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嬌敏+黃鵬鵬
(上海大學法學院 上海 200444)
【摘要】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具有與一般類型合同不同的特性,其著重保護勞動者的利益。故勞動合同的違約責任也有其獨有的規制策略。由于勞動關系和勞動合同的特殊性,對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應當分別采取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責任原則,以體現對弱勢社群的偏重保護。為更好保護勞動者權益,提高全社會的勞動效率,我國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相關制度仍需完善。
【關鍵詞】勞動合同 勞動關系 違約責任
一、勞動合同及其違約責任的一般理論
(一)勞動關系與勞動合同
勞動關系是勞動合同中所蘊含的法律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16條第2款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但是我國現行《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均沒有對勞動關系做出明確定義。學界通常認為勞動關系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實現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一方有償提供勞動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產資料結合的社會關系。
勞動合同,又稱勞動協議或者勞動契約,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根據這一表述,在我國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一定條件下建立勞動關系的法律形式。勞動合同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進行雙向選擇,確定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文件,是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基本依據。
(二)勞動合同違約責任
勞動合同違約責任,是指勞動合同當事人因過錯而違反勞動合同的約定,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時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的特點如下:首先,當事人具有主觀過錯,當事雙方即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主觀上應當存在故意或者過失的狀態,無論當事人是出于故意還是出于過失而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雙方訂立的勞動合同,均應認定為勞動合同違約行為。其次,當事人在客觀上實施了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義務的行為。再次,在合同責任的承擔上,對于勞動者一般會有特別的保護措施。最后,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的承擔形式多樣化,涉及民事經濟責任、行政責任及刑事責任。
二、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的承擔形式
有權利必有救濟。法律制度應當使當事人在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之后有途徑獲得相應救濟,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的承擔形式,對于違約方就是在違約后要受到的某種法律制裁方式;對于守約方就是在違約后得到的相應的法律救濟方式。
(一)繼續履行
繼續履行,指違約方不履行合同時,由法院強制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債務的違約責任方式。根據合同法一般理論,作為一種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繼續履行對于合同相對各方均平等適用。
(二)支付違約金
違約金是違約救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對于違約金能否作為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世界各國有著截然不同的規定。部分國家依據合同法基本原理承認勞動合同違約金,而部分國家則立法命令禁止在勞動協議中對違約金的數額進行約定。
(三)賠償損失
勞動合同賠償金,指用人單位違法或者違約行為造成勞動者損失的情況下給予的賠償,或者是勞動者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害的情況下所應承擔的實際損失。我國《勞動法》及《勞動合同法》對于勞動合同違約行為應當承擔損失賠償的情形做出了列舉式規定。勞動合同賠償金相比普通違約賠償金的特點有:對用人單位適用懲罰性賠償金,對勞動者一方適用補償性賠償金;對懲罰性賠償金設定了范圍標準,對補償性賠償金也規定了范圍。
三、我國勞動合同違約行為規制制度的完善
(一)在勞動合同運行中確立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國《勞動合同法》將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為勞動合同訂立的基本原則,但是對于勞動合同履行過程中并未規定誠實信用原則,這是立法的遺憾之處。
目前,我國社會存在嚴重的信任危機,不誠實不守信的現象比比皆是,這體現出在市場經濟還不健全的當今中國,誠實守信的理念還沒有在整個社會中扎根,人們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容易地放棄了內心的確信。明確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勞動合同履行原則將有助于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
(二)體系化規范勞動合同當事方的基本義務
基本義務的規定和強調對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非常重要,一方的基本義務不明確,意味著另一方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利保護,雙方的勞動關系必然就會出現失衡。我國現行勞動法律尚無歸類化體系化規定勞動合同當事方的基本義務,《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但其中關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基本義務只是做出原則性規定,并且散見于法律條文之中,條文之間缺乏聯系。目前,一些城市的地方性規范對勞動合同雙胖的基本義務體系化規定做出了有益嘗試。
(三)明確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明確歸責原則,才能明確歸結違約責任。歸責原則還決舍違約責任的成立要件、雙方的舉證責任、免責事由和損害賠償的等等,因此,歸責原則的設計關系到勞動者的切身利益。而目前無論是學界還是地方立法,對違約責任歸責原則還是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不利于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維護,因此必須對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予以明確。
參考文獻:
[1]郭明瑞等.民事責任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
[2]王利明.違約責任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6.
[3]喻術紅,張榮芳.勞動合同法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4]徐智華.勞動合同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秦國榮.勞動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及立法完善[J].當代法學,2006(3).
[6]林嘉.我國勞動合同法立法技術若干法律問題探討[J].學習與探索,2006(5).
[7]鄧峰,劉奇新.淺論勞動合同違約責任[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