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區塊鏈 法院 應用
作者簡介:胡瓊方,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人民法院,主要從事區塊鏈、網絡犯罪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6.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081
近年來,區塊鏈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發展區塊鏈技術,對區塊鏈技術的運用和管理提出了具體要求。區塊鏈的出現,實現了傳遞信息的信息互聯網向傳遞價值的價值互聯網進化。 本文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探索區塊鏈技術在法院的應用,希望有助于法院順暢審判職能的行使、推動審判的公正公開、節約司法資源。
(一)區塊鏈的定義
區塊鏈在本質上就是一種記賬方法。隨著比特幣的誕生,區塊鏈技術也走在公眾面前,但是比特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范圍更廣泛。區塊鏈涉及的學科范圍很廣泛,包括計算機、網絡、密碼學、經濟學、社會學等,是多種學科和技術整合的結果。這些技術以特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數據記錄與存儲體系,并給存儲數據的區塊打上記錄數據后生成時間戳 ,使其形成一個“誠實”的數據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數據的記錄和存儲是去中心化的,數據的記錄和存儲是連續的、前后前呼后應地關聯的。區塊鏈技術打造出了一個分布式、去中心、可參與不可竄改、絕對誠信的系統,被當下越來越多的行業和領域中的主流機構所關注。
(二)區塊鏈的核心概念
區塊鏈技術包括以下三個核心概念。
1.區塊。區塊是區塊鏈的重要概念。在區塊鏈中,區塊是存放交易記錄的、按照時間依次排列、定期生成的數據存儲單元。區塊鏈中的每個區塊記錄了創建期間發生的所有來往記錄,存有來往記錄的區塊按照時間順序持續加到最后生產的區塊,利用這種不可逆的算法解決了因人為篡改的問題。
2.哈希算法。哈希算法就是計算任何輸入的字符串得出固定長度值的算法,貫穿于區塊鏈的方方面面,區塊存儲的數據信息可以使用它進行加密。哈希算法的加密過程是不可逆的,計算得出的值是無法計算和還原原始數據的。在哈希算法中,輸入的數據一旦發生變化,前后兩次得出的哈希值也有天壤之別。區塊鏈一般用SHA-256哈希算法對的區塊進行加密。
3.公鑰和私鑰。使用用戶名和密碼在密碼學上是對稱加密方式,但公鑰和私鑰在密碼學上是一種不對稱的加密方式。公鑰是開放透明的秘鑰,如同用戶名,而私鑰是一個必須自己私下保管好的密碼。用私鑰可以生成公鑰和地址,而公鑰無法生成私鑰,這種方式來保證用戶對數據操作的所有權與產生數據的可信任性。
(三)區塊鏈的應用場景
1.數字貨幣。比特幣是區塊鏈的首次應用,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區塊鏈應用。2013年底,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五部委印發了《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 ,定義了比特幣的屬性,即比特幣不是一種真正的貨幣,而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
2.智能合約。智能合約是能夠自動執行合約條款的計算機程序。 在區塊鏈技術支持下的智能合約,“代碼即法律”,代碼一經編寫,只要滿足特定的條件就會自動執行。同時,由于區塊鏈技術的支持,智能合約真正實現了去中心化。雙方約定事項后,在區塊鏈上直接生成履行合同,無需通過任何第三方中介機構,執行結果還會永遠的記錄在區塊鏈數據庫中。
3.知識產權。目前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證明難、確權難、成本高。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為知產的管理和保護提供了新的可能。在知識產權的保護方面,大量的原創作品文檔可以加上版權信息存儲在區塊鏈中,使作品可以溯源。同時,在區塊鏈上存儲的數據不僅不能竄改,而且可以永久保持。在知識產權的管理方面,區塊鏈上可以適用智能合約,交易條件滿足時即可進行自動履行,方便知識產權的共享、管理和交易。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司法解釋,明確了區塊鏈技術存儲的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個別法院已經對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版權保護、證據存取等進行初步運用。典型代表的是,杭州和北京互聯網法院。
(一)最高院規定:指導區塊鏈在司法行業的應用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其中第十一條第二款明確,“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 。該條款對在司法行業應用區塊鏈技術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區塊鏈存證的法律效力在我國得到進一步確認。
(二)杭州互聯網法院:智能合約司法應用
杭州互聯網法院的智能合約司法應用,構建了新的合同簽署及履行形態。在法院應用智能合約方面,事先把合約條款編程為代碼,這些代碼將在當事人雙方確認后自動運作。如果出現違約情況,將進入調解程序。如果調解不成,則進入訴訟階段。
(三)北京互聯網法院:電子證據平臺天平鏈
北京互聯網法院建立了電子證據平臺天平鏈。當事人通過與天平鏈合作的第三方電子證據平臺進行存證。當訴訟發生時,天平鏈通過區塊鏈技術自動驗證涉案證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存證時間,解決了電子證據存儲、收集和鑒定的問題。
(一)區塊鏈在法院應用的類型探索
根據應用范圍,區塊鏈可以分為公有鏈、私有鏈和聯盟鏈。
1.公有鏈。公有鏈上的數據是完全開放的,所有人均可讀取和寫入。所有人都可以發出交易請求,并通過節點上的認證,然后被寫入區塊鏈,具有“完全去中心化”的特點。因為公有鏈一般適用于需要公眾參與、保證數據公開透明的系統,所以法院可以在審判信息公開、訴訟服務、法治宣傳等方面應用公有鏈。
2.私有鏈。與公有鏈相對的是私有鏈。私有鏈的數據讀取和寫入有嚴格的權限管理,具有“弱去中心化”的特點。考慮到私有鏈只有私有用戶具有寫入和設置讀取的權限,既可以對任何人開放,也可以進行任意程度的權限限制,適用于在內部使用的網絡,因此法院可以在審判、執行管理系統等內部系統上應用私有鏈。
3.聯盟鏈。聯盟鏈的應用范圍在公有鏈和私有鏈中間。用戶可以和其他用戶一起合作、結成聯盟加入節點。區塊鏈上的數據既可以對自己的數據進行私有的管理與有限的共享,也可以將需要公開的信息公開給聯盟者,還可以將屬權于自己的數據進行保密處理,不對外開。這具有“部分去中心化”的特點。聯盟鏈的系統適用于不同組織之間處理事務。具體到法院,法院可以與公安、檢察、司法行政機關等合作,分享合作較為密切的數據,以幫助減少司法機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比如法院分享執行類數據與審判類數據,公安分享人口類數據與監管類的數據。
(二)區塊鏈在法院應用的功能探索
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可信任、不可篡改性的特征。 下文將結合區塊鏈的特征和法院工作實際,進一步探索區塊鏈在法院應用的可能性。
1.區塊鏈的“可信任”特點可以應用于法院信息見證上。區塊鏈機制以密碼學、共識機制、開放性和透明性為基礎。“可信任”表示交易雙方可以在不了解對方信息的情況下,基于對區塊鏈技術的信任進行交易,而不需要依托任何第三方。比如,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調解方面,可以在區塊鏈系統上完成“被告人賠償原告人的經濟損失、原告人出具諒解書”這一過程。傳統情況下,原被告雙方之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或者在雙方信任的人或機構見證下完成賠償諒解。由于區塊鏈的信息是公開、透明、可信任的,原被告人可以擺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無需第三人見證的情況下,在區塊鏈上完成交易的瞬間,各方訴訟參與人及法院經辦人員能及時、準確掌握調解進展情況,有效解決“信任危機”,提高審判效率。
2.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點可以應用于法院信息存儲上。區塊鏈沒有中心化的組織或機構,對數據的更新與操作是通過全網節點的共識機制來完成的,能夠實現數據的分布式記錄、存儲和更新。這是區塊鏈最突出、最本質的特征。區塊鏈中每個節點都是平等的,節點的損壞或丟失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功能。比如,在法院信息系統方面,應用區塊鏈技術將有效提升安全性。雖然目前法院信息系統安全性很高,且不容易受到攻擊,但是由于采用中心化的信息處理方式,黑客只要取得中心的控制權就能攻陷整個信息系統。一旦黑客入侵成功,信息泄露、損壞、篡改等后果無疑將造成不可估計的損失。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法院信息系統,所有信息將分布式地儲存在經過哈希算法加密過的各個區塊上,黑客即使攻破了一個或者多個節點,也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
3.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點可以應用于法院信息登記。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征是因為區塊鏈是區塊和鏈的獨特結構。如果需要修改一個區塊中的數據,就需要生成它之后的所有區塊。 因此,在區塊鏈中的交易記錄可以被看作不可修改,它只能被修正,而修正的過程會留下痕跡。正是因為區塊鏈的數據受到加密保護,不能篡改,區塊鏈上的記錄是可靠的、可信任的。另外,區塊鏈因為數據越早,改動數據就越難,特別適合存儲長期的數據。
用于長周期交易數據保全。比如,在卷宗移交和歸檔方面,由于區塊鏈技術保證信息存儲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案件經手人可以把案卷信息和歸檔清單記錄在區塊鏈上,用戶能夠從獨立的區塊鏈賬本上查詢到真實產生的案卷和歸檔記錄。該記錄是無法更改的,能真實準確地反映每次的案卷移交和歸檔情況。
(三)法院應用區塊鏈的建議
區塊鏈技術的積極意義和未來潛力值得各級法院關注和研究。法院要積極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研究探索區塊鏈技術應用,提升法院審判效率和能力,進一步增強法院的公信力。三點建議:
一是做好準備工作。區塊鏈技術是對數據儲存方式的顛覆式改變,對法院運用大數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法院利用區塊鏈需要做好數據過渡準備,實現數據分布式管理,打造出可信任、可管理大數據應用的能力。
二是加大試點范圍。目前應用區塊鏈技術的法院僅有杭州互聯網法院、北京互聯網法院等少數法院,且涉及的案件類型較少。下一步,建議加大試點范圍,探索在基層法院民事、刑事、執行等業務線上,試行區塊鏈存證、智能合約等技術,積累法院應用區塊鏈經驗。
三是加強人才培養。區塊鏈作為全新的技術,真正掌握并有效應用到實踐中存在較大的困難。法院在應用區塊鏈技術的過程中,要提前做好人才培養謀劃,注重計算機科學、信息工程、大數據管理、法學等復合型人才培育工作。
注釋:
劉若飛.區塊鏈前景:無處不在的價值交換[J].互聯網經濟,2018(3):34-39.
張懷印,凌宗亮.區塊鏈技術在商標領域的證明作用[J].知識產權,2018(5):76-82.
趙莉.比特幣法律問題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4.
胡凱,白曉敏,高靈超,董愛強.智能合約的形式化驗證方法[J].信息安全研究,2016,2(12):1080-1089.
朝羨.區塊鏈技術視角下網絡版權保護問題研究[J].電子知識產權,2018(11):110- 116.
白宇嘉,尼瑪扎西,曹學琪.區塊鏈技術綜述及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32):20-24.
謝輝,王健.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16(9):192-195.
滕達.基于個人電腦的比特幣數據統計系統[D].山東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