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法律 特殊體質被害人 道路侵權案件 責任認定
作者簡介:閆光鵬,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102
第24號案例因侵權人行為清晰而基于此作出的侵權責任認定無較大爭議,但就第24號案例裁判要點,于大陸法系立法例而言,系基于法之明文規定之相反解釋作出;引申至英美法系而言,被害人特殊體質侵權案件因果關系及責任認定,系英美法可預見性規則之例外,由此英美法理論衍生出“蛋殼頭蓋骨理論”(the egg-shell skull rule)。依據此項理論,無論原告如何脆弱,被告因過失行為引起之損害,即便非一般人可以預期,被告仍須負擔損害賠償責任。 因果關系復雜又與侵權密不可分,理論與實踐無法脫離因果關系評價行為、認定責任。對于特殊體質被害人道路侵權案件的責任認定,文章結合兩大法系因果關系理論及發展趨勢予以分析認定。
(一)英美法因果關系理論
英美法有法諺云“法律審究近因,不問遠因”,“近因”這一陳述是在形成普通法規則時最常使用的,英美法因果關系理論也由近因原則演變發展。 近因原則,簡言之即距離損害最近的原因才能被認定為與損害之間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只有“最接近地”造成的損害才能獲得賠償,最接近表現為時間或者空間上的接近性,近因原則的典型適用案例為紐約州大火案件。該案中,同一排屋被同一原因引發之大火燒毀,法官僅認定排屋第一幢之損毀與大火存在因果關系而拒絕其他屋主之賠償請求。法官在該案依據近因原則形成的紐約火災規則既是近因原則的體現,又通過司法適用側面體現出對近因原則被批評的無限連接擴展之缺陷的一定限制。
兩大法系融合,在因果關系理論領域最典型的體現即英美法關于因果關系理論發展也與大陸法系在理論上區分法律認定和事實認定兩方面相似。認定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或者確定被告的行為是否構成損害的原因,是以責任認定為目的的前置程序,是法律層面的主觀分析,而疏解上述疑問有賴于事實要素假若沒有這一行為這種損害是否還會發生。這一事實要素被不斷變化地稱為“事實原因”“實質性原因”“必要條件”,而且這也是在法律之外與因果關系的含義唯一有關聯的地方。
關于近因原則的批評主要在于,確定近因的規則不可能被找到,即使能夠找到確定因果關系的常識原則,人們也不會希望把法律責任建立在它們上面,因為他們是一般性的,不可能適應不同法律部門的各種特殊需要。
除事實因素的演變外,法律原因認定規則也從近因原則逐漸發展演變出可預見性規則、危險理論以及直接結果規則等。
侵權法中的可預見性規則來源于合同法中違約損害賠償的可預見性規則。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即確立了違約損害賠償的可預見性規則。1854年,英國法院通過審理Hadley v. Baxendale一案確立合理預見規則(reasonable foreseeability)。 其后,美國合同法亦接受可預見性規則,美國《合同法重述第二版》第351節規定違約方不應對合同訂立時沒有理由預見的損失負賠償責任。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的合同法普遍接受可預見性規則限定以賠償不當擴大。1928年,美國卡多佐法官在審判實踐中首次將可預見性規則應用于有史以來最著名的侵權案件Palsgraf v. Long Island R.R.Co.一案,本案法院認為被告只須對危險行為可得預見之被害人負賠償責任。可預見性規則其后不止在英美法判例中反復得以適用論證,在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的司法實踐亦得到廣泛推崇應用。可預見性規則認為,侵權行為人之責任,須以不法行為引發之損害,具有理性謹慎之人,居于加害人地位,在事件發生當時,可得預見者為限。
危險理論與嚴格責任緊密相關,而嚴格責任源于動物侵權,自Fletcher v. Rylands一案 后得到深遠發展,其后,該案也被視作嚴格責任領域案件之圭臬。20世紀上半葉西方最有影響的法學家、美國實證主義法學及社會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羅斯科·龐德提出在法律發展的第五時期(社會化法時期),法律的重點從個人利益開始轉向社會利益,對責任的追究不再堅持過錯責任原則,法律裁決注意保護公共利益。他從一般社會安全義務出發將民事責任(主要是侵權責任)分為故意責任、過失責任和危險責任(嚴格責任的主要類型)。 危險理論可被視為可預見性規則的擴展或者是領域限定。關于危險理論,亦涉及舉證責任等方面的協作調整。危險理論與可預見性規則區別在于立論基礎不同,可預見性規則立論視角在于被害人之預見能力或注意義務,而危險理論理論基礎則在于被告之行為是否對被害人產生危險。
侵權人要為其侵犯他人行為負責,為他人受損權益進行承擔義務,此為直接結果規則之含義。含義有兩方面,第一損害結果由侵權人直接導致,則侵權人造成之結果不管有多少可預見性,都需為其侵權行為負法律責任。第二侵權行為只能由直接造成損害后果的侵權者承擔法律責任。與近因規則有本質區別的為第一點規則,也是爭議之處。
對于大多數侵權法律分析的研究者來說,研究者片面以為政策限制表現等同于近因限制。這種見解存在明顯誤差,因為真正因果關系不在于此,運用“處于”“可預見”以及在侵權行為的“可控范圍內”或者“危險范圍內”這類用詞都屬于一般性原則之范疇,通過這些詞匯應用是為限制責任范圍而制定。這些被認為是與侵權法的一般目的以及過失行為與侵權行為的類型劃分是相互一致的。 近因的核心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核心則是公平正義,對公平正義的追求路徑和方式的多樣亦增加了近因理論的復雜性。
英美法的理論多依據情境采取列舉式論證,即使依照法律傳統,法官裁判時可以創立新的規則,但紛繁復雜變化的社會環境不斷挑戰先例確定的規則。
(二)大陸法系因果關系理論
當刑法不再以嚴厲的刑罰規制某些社會行為之時而此些行為進入侵權法領域被納作調整對象并由此侵權法開始勃興,侵權法理論與實踐之發展都與刑法理論緊密相關,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理論來源于現實的因果關系。
德國刑法理論中因果關系多于犯罪成立的第一要件也即構成要件符合性下展開,主要存在以下四種學說,而每種學說又不斷衍生發展出新的學說理論。
1.條件說,其他稱謂之原因說其含義是因果關系,即存在此種行為必然產生此種結果,此因果關系豐富了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理論。關于因果關系中斷論為上述理論一種補充,目的是為彌補理論中存在的不足。具體在因果關系的事件中有自然之力或第三者行為或被害者進入因果關系,則原有的因果關系會被中止,因此原有的因果關系不復存在,因果關系中斷說在當前一般已被否定。
2.原因說,又稱條件原因區別說,是為了克服條件的不足而提出來的。此說對于引起結果發生的各種條件,按照某種標準區分出原因或條件,認為只有原因與結果之間才有因果關系。關于區分原因與條件的標準,此說又分為:(1)最終條件說,在時間上引起結果發生的最終條件為原因;(2)最有力條件說,引起結果發生的最有力的條件為原因;(3)動力條件說,對于結果的發生給予動力的條件為原因;(4)優越條件說,優于其他條件而率先使結果發生的條件為原因;(5)必要條件說,發生結果所必要而不可缺的條件為原因;(6)離規條件說,違反生活常規的條件為原因;(7)最先原因說,最先引起結果發生的條件或有直接關系的條件為原因;(8)決定條件說,決定因果條件的連鎖方向及對于結果發生給與決定的最動力的條件為原因。
3.客觀歸責說,這一理論把因果關系的問題與規則問題加以區分。在因果關系問題上以條件說作為理論依據,條件關系中引發的因果行為實質上是存在客觀條件原則上可能的行為引發,但是這種行為在法律上不被允許,并使這種危險作為該當于構成要件的結果實現的場合。該理論又分為如下理論:(1)危險增加的理論。行為只有在使結果發生的危險增加時才具有客觀的歸責。(2)規范的保護目的的理論。關于行為與處于條件關系的結果,此說認為,行為引起的結果只能是在它所違反的規范的保護目的范圍內,才是客觀上可能歸責的。(3)規范的保護范圍的理論。對于條件關系引發的行為結果,當該行為真正意義上存在侵犯保護范圍內的權益才存在實際意義的歸責問題。因此客觀歸責論中的限制條件關系是要從客觀規則的本質上尋找。
4.相當因果說,認為在引起結果的諸條件中,從經驗法則上判斷能夠引起這種結果發生的條件,即對于結果的發生具有相當的條件的才能確定因果關系,所以又稱相當說。在此說中,作為判斷這種相當性有無的基礎,應當考慮哪些情況,對此又分為:(1)主觀說(主觀的相當因果關系說),以行為者行為當時認識的情況和能夠預見的情況作為判斷基礎;(2)客觀說(客觀的相當因果關系說),裁判時應當根據以下原則判斷,即在行為當時客觀存在的一切情況及行為后發生的預見可能的情況中,考慮一般人所能預見的情況;(3)折衷說(折衷的相當因果關系說),以行為當時行為者認識的情況為判斷的基礎。
德國通說采折衷說,日本通說亦認為應當以行為時一般人能夠認識的情況以及行為特別認識到的情況為基礎來判斷相當性。
與上述刑法理論中的因果關系理論極為相似但又有區別,侵權法中的因果關系理論分為條件說、相當因果關系說及法規目的說。
條件說是大陸法系中關于因果關系最久遠的學說,奠基人是奧地利刑法學家格拉賽(Glaser),由德國刑法學家馮·布瑞(von Buri)論證完善,其他刑法和法理學家如馮·李斯特(von Liszt)、G·拉德布魯赫(Gustav·Radbruch)、貝林格(Beiling)亦是推崇者。條件說又進一步區分為必然原因理論和有效原因理論。
相當因果關系說由德國弗賴堡大學的生理學家(一說心理學家)馮·克里斯(von Kries)在1880年首先提出。 馮·克里斯主張客觀概然性是獨立于主觀認識之外的事件之間的聯系,因而必須把客觀概然性和主觀概然性加以區別。依據其觀點,只有而且只在一個既定的偶然事件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才構成損害的相當原因:(1)損害存在的必要條件是該事件;(2)事件的發生讓損害發生的客觀概率提高。克里斯亦承認,在相當原因和非相當原因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界限。有學者塔諾斯基(Tarnowski)認為,相當性屬于事實問題,而不是法律程序的規范部分,法律的規范評價并不僅僅與被告是否應當實施那個初始的行為有關,而且與包含行為、條件聯系和結果的整個犯罪構成有關。
法規目的說源于客觀歸責說,由拉貝爾(Rabel)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在60年代由馮·凱默勒爾(von Caermmerer)加以發展,現為德國通說。該說人為賠償責任是該說的最初目的,發生的損害結果需在法律目的所包括的范疇中。不僅法規目的所欲保護之當事人是成為被害人的必要條件,而且損害發生方式和損害種類是為法規目的所欲保護之損害種類與損害發生方式,不滿足條件加害人不存在對被害人的賠償責任。法規目的說中的難點是怎樣更準確的確定法規目的。法規目的為被告行為是否為法規范疇的對象,其確定標準為是否能法規目的所預防之危險或者合理可預見之危險。 德國聯邦法院在審理侵權案件中,原則上同時承認相當因果關系說和保護目的說,但二者的地位不同。確定因果關系的過程中,第一選擇合理的因果關系說,個別的情況不適用于上說關系說需要變更為法規目的說,目的旨在發揮因果關系說最大的作用,該方法得到行業人士的一致認同。
日本侵權法上因果關系理論在理論結構和事實因果關系上承繼了普通法的精髓,在法律因果關系認定上(稱為“損害賠償范圍或保護范圍”)吸收了德國相當因果關系說的優點,并結合普通法中的可預見性規則,發展具有本國特點的因果關系認定理論。 日本侵權關系關系理論以侵權行為準用《民法》第416條(損害賠償的范圍)規定,該條規定如下:對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請求,以不履行通常可導致的損害為賠償的標準;盡管是因特別情況所發生的損害,但當事人對其情況已經預見或可以預見時,債權人也可以請求其賠償。
西班牙最高法院在當代的時期還在使用條件理論,條件理論也被法院用作解決因果關系問題的出發點。在意大利,立法機關已經立法規定,先在的、同時的或者后發的原因,即使它們獨立于被告的作為或者不作為,也不能排除這一作為或者不作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這服從下面的限制條款,即當后發的原因自身足以決定這種結果時,他們就能起排除作用。
臺灣地區侵權法規定基本上繼受德國法,其中包括立法繼受、學說繼受和實務繼受,臺灣地區采德國的相當因果關系說為通說。
王澤鑒教授認為,關于相當因果關系的說的結構,分為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和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并認為,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與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的區別可供認識兩者的體系地位及功能。責任成立因果關系屬構成要件,侵權行為是否成立,尚需受違法性即有害性(故意或過失)要件的規范。至于責任范圍因果關系則屬損害賠償責任范圍的問題,與加害人的過失無關。 進一步指出,相當因果關系是由“條件關系”及“相當性”所構成的,故在適用時應區別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審究其條件上的因果關系;如為肯定,再于第二個階段認定其條件的相當性。
陳聰富教授則認為,在適用相當因果關系時應區分事實上因果關系與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將相當因果關系說認為系事實上因果律之判斷,無法了解相當性之判斷,系屬法律上因果關系。加害人責任界限之問題,具有法律政策與目的之考量。
普通法在嚴格遵守先例上有所松動。尤其是在屬于較保守的英國,英國上議院在1966年已放棄了它必須嚴格受自己以前先例判決約束的規則。而在歐洲大陸,法德兩國之最高法院在法律上并無須由下級法院遵守的規定,但事實上下級法院都加以遵守。
對于第24號指導案例,依據裁判要點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沒有過錯、其體質狀況對損害后果的影響不屬于可以減輕侵權人責任的法定情形;而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章之規定,不承擔和減輕責任的情形包括被侵權人過錯、受害人故意或第三人侵權、不可抗力、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第24號案例認定被害人特殊體質不屬于侵權法意義上的過錯,該案例中初審判決依據參與度鑒定所作判決對被害人有失公允而終審判決予以改判。如上文所言,英美法系判例法原則已經有所松動而大陸法系則與逆此趨勢而行,下級法院對于上級法院裁判案例予以參照遵守。對于免、減責情形,第三章是否窮盡列舉未有明示;而依據其中第二十六條規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但相反情形即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沒有過錯的,是否必然不得減輕侵權人的責任,則各國理論和實踐尚未形成完全一致意見,裁判要點之推論依據欠缺邏輯周延性。
無論依據相當因果關系采取何項標準,在被害人特殊體質導致損害之案例,英美與德國通說均認為加害人應予負責,而成為相當因果關系說之例外。 雖理論為通說,但通說之概括性對于紛繁個案而言,亦不免特殊情況下有失偏頗或依據不同見解得出不盡相同之判決。德國學說雖將被害人特殊體質視作相當因果關系之例外,但實踐中亦僅須彈性適用相當因果關系說。臺灣地區雖理論上接受上述被害人特殊體質通說理論,但實踐中,“最高法院”曾認定被害人基于特殊體質之損害為異常發生之結果而不能為侵權人可得預見,判定行為人無須負責,該案目前仍處于較大爭議中。
日本司法實踐中關于被害人特殊體質之判例,亦不與上述英美理論通說相一致。日本裁判所關于特殊體質的判例適用規則歸于兩類,其一為明顯超出預見可能性的情形,也不會否定侵權行為成立,而是在整體上使侵權行為成立,再類推適用過失相抵理論作出調整;其二為依據“比例因果關系理論”,由加害人在關聯度(參與度)限度內承擔賠償責任。與比例因果關系理論類似,日本最高裁判所認定,當加害人的加害行為和在加害行為前已經存在的受害人的疾病二者共同成為產生損害的原因時,如果依照該疾病的狀態、程度等,使加害人賠償全部的損害有失公平的,裁判所在計算損害額時,可類推適用《民法》第722條第2款 規定,并斟酌受害人的疾病因素。 總的原則為侵犯身體的加害行為與損害發生之間存在相當因果關系的場合,當該損害超過了基于加害行為通常發生的損害的程度和范圍,并且對損害的擴大,受害人的心理因素具有具有關聯時,在計算損害賠償額之際,依照損害的公平負擔這一損害賠償法的理念,應類推適用過失相抵規定,并考量以上的諸情事。
第24號指導案例公布后,在被害人特殊體質道路侵權案件中,一度難以看到參與度鑒定,下家法院也一度將被害人行為沒有過錯當做侵權人承擔全部責任的充分條件。但對于道路侵權糾紛案件,如案發時具體情形有別于第24號指導案例,一律參考該案例裁判意見認定由侵權人承擔全部責任是否妥當合理且利于發揮法律價值,下文根據客觀歸責理論和行為無價值理論予以分析。
不論是在刑法中還是在侵權法中,因果關系認定都極為復雜,約翰·G·弗萊明更稱“侵權法上再也沒有其他問題像因果關系這樣困擾著法院和學者”,從種種關于因果關系的演變、批駁再演變即可見一斑;因果關系認定又極為重要,不僅因為基于不同理論對同樣行為會得出不同責任認定,而且因為基于因果關系所為不同責任認定對于行為的規制引導亦會產生不同效果。
因果關系具有高度抽象性,不同評價主體自身的主觀性不免在評價過程中留下印跡。綜觀因果關系的理論發展,不論是英美法系中可預見性規則的客觀化趨勢,還是大陸法系理論將事實評價與法律評價分離,都是德國關于因果關系理論的客觀歸責說在理論界攻城略地收獲眾多擁躉的映照。
當下德國通說所采法規目的說即為客觀歸則說之一種。王澤鑒教授認為,德國聯邦法院在運用依據法規目的說審理侵權案件時,先肯定其是否有條件關系,再肯定其是否有因果關系的相當性,最后再認定是否是《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保護范圍,是否符合第823條第2款保護他人的規范目的。 對于特殊體質被害人道路侵權案件責任認定,王澤鑒教授所述路徑可予參照。
《侵權責任法》第1條規定,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并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條規定,為了維護道路交通秩序,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保護人身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安全及其他合法權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上述兩部法律保護目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侵權責任法側重保護權益,道路交通安全法則重點在維護道路交通秩序,通過維護秩序減少交通事故。當下社會,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加,由此帶來的就是交通事故數量的增加和道路交通秩序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2017年,全國共發生各類交通事故212846起,造成63093人死亡、226430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12.1億元。
根據功利主義法學理論,法律既具有秩序維持機能,又具有行為規制機能。對道路交通安全法而言,其立法目的重在保護交通秩序,除對違法行為科以責任以外,還能夠通過責任規制行為。對于侵權責任認定,行為是核心是基礎是出發點,因果關系是橋梁是方向指引,而責任是目的地是依據上述兩者適用必達之所。道路交通安全法既通過規范道路主體行為保護交通秩序,又可以通過合理認定責任引導責任主體規范行為達到保護交通秩序的目的。基于此,對于特殊體質被害人道路侵權案件,除因果關系的評價外,各方當事人的行為才是應客觀評價的核心,對于行為的評價,也是約束行為的反作用力。根據霍姆斯見解,當法律主體所包含的每一條規則都與其所促進的目標息息相關時,以及當追求目標的理由被宣布或者準備被宣布時,法律主體將會變得更加理性和文明。
根據行為無價值論 觀點,行為人行為時違反其應當遵守之行為規范,而因此產生違法性、有責性。就道路交通安全法領域而言,道路交通行為主體因其行為違反其應遵守的行為規范時,該行為因其客觀違法而應受違法性評價,亦因違法性而從責任角度對行為人進行評價,即責任是對行為人的評價。
以行為為出發點,具體分不同情形而言:
1.如特殊體質被害人行為無過錯,依據行為邊際理論,則侵權人的行為違反必要注意義務或具有明顯過錯而成立有責性,此種情形成立可預見性原則之例外,而即使被害人所受損害非侵權行為人可預見,因其行為有責在先,損害應由侵權人負擔而不因被害人之特殊體質免、減侵權人責任或認定為過失相抵,即第24號案例所述情形。
2.若特殊體質被害人輕微過錯,且被害人之特殊體質未導致依據合理可預見性規則明顯不能預見之特殊情況,則可僅依過失相抵予以調整賠償責任,即被害人之損失仍是因侵權人之行為所致危險改變而產生,被害人之特殊體質不應減輕依據法規目的而對侵權人賦予責任所為之評價;而如被害人之特殊體質,在通常情形下不存在預見可能性即對侵權人而言依據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否定侵權行為成立,則認定責任主要應依據行為過錯,并參考參與度、以及其他因行為所導致之情事,酌情且公平分配責任。
3.特殊體質被害人明顯過錯的情形下,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之目的,被害人的行為即應評價為無價值,而此過錯行為為法規目的所反對。該情形之下,除損害為依據合理可預見性規則明顯不能由理性人之合理注意義務得以避免而認定由侵權人在過失相抵原則下公平負擔參與度以外的損害,如因特殊體質導致普通之損害,則應疊加考慮過錯和參與度,放大因過錯評價在因果關系范圍內的責任。
4.極端情形下,僅因特殊體質被害人全部過錯而導致損害,則特殊體質在損害是否為侵權人絕對不能預見亦無需考慮,僅依強制保險賠償。
法律是一個有意識服務于法律價值與法律理念的現實。 上述各種情形之責任認定概括的原則即為根據對行為的評價分配責任,以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對行為是否違法的評價為基礎并與依據通常情事預見特殊體質在造成損害的可能性之多寡相結合縮減或放大侵權人應承擔的責任,據此分配責任之裁判目的在于通過評價行為分配責任規制行為。
德國刑法學家李斯特認為,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合理分配責任且經過良好設計的侵權行為法律,同樣能引導行為進而發揮良好的社會效果。侵權行為制度之理想,不僅在事后之補救,而對現在及將來之侵害,須有排除及預防之方法,始可達其目的。 基于行為無價值論而對侵權行為評價,并基于此合理科以責任,方可規制危險領域的各方行為人的行為并提高必要注意義務而實現保護秩序的目的。
近代學派提出征表主義,認為行為人的危險性是由其實施的行為所體現的。從邏輯上說,違法判斷是責任判斷的前提,同樣,脫離行為而僅依據因果關系理論分配責任亦難保不失客觀。
作為達到目標的手段,法律的衡量標準必須是其所達成的結果,而不是其內在結構是否精美。 你可以以邏輯的形式得出任何結論。 本文僅為一家之言,結構有待優化,邏輯亦缺周延,但關于特殊體質被害人道路侵權案件之責任認定,不論理論還是實踐,均需要更進一步研究以求責任公平分配各方權益得到保護。
注釋:
陳聰富.因果關系與損害賠償(第一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頁,第121頁,第125頁,第105頁,第19頁.
也有論者稱近因這個詞源于弗朗西斯·培根的格言.In jure hon remote cause, sed proximate ,spectatic.(In law, not the remote cause but the nearest one is looked to)意即“在法律上被考慮之列的是近因而非遠因”。見劉信平.侵權法因果關系理論之研究(第1版)[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頁.
[英]H·L·A·哈特,托尼·奧諾爾著.法律中的因果關系(第1版)[M].張紹謙,孫戰國,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頁,第86頁,第92頁,第428頁,第418頁.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頁.
該案的案情是:被告是一座磨坊的主人,為了保證能夠得到穩定的水流沖擊作為運轉的動力,他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了一座小型水庫。然而,有一天水庫突然發生了漏水事故,大量的水順著附近被告不知道的一些老舊的礦流進去,直到將原告的煤礦完全淹沒。在初審中,法院否定被告有責任,后來上訴法院推翻了初審判決。布萊克伯恩法官認為,被告負有責任,因為“……一個人為自己的目的將一些一旦溢出就很可能會造成損害的物質放置、聚集、保存其土地上,他必須為保存之物承擔風險。如果他沒有那么做的話,有表面證據表明損害是物質溢出的自然結果造成,他就必須承擔責任”。引自劉信平.侵權法因果關系理論之研究(第1版)[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頁.
劉信平.侵權法因果關系理論之研究(第1版)[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頁,第92頁,第102頁,第113頁.
趙秉志主編.外國刑法原理(大陸法系)(第1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112頁.
[英]H·L·A·哈特,托尼·奧諾爾著.法律中的因果關系(第1版)[M].張紹謙,孫戰國,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23頁.也有學者如陳聰富教授稱克里斯是于1888年始提出,有學者劉信平稱是于19世紀80年代提出。
王澤鑒.侵權行為法(第1冊)[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191頁,第192頁.
如依據條件A可推出結論B,則依據條件非A推出結論非B即欠缺周延性。
日本《民法》第722條第2款(損害賠償的方法及過失相抵):如果受害人有過失,裁判所在確定損害賠償的數額時可以考慮這一因素。
[日]田山輝明著.日本侵權行為法(第1版)[M].顧祝軒,丁相順,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6頁.
王澤鑒.侵權責任法(第1冊)[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頁,第226-227頁.轉引自劉信平.侵權法因果關系理論之研究(第1版)[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頁.德國民法典第823條(損害賠償義務)規定,(1)故意或有過失地不法侵害他人的生命、身體、健康、自由、所有權或其他權利的人,有義務向該他人賠償因此而發生的損害。(2)違反以保護他人為目的的法律的人,擔負同樣的義務。依法律的內容,無過錯也可能違反法律的,僅在有過錯的情形下,才發生賠償義務。
Holmes,“The Path of the Law”,supra 469,引自[美]布賴恩·Z·塔瑪納哈著.法律工具主義對法治的危害(第1版)[M].陳虎,楊潔,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95頁.
結果無價值論是從法益侵害的結果中尋求違法性的本質,又稱物的違法觀。行為無價值論是從行為的規范違反性中尋求違法性的本質,又稱人的違法觀,引自趙秉志主編.外國刑法原理(大陸法系)(第1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頁.
[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法哲學(第1版)[M].王樸,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頁.
史尚寬.民法總論(第1版)[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頁.
趙秉志主編.外國刑法原理(大陸法系)(第1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頁.
Pound,“Mechanical Jurisprudence”,supra 605,轉引自[美]布賴恩·Z·塔瑪納哈著.法律工具主義對法治的危害(第1版)[M].陳虎,楊潔,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95頁.
Holmes,“The Path of the Law”,supra 466,轉引自[美]布賴恩·Z·塔瑪納哈著.法律工具主義對法治的危害(第1版)[M].陳虎,楊潔,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