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殿平 李曉倩
摘 要: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在問題設計方面,較少真正重視課堂問題設計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的重要性。本文以傳統課堂問題設計中發現的問題為研究基礎,在對比分析教學案例的基礎上,探索出以問題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以核心問題為主線、生成問題為源泉、引導問題為主要內容、問題結構為重點,并關注問題實施的操作策略。
關鍵詞:核心問題;生成問題;引導問題;問題實施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在問題設計方面,往往以舊的教學觀為指導,較少真正著眼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思維品質的鍛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急需更新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才能培養出適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在案例研究中我們發現,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在課堂設計、操作策略上與新型的政治課堂有根本的不同,反映出傳統思想政治課堂與新型政治課堂在教學理念上的巨大差異。
一、 注重知識目標的達成VS注重解決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真問題
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控制著課堂環節的進行、問題的設計、活動的開展進程。教師把講解等同于理解、識記等同于掌握。教師的教學目的在于,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預定的知識目標、順暢地走完教學流程。
而新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設計課堂的核心問題,教學活動完全以學生提出的真問題為線索。教師的教學目的,不僅在于完成知識目標,更重視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 把問題看作呈現正確答案的工具VS把問題看作探索學習的工具
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提問學生的時候,更愿意選擇那些能夠直接給出正確答案的學生來回答問題。因為教師更看重的是,課堂教學的進度和預定目標的完成。
而新型課堂教學,教師特別喜歡提問那些有獨立思想、個性化思考、對問題窮追不舍、“打破砂鍋問到底”式的學生。因為教師重視的是,學生的多維理解、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思維能力的鍛煉。
三、 低水平的問題設計VS高水平的問題設計
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較多采用考查學生回憶、記憶、復述、驗證等思維層次,以封閉性、表層化為特點的低水平的問題設計。問題提出的目的,是回顧知識、背誦知識、檢查記憶或呈現答案等。學生通常是找到課本的原話來回答即可,只有一個答案,毋庸置疑。
新型的課堂教學,較多采用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應用、評價等思維層次,以開放性、深層次為特點的高水平的問題設計。問題提出的目的,是引起興趣、診斷已知、探索未知、協同思考、幫助理解或是加深認知等。鼓勵學生做出個性化的解答,并且每個回答都是積極的。
四、 把錯誤問題看作思維的障礙VS把錯誤問題看作思維的源泉
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教師認為犯錯是羞恥的,回避學生的錯誤回答。教師遇到回答問題錯誤的學生,往往是示意其悄悄地坐下。長此以往,學生不敢提出與課本有異議、逆向思維的問題,學生的思維被禁錮。
新型的政治課堂教學,教師期待錯誤問題的生成,并且把錯誤問題看作是良好的學習機會。教師根據錯誤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展開自我補充、完善、甚至推翻,組織學生辯論等,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的舞臺。
基于上述新型政治課堂的教學理念,本文嘗試提出經過案例分析和實踐驗證的,以問題設計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這個教學模式是在新型課堂的理念下形成的,以學生的生成問題為源泉和線索。
(一)核心問題的設計策略
核心問題是問題教學模式的主線。核心問題是一堂課的主干問題,只有準確把握核心問題的設計,才算是把握住了一堂課的框架和方向。
1. 核心問題的數量應控制在三個以內。之所以要求控制核心問題的數量,一方面,對教師提出明確主題的要求;另一方面,對學生一堂課的問題生成活動起到引領作用,有助于保證主旨明確、重難點突出、主題回歸。
2. 核心問題的表達要科學規范。核心問題,應是新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內容。設計核心問題時,要注意和新課程標準在語言表達上的一致性,既能保證課堂問題的討論不偏離教學育人方向,也能保證學生的自學步驟有序實施。
3. 核心問題是所有問題中唯一預設的部分。核心問題是關系到教什么的問題,應符合國家教育部門要求、尊重知識本身的結構和內容,具有不可選擇性。而后續的生成問題和引導問題都是臨時生成的,具有不可控性。
(二)引導問題的實施策略
引導問題策略是問題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生成問題是引導問題的前提。生成問題,是指學生在課堂中“臨時起意”的真問題。引導問題,是指在核心問題的指導下,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成問題為線索,當堂定制的引導學生全面深度思考的問題。只有靈活把握引導問題的設計,才算是把握住了一堂課的血肉和靈魂。
1. 問題應是高水平的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通常是,“聯系實際談談看法”“談談你的認識”“請你進行評價”“舉例說明道理”“對兩個觀點開展辯論”。只有這些高水平問題設計,才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
2. 注重問題設計的措辭。在問題設計的表達方式上,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求表達明確、清楚嚴謹、用詞規范、沒有歧義。如果問題提出后,讓學生迷惑,就需要立即更換表達方式。通常的做法是,更換詞語、變換句式、舉例說明等。
3. 特別要重視思維動詞的使用。在問題設計中,應明確提出具有“舉例說明”“分析道理”“小組辯論”“討論歸納”等思維要求的動詞(思維動詞的使用在問題結構策略中詳細分類說明)。這些思維動詞的使用,對學生的思維活動具有明確的、具體的引導性,大大提高課堂活動的效率和學生思維訓練的效果。
4. 重視開放式問題設計。問題的答案不應該是唯一的,而是不同的學生可以做出個性化的解釋、分析和舉例。并且每個學的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是從不同角度做出的回答,對教學目標的達成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實踐證明,學生在課堂上能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動力。
(三)引導問題的結構策略
學生生成的問題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是教師實施引導問題結構策略的著眼點。引導問題的操作策略,是問題教學模式的重點操作策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 生成問題與教學內容是表面與本質的關系。此種情況,教師設計的引導問題,應注重“說明理由”“分析道理”“談談認識”等思維動詞的使用,重在引導學生透過現象分析本質。
2. 生成問題與教學內容是截然相反的關系。此種情況,教師設計的引導問題,應注重“比較不同”“討論評價”“分組辯論”等思維動詞的使用,重在引導學生辯論兩種不同觀點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3. 生成問題與教學內容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此種情況,教師設計的引導問題,應注重“談談經驗”“舉例說明”“交流成果”“分組探究”等思維動詞的使用,重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4. 生成問題與教學內容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此種情況,教師設計的引導問題,應注重“列舉特例”“全面概括”“討論歸納”“分組展示”等思維動詞的使用,重在引導學生全面理解概念。
如果把整堂課的所有問題之間的結構形容成樹(問題樹),核心問題則是“主干”,存在一般與個別關系的問題是“枝杈”,存在表面與本質關系的問題即是“樹葉”,存在截然相反關系的問題是“并蒂”,存在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問題即是“果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問題樹的構建,引導學生完整地生成并構建“問題樹”,才是問題教學模式成敗的關鍵。
(四)問題實施的操作策略
如果缺少對問題實施過程的監控,問題教學模式就不能真正地發揮效果。問題教學模式實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 重視問題在教學環節中的延續。核心問題與引導問題之間,因生成問題甚至錯誤問題(錯誤問題也是生成問題)的連接而環環相扣。能夠使問題形成問題樹的關鍵是,教師要對引導問題的結構策略運用得當。
2. 問題提出后,要留給學生“思考時間1”。生成問題或引導問題提出后,一定要先留思考時間、再指定學生或小組回答。在“思考時間1”里,教師要鼓勵學生組織好語言,條理清楚、邏輯嚴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個思考時間,有助于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全體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3. 注重每個學生的參與性。在學生不能準確回答問題時,可以引入游戲的方式,讓該學生“打電話”(請求幫助),或“傳話筒”(向同學請教再復述回答),或“搖一搖”(換個問題回答)等。不應由教師指定其他學生回答,而把這個未能回答問題的學生置身事外。對有的學生而言是傷害自尊,對有的學生而言反而是逃避責任,都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全班學生的參與性。
4. 在學生未能完全答出問題時,引導性提問,并耐心給學生留“思考時間2”。“思考時間2”的作用是,不僅給回答問題的學生補充答案的機會,同時也給其他學生完善自己答案、進行總結歸納的時間。不可因急于得到答案而換人回答,這樣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對學科失去興趣,思維也無法得到鍛煉。
綜上所述,問題為主線的教學模式,以核心問題為主線、生成問題為源泉、引導問題為主要內容、問題結構為重點,并關注問題實施的操作策略。從問題的設計策略到實施策略進行研究,希望能改善傳統教學的問題設計,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貢獻微薄智慧。
參考文獻:
[1]胡慶芳.有效課堂提問的22條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杰姬·阿克里·沃爾什.優質提問教學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8.
[3]貝森赫茲.教師怎樣提問才有效:課堂提問的藝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4]南?!と鳡?,珍妮·法菲爾.老師如何提問,學生才會思考[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