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宋天偉
摘要:馬克思深入剖析了資本主義國債的產生原因、主要作用和本質,其中有些論述已被我國國債實踐驗證,有些論述對當下中國國債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國債規模逐年擴大,需要監管的問題也逐漸增多,因此可以順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對相關問題作出提前預判和監督,有利于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運行,有利于充分發揮國債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國債思想 財政赤字 國債發行
一、引言
發行國債既可以彌補財政赤字、籌集財政資金,又可以調節貨幣供應量,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運作的綜合體現,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都把國債發行當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而處于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卻在國債發行上走過一段曲折而艱難的路程。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走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為了更好地進行宏觀調控,促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建設,于1981年重新開始發行國債,結束了長達23年的無國債歷史(1958年起我國全面否定外債與內債)。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黨和政府充分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國債制度和經驗,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國債運行系統,為三十多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內,并沒有專門就國債(或公債)問題發表著作,但在分析資本主義信用制度時,卻不可避免地對國債問題進行了適當的論述,并由此形成了較為豐富的國債思想。作為繼承者,我們應該繼續挖掘馬克思主義國債思想的價值,探討其時代價值,在超越其局限性的基礎上指導實踐活動。然而在中國,研究其國債思想的文獻并不多見。研究馬克思主義國債理論的文章主要分析資本主義國債的政治經濟學基礎,以及國債與資本積累、經濟體制和稅收的相關關系,并探討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國債思想的繼承發展(曾軍,2003;劉邦馳,2005;劉延斌,2006)。在國債規模快速擴張的當下,總結我國的國債實踐,厘清馬克思主義國債思想對我們的影響,對未來我國國債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警示意義,更有利于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本文將馬克思主義國債思想總結為三個方面,國債產生的原因,國債的作用和國債的本質,并在每個部分結合我國具體實踐做具體分析,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國債思想對我國國債實踐的指導意義和警示意義。
二、國債產生的原因
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時代背景是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年代,結合此時代背景與政治經濟學規律的研究,他們將國債產生的原因歸結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職能的擴大。自中世紀的熱那亞和威尼斯起,現實一直證明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國債產生的重要基礎,這在資本主義擴張的殖民時代更為明顯。而資本主義的擴張、殖民制度的建立,又必須依賴于國家職能的強化,這樣才能確保資本回報和世界市場的霸占。自然地,國家職能的擴張需要更為龐大的財政支持,如此一來就要依靠舉借外債籌集資金,進而彌補財政上的赤字。正如恩格斯指出“隨著文明時代的向前發展,甚至捐稅也不夠了,國家就發行期票、借債,即公債。”
觀察我國1981年重新發行國債的原因,基本上與馬克思主義國債思想所論述的觀點一致,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國家職能的擴大這兩方面原因是很明顯的。改革開放之后,一方面各經濟主體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經濟活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職能也不斷擴大,財政資金的短缺越來越無法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我國政府開始以開放和發展的視角看待外債與內債,不再對債務全面排斥。1978-1981年,全國財政收入連續下降,而財政支出需求不斷增長,在借入外債也無法彌補赤字的情況下,國務院決定于1981年重新發行國內公債,僅當年國庫券發行就達到48.7億元。自此,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我國國債的發行量也不斷增長,所發揮的宏觀調控作用也越來越大。
三、國債的作用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過程中,原始資本積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而此時,國債制度則與關稅制度、殖民制度等途徑一起,成為資本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如馬克思所言,“原始積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時間順序特別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在英國,這些因素在十七世紀末系統地綜合為殖民制度、國債制度、現代稅收制度和保護關稅制度。”
我國經濟能有今天的水平和成就,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國債的作用自然是其中之一。具體而言,外債帶來了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正如鄧小平所言,“吸收外國資金、外國技術,甚至包括外國在中國建廠,可以作為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補充。”據統計,我國外債余額從1985年的158.3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17799億美元,同期外債負債率在波動中從5.2%增長到17.2%;從外債結構來看,外國政府貸款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規模較穩定,分別從2001年的237億美元和275.7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232.2億美元和421.4億美元,而國際商業貸款和貿易信貸增長迅速,分別從2001年的972.3億美元和216.1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4957億美元和3344億美元。很明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債引入了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推動了制造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這是內債無法替代的作用。我國對外債的管理,始終遵循著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即思想上要開放大膽,操作上要謹慎有節。
國債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需要分階段而言。1981-1997年,國債主要作用是籌集財政資金,彌補赤字,為減稅讓利改革騰出空間,兼有替代銀行透支、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在財政資金短缺而經濟建設需要大量財政支持的情況下,除了向銀行透支,主要通過發行國債集聚社會資本,從而為當時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的建設提供有力的資本支持。但是直接向銀行透支引發了越來越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國減少了銀行透支額度,轉而加大了國債發行力度,試圖緩解通貨膨脹問題。其中,1986年之后國債發行數量增速加快,至1988年國債依存度達到10.87%,1992年達到17.9%。1994年,在通貨膨脹和早期國債償債期到來的壓力下,政府決定禁止銀行透支或借款,財政赤字和舊債完全通過增發國債來彌補。因此,1994年國債發行額從上一年的739億元一舉突破千億達到1175.25億元,至1997年達到2476.82億元,國債依存度也從1994年的20.29%上升到1997年的26.82%。
1998年開始,我國開始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定向發行國債用以支持基礎設施和其他惠及民生的事業建設上。與前一階段相比,1998年之后國債的作用更加趨同于馬克思主義國債思想,即促進了貨幣轉化為資本,投資于重點項目建設,拉動經濟增長。1998-2000年分別發行的1000億元、1100億元和15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定向投資于農林水利(28%)、城市建設(20%)、交通運輸(18%)、重點產業技術升級(10%)、農網改造(9%)、環保(3%)和教育司法(3%)等項目,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5%、2.0%和1.7%。2001和2002年,國家分別新發長期建設國債1500億元,主要用于西部大開發建設和長江中下游堤壩加固等重大項目。對未公開的國債支出方向的有關研究表明,國債資金主要用于建設性支出(劉忠敏等,2009),也有研究表明國債資金主要用于經常性支出(康宇虹等,2010),結論并不一致。為此,我們更要警惕,要充分發揮國債的資本積累作用,將國債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建設性項目上,而不是寅吃卯糧,增加代際負擔。尤其在金融危機之后,我國每年國債發行超過萬億元,2014年國債余額達到95655.5億元,對國債資金的使用及其投資效率應當更為重視。
四、國債的性質
馬克思深入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國債性質,雖然時過境遷,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但對我們還是有良好的指導意義和警示意義。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國,我國更應該警惕國債的負面性質,注意避免濫用國債,不要讓國債只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而是要將人民的利益當作國債的唯一導向。
(一)國債的剝削性
馬克思通過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國債制度,認為國債作為以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為主體的融資工具,天然地為資產階級經濟利益服務,因此具有剝削性質。馬克思說,“用國家的名義裝飾起來的大銀行,從一產生起就只不過是私人投機家的公司,它們支持政府,依靠取得的特權能夠把貨幣貸給政府。……它一只手拿出去,另一只手拿更多的進來,這還不夠,當它拿進來時它仍然是國民的永遠債權人,直到最后一個銅板付清為止。”因此,資產階級有巨大的利益動機去利用國家負債機會盤剝國民財富。
(二)國債的稅收性
國債最終是要靠后期稅負來償還的,所以國債是稅收的跨期替代,而且由于國債利息的存在,國債會進一步加重人民的稅務負擔。馬克思指出,“普魯士國家打算用什么償付即使不是按5%而只是按3.33%的利率付給的利息呢?用新的稅收,如果普通稅收不夠,就用新的強制公債來償付。”國債與稅收的這種相互遞補關系,導致資本主義國家負債與人民稅賦負擔交替上升,當達到矛盾爆發點時,就可能發生主權債務危機和政府停擺,這一點現實已經證明了。
(三)國債的虛擬性
國債是虛擬資本的一種形式。馬克思認為除了國債以外,股票、商業匯票和銀行匯票等都是虛擬資本表現形式。虛擬資本,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生息資本,它以有價證券的形式存在,并以未來的有規則收入為收益。當國債資金不是作為資本性、建設性支出,而是用于經常性開支的話,國債券就成了“消滅掉了”的資本的“紙制復本”,就失去了資本積累的作用,離實體資產越來越遠,其虛擬性也就越強。當國庫券賣不出去時,資本的假象就會消失。
改革開放到本世紀初的時間段內,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經濟自由度有限,國債發行的規模較小,且以建設性項目的籌資為主,暴露出來的問題既少且不明顯。但是近十五年左右,我國經濟更加開放自由,全球化卷入度更高,經濟體量也成為世界第二,面對風云變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政府加強了宏觀調控的力度和規模,因此國債的規模飛速增長,支出方向復雜,不確定性更為突出。受社會主義公有制體制的制約,我國國債的投資者主要以國有金融機構和普通居民為主,而馬克思所說的資本家、私人投機家為輔,所以并不存在資本大鱷綁架國家債權,壓榨政府和人民的剝削現象。而關于國債的償還,我國目前采取的償債方式是國債本金主要由財政盈余和新債償還,而利息已經劃入經常預算支出之內,只要國家宏觀政治經濟穩定,財政預算收入持續增長,這樣的償還方式就可持續,不僅不會加重人民稅賦,而且使國債成為投資理財的一個重要渠道。對于國債虛擬性的管控,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一整套國債管理體系,對政府部門、投資者、中介機構等國債市場主體進行密切關注和監督研究,目前來看,國債市場在監管之下尚且穩定。
盡管我國國債市場基本穩定,但并不代表風險不存在,我們還是要一再強調,要關注國債資金的支出方向和投資收益,不能將其作為經常性支出;要發揮國債的積極作用,促進經濟發展,不要讓其演化成中央財政的債務包袱,更不能給人民造成任何稅賦增加和風險轉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