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杰智 韓曉涵



摘要:以北部灣城市群范圍內的成員城市為研究對象,選取30個與北部灣城市群各市縣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區域內市縣2011~2017年人均GDP當作修正數據,以此對人口—經濟承載力模型進行修正,之后再對2011~2017年北部灣城市群及其內部十五個市縣的經濟承載能力展開測算。
關鍵詞:北部灣城市群 經濟承載力 斷裂點模型 場強模型
一、引言
承載力最初是物力學上的一個概念,它的定義為物體在免受破壞的條件之下能夠承受的負荷的極限。在這之后,該詞匯被廣泛運用在人口學、統計學等多門學科當中。與經濟承載力相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從資源環境角度,如對城市產業、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等要素;對特定城市的研究,如對長春市的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運用一定規模的樣本數據進行研究,如對我國15個副省級城市的城市經濟承載力進行研究、以浙江省32個地市作為樣本展開土地承載力研究等。但是當前學術界對于城市經濟承載力研究方面,較少將目光放在城市群上,而且并未關注到區域系統所具備的開放性,這大大削弱了測算的精準度。本文研究遵循合理性、綜合性以及非主觀性的原則,分別選取與北部灣城市群經濟發展水平梯度差異較小的區域內30個市縣2011~2017年的人均GDP當作人口—經濟承載力模型的修正數據,再對北部灣城市群及其內部15個市縣2011~2017年的經濟承載力水平進行測算。從學術層面為城市群經濟承載力的實證分析提供補充,在實踐上,更是為城市群內部區域經濟的可持續進步創造理論參考的依據。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范圍與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參照國務院批復的《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以北部灣城市群作為研究主體。在樣本選取上,選取北部灣城市群內部15個市縣進行研究,對北部灣城市群所包含市縣的界定,如表1所示。遵循數據的連續性準則,本文研究選取2011~2017年共7年數據,所有樣本計算所需要的數據來源于各省份的社會經濟發展公報。
(二)人口—經濟承載力模型
通過將人口作為承載對象,對某一區域的經濟承載水平進行測度最為常用的方法是經濟—人口承載力模型法,本文研究將運用該方法來測算北部灣城市群的經濟承載力水平。
其中,PP代表著實際人口規模,ES為區域內經濟—人口的承載水平,e為區域內人均經濟承載力指數。如果e小于1,那么經濟承載力比較富足;如果e等于1,那么經濟承載力位于臨界的狀態;如果e大于1,那么經濟承載力為超負荷狀態。
(三)人口—經濟承載力模型修正
在測定某一區域或某一時期經濟承載力時,在特定標準之下,全國人均GDP是衡量人均經濟最常用的指標,然而該指標在實際的應用中存在眾多不夠全面的地方。因為對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域而言,該指標的數值標準更低,此時測算得出的數值偏大;但是對于經濟落后的地區,它的標準更高,此時測算獲得的數值將會偏小。
因此,結核蔡永龍等學者的研究,本文研究選取與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較小的邯鄲市、張家口市、大同市、吉林市、鎮江市、金華市、馬鞍山市、黃山市、景德鎮市、菏澤市、許昌市、鄂州市、孝感市、韶關市、云浮市、攀枝花市、廣安市、咸陽市、天水市、平涼市、麗江市、嘉峪關市、金昌市、固原市、灌云縣、大安市、汶川縣、武陵縣、尤溪縣和梓潼縣等30個市縣的人均GDP作為人口—經濟承載力模型的修正數據。
修正后的人口-經濟承載力模型為:
其中,考慮到城市間人口流動的復雜性,所以實際人口數量改為常住人口,即P代表著常住人口規模,G是研究區域的GDP總量,M代表著區域的人均GDP,N是修正之后獲取到的數據。
在實際情況下,為某一地域內生產總值做貢獻的主體不僅包含常住居民,還有外來游客等非常住居民。與G相比,P實際上還要更小一些,因此經濟承載力的臨界值也應當進行與之對應的調整。
通過以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這4年的數據為節點閾值,分別得到4個變異系數0.93、0.91、0.89和0.84,節點閾值之間波動不大且較為集中。因此,取變異系數的均值為經濟承載力的閾值0.90:當e小于0.90時,說明經濟承載力十分富足;當e正好為0.90時,說明經濟承載力位于臨界的態勢;當e大于0.90時,說明經濟承載力處于超負荷態勢。
三、研究結果
(一)北部灣城市群及內部各市縣經濟承載力
通過式(3)可得北部灣城市群整體以及內部15個市縣的經濟承載力水平,結果如表2所示。利用SPSS軟件進行聚類分析,獲取到的聚類分析樹狀圖如圖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2011~2017年北部灣城市群經濟承載力指數均大于閾值0.90,但經濟承載力指數由2011年的1.05降至2017年的0.92。其中2011年、2012年和2014年的經濟承載力指數高于閾值1.00。這說明,北部灣城市群經濟發展仍有待進一步提高。此外,2011~2017年北部灣城市群經濟承載力指數的標準差為0.05,說明北部灣城市群經濟承載力總體上呈現穩定的趨勢,每年略有波動。
北部灣城市群內部市縣的經濟承載力指數均值分別為0.97、1.02、0.99、0.99、0.94、0.98、0.99、1.19、0.97、0.63、0.81、1.29、0.98、0.98、1.00。經濟承載力指數均值表明,北部灣城市群各市縣的經濟承載力情況。其中,海口市的經濟承載力指數由2011年的0.74下降至2017年的0.54,年際e值均低于閥值0.90,說明海口市具備富足的經濟承載力;東方市的經濟承載力指數由2011年的1.39波動下降至2017年的0.96,然而e值仍然大于閥值0.90,說明東方市的經濟承載力呈現超載的態勢。
北部灣城市群內部市縣的經濟承載力指數標準差分別為0.05、0.05、0.03、0.13、0.10、0.07、0.07、0.23、0.07、0.0r7、0.20、0.21、0.06、0.06、0.04。經濟承載力標準差表明,北部灣城市群內部的縣市經濟承載水平每年都有一定的波動。其中,南寧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和昌江縣的波動性較小,其中波動最小的為防城港市,經濟承載力指數標準差為0.03,說明防城港市經濟發展較為穩定;茂名市、儋州市和東方市的波動性較大,經濟承載力呈現其中波動最大的為茂名市,經濟承載力指數標準差為0.23,說明茂名市經濟發展處在一個不夠穩定的狀態。此外,北部灣城市群整體經濟承載力指數均值的標準差為0.04,表明近2011~2017年北部灣城市群內部市縣的經濟承載力呈現均衡性。
結合圖2可以看出,北部灣城市群內部15個市縣的經濟承載水平具備較強的層次性。其中,南寧市、陽江市、崇左市、北海市、欽州市和湛江市處于第一層級,第二層級為玉林以及東方市,下一層級為防城港市以及澄邁縣,第四層級為臨高縣與昌江縣,最后是儋州市,茂名市位居第六層級,海口市位于第七層級。
(二)北部灣城市群內部各市縣經濟承載力空間結構
根據2011~2017年北部灣城市群內部15個市縣的經濟承載力e值得到的地理空間結構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2011~2017年北部灣城市群的經濟承載力發生波動變化,且各市縣間的經濟承載力分異化現象突出。形成了以海口市、玉林市和防城港市為紐帶的區域經濟承載力體系,這些區域經濟承載力水平由高到低分別是海口市至臨高縣南部一線、玉林市到陽江市的東部一線、防城港市至崇左市的西部一線。除此以外,三個區域的經濟承載力也具有明顯的等級化差異,其中北部灣城市群南部區域的經濟承載力要遠遠高于北部灣城市群東部區域和北部灣城市群西部區域。
由經濟發展水平、公共設施建設以及產業集聚的發展,海口市比城市群內部其它市縣的優勢更明顯。從交通網絡密集度來看,南寧市、北海市以及海口市等交通行業十分發達。由地理方位上看,北海以及海口與廣東相鄰,區域優勢非常大,北部灣城市群西部區域的便捷度及其地域方位處在相對劣勢的地位。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具備較強的經濟實力、交通產業發達、地理條件優越、政府政策扶持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之下,北部灣城市群南部和東部區域經濟迅猛進步,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孵化出更多新型經濟增長中心,最終建成北部灣城市群全方位經濟發展新格局。
四、結論與討論
本文將經過修正的人口—經濟承載力模型引入到北部灣城市群及其內部15個市縣,研究其在2011~2017年的經濟承載水平。除此之外,還探討了北部灣城市群經濟承載力存在的空間結構差異,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1.北部灣城市群總體上經濟承載力較為穩定,呈現年際略微波動的態勢,但經濟水平仍有待提高。北部灣城市群內部15個市縣的經濟承載力區域間差距非常大,層級劃分明顯,產生地域間經濟承載水平差異巨大的層級模式。
2.空間結構方面,北部灣城市群經濟承載力形成三大區域關系,三大區域間經濟承載力差距較大,北部灣城市群南部區域的經濟承載力要高于東部區域和西部區域。
對此,加快北部灣部區域和東部區域的經濟發展,降低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以此推動北部灣城市群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并以此反作用于北部灣城市群,助推城市群及周邊地區經濟的一體化以可持續、高質量的態勢穩步進步,最終邁向新的發展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