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敬宗

劉義慶所編撰的《世說新語》一書,記載兩漢至劉宋初年間人物的遺聞軼事,其所涵涉的內容非常廣泛,向來被視為探索魏晉歷史、語言、文學、思想、文化與美學必備的案頭之書,故有“清談之書”“名士底教科書”“百科全書”“文化奇書”等美譽。此書經歷近1600余年的流傳與世人的檢視核審,在文史哲等不同領域產生了廣泛的作用與影響,從而積累了巨大的文獻資源,故學界將相關研究統稱為“世說學”。
當代“世說學”研究與推廣的學者中,劉強是特別出色和活躍的一位,已先后出版《世說新語會評》《世說學引論》《有竹居新評世說新語》《清世說新語校注》《魏晉風流》《世說三昧》等著述多種,近期又有一力作《世說新語研究史論》出版面世,可喜可賀。該書可謂《世說學引論》的“姊妹篇”,是在前者基礎上更進一步證成落實“世說學”學術框架的研究碩果,作者集十余年之力搜羅爬梳文獻,比對分析資料,終成此一體例謹嚴、考論結合之著作,堪稱當代“世說學”研究的一座新里程碑。我近年來一直從事《世說新語》(下稱《世說》)歷代流播情況的研究,今欣見此書出版,反復閱讀之下,深感書中有許多殊勝之處。
一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該書除《緒論》與《附錄》,共分七章,依次為:《南朝的“世說學”》《唐代的“世說學”》《宋代的“世說學”》《明代的“世說學”》《清代的“世說學”》《近現代的“世說學”》《當代的“世說學”》。可知全書乃以時代為經,人物及著作為緯,系統性梳理《世說》的學術研究史,既可使讀者通盤掌握《世說》在各個時期的傳播與接受情形,又使全書結構立體而豐滿,可謂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故讀是書,能讓后進者一窺“世說學”之堂奧。若篇幅允許的話,還可增補“結論”一章,對此議題進行總結,亦可闡述日后可行的研究方向,以利后進研究者持續深入探勘,例如《世說》在歷代詩詞、戲曲、小說、繪畫、書法、雕刻、藝品的接受情況,又如《世說》在域外的流播情況,尤其是在日本、韓國、越南,再如《世說》在歐美的轉譯情形,最后如《世說》在當代中學教育中的出版趨勢,以上這些舉例仍屬“世說學”范疇,值得一探。當然,這些內容非常龐雜,也非該書論述重點,唯有益于“世說學”研究面向的拓展,或可在結尾處予以交代。不過這也并不影響該書的學術價值,尤其是作者試圖建構世說詮解史的愿心愿力,當可引發學界的關注。
二是視野宏闊,脈絡清晰。目前學界對《世說》在后代流播情況的探勘,雖已有些個案的研究成果,然皆由于缺乏宏闊視域的整體觀照,總給人以見樹不見林之感。劉強可說是立足于宏觀視野,對這些龐雜的歷史文獻進行脈絡化的整理與研究的第一人,其所取得的成果斐然可觀,令人佩服不已。無論是2012年出版的《世說學引論》,還是這部《史論》,都有前后一貫的問題意識和相對宏觀的學術眼界,兩書前后呼應,互為支撐,使“世說學”的研究進一步系統化和脈絡化。作者曾將“世說學”的脈絡區分為:《世說》文獻學、《世說》文體學、《世說》接受學、《世說》美學、《世說》文化學、《世說》語言學等六大分支,而這部《史論》正是對第二、第三大分支的具體展開,書中以朝代為序謀篇布局,詳細論述《世說》傳播的源流以及接受與研究的歷史脈絡,構筑出一幅框架立體、主題鮮明、脈絡明晰的《世說》研究史圖景。
尤可注意者,是書中用較多篇幅建構“世說體”這一研究領域,對張詢古《五代新說》、王方慶《續世說新書》、劉肅《大唐新語》等共30余部“世說體”作品,分別予以“個案”研究,如此由“點”成“線”,由“線”成“面”,從而使“世說體續仿史”呼之欲出。這為后繼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導引和參考,真可謂“世說功臣”。
三是詳人所略,忽人所謹。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論史學撰述之方法與心態嘗云:“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劉強此書也充分展現這樣的學術特色。該書第六章《近現代的“世說學”》中,作者對李審言《世說新語箋釋》、劉盼遂《世說新語校箋》、程炎震《世說新語箋證》、沈劍知《世說新語校箋》諸書,皆有深入論述與價值定位。如言劉盼遂“當之無愧的二劉功臣”,稱程炎震“其考證成果多為后來學者所取資,其人雖一生落寞,但其名字必將與《世說》同其不朽!”透過諸多文獻的整理與考辨,從而給予定位評價,言而有據,令人信服。李審言、劉盼遂、程炎震、沈劍知四位學人對《世說》的考辨校箋成果,學界多有征引,但卻沒有專門的著作論述其價值,《史論》在這方面可說是導路先夫。又如第七章《當代的“世說學”》中,對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朱鑄禹《世說新語匯校集注》等書,皆在整理歸納基礎上,論其優缺得失,給予評騭臧否,論述非常精彩,結論值得深思借鑒。余、楊、徐、朱禹四位學者,從事《世說》教學或研究者,應無人不知,也有學人對其著作進行研究,但像劉強如此勇于指出優疵,言人不敢言,倒真是少見。行文至此,深感“夫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也”誠非虛語,這也讓我們這些后生晚輩深自惕勵。
四是別出心裁,獨具慧眼。該書最引人入勝的是作者的巧思與眼光,例如劉義慶與《世說》的編撰一節便是好例。歷來關于《世說》的作者,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為劉義慶獨自編撰,一為“成于眾手”,而劉義慶為掛名總編輯。劉強則另辟蹊徑,提出劉義慶為“第一作者”說。作者先透過劉義慶與劉向的血緣紐帶,考論劉義慶編撰《世說》有著遠紹先祖的文化使命,又從思想旨趣上指出,劉義慶思想由儒轉向佛道,中晚年廣交沙門,故而《世說》載錄百余則僧人言行事跡。姑且不論這觀點是否為歷史真實情境,作者能在既往成說之外,提出“第一作者”說,實屬難能可貴。又如論汪藻《世說敘錄》及其價值與宋代《世說》家藏本考辨兩節,亦可見作者功力眼光。汪藻《世說敘錄》是《世說》研究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可惜亡于南宋淳熙年間劫火,直至1962年中華書局將日本“尊經閣叢刊”本縮小影印出版,此書終能復現于海內,使萬千讀者得以一窺其廬山真面。但由于相關文獻的缺乏,此書價值一直隱蔽不彰,殊為可惜。劉強卻能從中詳加尋繹,理清北宋藏書家所藏《世說》版本的復雜信息,并考辨勾勒出《世說》在北宋的流傳情形,這樣的研究真是言人所未言,別開生面。
作者浸潤《世說》研究已有20余年,碩果累累,除大眾普及類著作之外,還著力搜求歷代文獻資料,編成《世說新語資料匯編》一書,該書殆將百萬字,將由鳳凰出版社出版。最近又得知,他還擔綱上海辭書出版社《世說新語鑒賞辭典》一書的主編,并在籌辦第三屆“世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由此可見其確以推廣《世說》為人生志業,樂此不疲。相信《史論》一書的出版,對“世說學”研究的進一步推進與深化,當會起到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文學博士,現為廣東肇慶學院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