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璟
(上海大學法學院 上海 200444)
【摘要】在我國,一些錯案隨著網絡的快速普及開始備受社會輿論關注,從云南的杜培武案到湖北的佘祥林案,再到浙江的張氏叔侄案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重大決定》則明確提出要“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本文辨析錯案標準,提出“法益侵害說”的認定標準,以期健全我國檢察官錯案救濟機制。
【關鍵詞】司法改革 錯案 責任認定 責任追究
近些年來隨著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以及大刀闊斧的司法改革,我國愈來愈重視對錯案的防范和糾正,以達到保護無辜的人不受懲罰的法治目標。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主任檢察官、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
同時還強調:“明確各類人員工作職責、工作流程、工作標準,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確保案件處理經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防范和糾正錯案是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職能的基本職責,對檢察官自身錯案責任追究制度的探討更是有著特殊的意義。
當前我國大刀闊斧的司法改革強調對人權的尊重和保障,而錯案與保障人權天生就站在對立面,在司法改革的語境下對錯案概念的研究就有著迫切性和重要性。研究司法改革背景下的錯案概念,就要明確錯案的范圍,要對錯案的認定標準進行明確。
一、相關學說
對于錯案的認定標準,目前有許多有代表性的意見。因為錯案成因的復雜性,錯案存在形式也有著多樣性,所以在我國錯案至今沒有一個權威的、統(tǒng)一的認定標準。但在我國比較有廣泛影響力的觀點有以下四種:
主觀過錯說。這種觀點認為判斷錯案的標準來自于司法人員在執(zhí)法和司法過程中有無主觀上的過錯。認為錯案是人為的錯案,是司法人員在司法實踐中由于自身主觀過錯鑄就了錯案;“主觀過錯說”認為司法人員在訴訟活動過程中違反了程序法或者實體法,從而產生錯誤的處理結果造就了錯案。認為應該“從對結果的關懷轉移到對行為的監(jiān)控上來”。
客觀事實說。這種觀點認為判斷錯案的標準就是看案件的最終判決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若符合客觀判決則為正確判決,若不符合客觀事實就是錯案。有學者認為任何案件的正確處理結果只有一個,司法人員可以并且應當發(fā)現(xiàn)案件的客觀真實并據(jù)此提出正確判斷。這種觀點支持了“客觀事實說”的基本要素,強調案件的處理要基于客觀事實,違背客觀事實處理案件就會造成錯案。
主客觀統(tǒng)一說。這種觀點折衷了“主觀過錯說”和“客觀事實說”的要素,認為對錯案的界定應當對錯案的主客觀標準相統(tǒng)一。對于錯案的認定不僅要看案件的處理結果是否符合客觀事實,還要研究司法人員在案件處理過程中的行為。這種觀點能夠得到大部分學者的認同。
三重標準說。這種觀點認為應該量化錯案的不同類型,在錯案糾正環(huán)節(jié),以啟動再審的標準為錯案標準;在錯案賠償方面,以國家作出刑事賠償?shù)臉藴蕿殄e案標準;在錯案追究方面,對司法人員進行錯案追究必須以司法人員違反法律規(guī)定為前提。
二、個人見解
本文認為,公訴錯案指的是在審查起訴環(huán)節(jié)中,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造成認定事實錯誤或適用法律明顯錯誤,或者因違反法定程序造成實體處理錯誤,并經錯案確認程序認定為應當追究責任的案件。具體而言,包括兩類:一是明顯構成犯罪,應當起訴而未起訴的;二是明顯不構成犯罪,不應起訴但卻起訴的。其構成要件為:
(一)主觀上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
在審查起訴過程中,司法工作人員應該嚴格依照法定程序,對案件事實作出正確認定,依據(jù)實體法的規(guī)定明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無責任及責任大小,事實、實體均正確。公訴承辦人在辦案過程中故意徇私枉法、枉法追訴或者不追訴以及偽造證據(jù)等行為必須嚴格追究其責任,如存在重大過失或者故意隱瞞證據(jù)等情節(jié),也必須追責。
(二)實體性處理錯誤或因違反法定程序造成嚴重后果
所謂實體性處理,是指與認定案件事實及定罪量刑有關的,會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產生重要影響起訴和不起訴決定,如對無罪的人作出錯誤的起訴決定。《刑事訴訟法》第172 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認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jù)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起訴決定,按照審判管轄的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并將案卷材料、證據(jù)移送人民法院。該法第15 條規(guī)定列舉了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六種情形。起訴錯誤指的就是違反上述法條規(guī)定的情況。錯誤不起訴包括不應起訴而起訴和錯誤適用不起訴條款兩種情況。《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286 條、第288 條和289 條規(guī)定已經對三種不起訴類型予以嚴格劃分界限進行區(qū)分,錯誤適用不起訴種類直接涉及犯罪嫌疑人名譽恢復、涉案財產處理以及國家賠償?shù)葐栴},故錯誤適用不起訴種類亦應歸屬于刑事錯案范圍。
(三)經錯案確認程序認定為應當追究責任
聯(lián)合國《關于檢察官作用的基本原則》第21 條規(guī)定:“對檢察官的違紀行為的處理應以法律或法律條例為依據(jù)。”據(jù)此,公訴錯案追究應當實行嚴格責任原則,并符合程序正當性要求。這要求錯案的確認必須經過法定機關(機構)按照法定程序,依照責任構成要件來追究。公訴錯案責任追究屬于檢察機關內部自我糾錯機制,故不應直接以外部結論(如法院判決)作為內部追究依據(jù)。之所以否認直接將法院無罪判決案件和撤回起訴案件簡單認定為錯案,是因為所謂的無罪判決和撤回起訴是法院理解和認識的結果,而實際上或許發(fā)生錯誤的就是審判機關。
綜上所述,公訴錯案責任追究機制以結果作為評價對象,是對案件處理結果的控制,目的在于控制司法行為的規(guī)范性。就錯案責任追究角度而言,證據(jù)標準應當為法律事實,即根據(jù)定案時既有證據(jù)情況能夠認定的事實。因為盡管客觀事實是主觀事實與法律事實的基礎,但是客觀事實不可完完全全再現(xiàn),用客觀事實作為錯案責任追究標準不僅會使得錯案認定范圍過大,而且充滿不確定性。例如程序終結后新證據(jù)出現(xiàn)反證案件結果不正確,適用客觀事實標準有強人所難之嫌。
參考文獻:
[1]周永坤.錯案追究制與法治國家建設:一個法社會學的思考[J].法學,1997,(9).
[2]龔佳禾.刑事錯案認定標準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