業建設是對我國農業結構的豐富,林業的經濟形態呈現出的是多元化狀態,可以圍繞林業資源打造立體式產業鏈形態的經濟模式,從而改變以往農民單純的一季一收或單個產業創收的形態,實現一年四季都有創收渠道。例如,春有農家樂、夏有果蔬采摘、秋有養殖豐收、冬有林產業深加工等不同的收入形態,從而對農民整體收入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3 生態林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3.1 投資來源只局限于政府
目前,我國生態林業建設的投資主要依靠國家和政府的財政撥款支持,由于林業建設的投資回報率較低、時間間隔較長,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市場主體如企業、民間投資人等對生態林業建設投資常常望而卻步。另外,國家財政資源投入常常會根據不同地方經濟實力的不同,而對生態林業建設的投入標準不一樣,導致不同地區的林業發展存在不平衡的現狀。
3.2 管理制度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生態林業建設的時間跨度較長,后期管理如果得不到強有力的法律保護,就會出現生態林遭受人為破壞的情況,而生態林一旦遭受破壞再恢復起來將會損耗更多的人力物力。2020年1月以來,福建省武陵山生態林被破壞用以建礦泉水生產廠,陜西省騰格里林地被破壞用以建設光伏發電站,這些行為就是我國地方政府為了自身的經濟發展利益,未能嚴格遵循國家環境保護法律帶來的后果[2]。這其中,我國法制社會的宣傳力度與基層人情社會、利益勾結的現實情況存在矛盾沖突,使得法律法規在執行中總是存在不夠嚴肅、不夠徹底的情況。
3.3 生態環保意識在社會認知上需要進一步加強教育
雖然我國一直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有些地方還存在片面地通過犧牲生態林業資源來換取經濟發展的錯誤思想,如2019年在西安市發生的通過砍伐秦嶺生態保護林來建設別墅的環境破壞事件[3]。另外,農民受制于自身教育水平的落后帶來的思想認知的局限性,其生態保護意識常常讓位于自我生存發展,所以常常只對林業資源進行奪取索取,忽視了有力保護。
4 生態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策略
生態林業建設的可持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3點:1)林業資源的可持續;2)基于林業資源下的生態資源的可持續;3)通過林業資源帶動農民綜合收入增加的可持續。具體的發展措施體現在以下2點。
4.1 加強生態林的科學規劃
沒有計劃不成系統,沒有系統無法實行,生態林建設尤其要注意加強基于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科學統籌規劃,才能夠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實現林業建設的最優化配置,取得最大化效果。例如,針對不同地域的林業建設,首先要弄清楚該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適合種植什么樣的樹種,并通過對不同樹種的生長周期、經濟價值進行評估從而得出其中綜合效益最高的品種。此外,還要結合林產業結構制定未來的發展框架,確定每一年工作的具體目標和工作內容,做到有的放矢。
4.2 合理利用科學技術
要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生態林業進行有效的管理維護,加強生態林業的科學管護是提升林業資源價值的必要手段。因此需要加強當代林業資源的科技技術、先進方法的投入,來起到應有的效果。例如,在林業病蟲害治理中,不能一味地采取化學藥劑噴灑等傳統方式,因為化學藥劑的毒害性非常強,會帶來嚴峻的生態負面作用。而應借助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相結合的手段,并通過加強樹種抗病毒技術的科研攻關等形式來提升防治效果。
5 結語
生態林業建設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舉措之一,這一可持續化發展措施體現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這是為我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在營造美好生存空間的重要體現,因此各級地方政府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為我國的生態環保事業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 李雪峰,余亞軍.淺談林業建設中林業科技推廣的作用[J].南方農業,2018,12(18):79-80.
[2] 郭巧霞.淺談林業科技推廣在生態林業建設中的作用與對策[J].農技服務,2017,34(21):170.
[3] 趙燃.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問題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7(4):11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