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貴條
摘 要:初中地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和生活性較強的學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往往會注重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嘗試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狀況理解學科知識,可以說生活化元素在初中地理的學科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活化元素的滲透下,初中地理教學也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科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加清晰透徹。要想在地理教學中科學實現生活化元素的滲透,可以從生活情景渲染、生活元素挖掘和生活實踐強化等角度入手,統籌內容和實踐教學,打通課堂和課后教學,以生活化元素的全流程滲透推動初中地理教學的不斷完善。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化元素;生活實踐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初中地理的教學工作中,生活化教學逐漸成為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眾所周知,地理學科內容往往與學生生活是緊密相關的,如果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能夠科學運用這些生活化元素,不僅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而且能夠以生活化元素的運用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興趣正是一個人學習的最佳良師,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生活化元素的滲透甚有必要。
一、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概述
初中地理學科開展生活化教學,就是強調要讓地理學科回歸生活,教師要嘗試利用生活中的內容進行地理學教學。實際上,在這一系列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教學活動面進行進一步拓展,地理學的生活化教學應當分為課堂教學和課后教學(實踐教學)兩個層面,對于課堂生活化教學來說,教師要積極引導生活元素走入課堂,為學生列舉例子,或者進行知識引導時,要多采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元素內容,可以是本地區的特色元素,也可以是學生常見的或者是能夠接觸到的生活元素,而在實踐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拓展生活實踐活動,讓他們在開展地理學實踐活動時,能夠以課本教材為依托,把地理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之中。通過這樣一系列的生活化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從生活中理解地理學知識,進一步拉近學科知識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踐之間的距離,讓初中地理真正摘掉“假大空”的帽子,實現地理學科的人文關懷。從初中地理教學大綱上看,初中地理的教學本質,就是讓學生對地理學知識具有初步認知,能夠了解相關知識內容,并把所學到的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這種生活的運用自然離不開生活化的教學,可以說,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進行生活化元素的滲透,不僅是教學理論的要求,更是教學實際的呼喚。為此教師要進一步梳理自己所開展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從多個角度完善現有教學體系,真正實現生活化元素的有力滲透,為學生講好生活地理課,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地理素養。
二、 生活化元素滲透到初中地理教學的策略
(一)進行生活情景的渲染
教師要想做好地理學生活化教學,首先要注重對教學進行生活情景的渲染。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上,很多教師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缺乏對教學生活化的思考,因此教師在進行生活化元素滲透時,要對教學情景進行革新,努力進行生活情景的渲染,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情景氛圍。在進行生活情景渲染時,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其一是生活道具的運用,其二是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對于生活道具運用上,由于初中地理教材會涉及一些學生生活日常的內容,教師可以及時進行實物展示,譬如在最開始學習地圖時,教師可以直接把不同種類的地圖帶到課堂上進行實物展示,也可以建議學生在家自行購買一幅地圖,讓學生能夠及時從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對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上,在現代化教學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該項內容,把那些無法進行實物展示的內容做成視頻或者圖片,讓學生通過多媒體了解到地理的變化,如在七年級下冊的教學中,立足部編版教學實際情況,本冊書主要是為學生講授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基本地理樣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及時教學,講授每一個國家的時候,都及時同我們國家進行對比,借助多媒體能讓學生的感受更加直觀和客觀,同時又與我們國家進行對比,能夠幫助學生結合自己所處的生活實際情況進行認知。不論是實物展示,還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都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貼近生活,這種生活情景的渲染能夠從形式上輔助生活化教學,要想進一步發揮生活化教學的功效,教師還要從教學內容上下功夫。
(二)注重生活元素的挖掘
從教學內容上進行生活化教學,就是要求教師注重生活化元素的挖掘。縱觀初中地理學教材,能夠涉及的生活元素是方方面面的,然而在真正的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高效地進行生活化教學,對這些和初中地理有關的生活元素要進一步篩選。教師要充分考慮所帶班級的教學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理解和接觸能力,立足于教材實際,為學生挖掘適合他們的生活元素。以八年級上冊的《河流》一節教學為例,本節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我國的河流基本狀況,能夠對河流這一重要地理元素有著基本認知,如果教師空談河流的地理學知識,一些學生對此可能理解不深,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所在城市的河流進行舉例講授,假如學生所處城市有黃河流經,那么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為同學們分析黃河的上中下游是如何構成的,我們這個城市是位于黃河的什么位置,這里的泥沙情況如何,有沒有凌汛現象……并且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深化教學,由自然地理知識拓展到人文地理知識,講授黃河的人文狀況。如果學生所處城市只有小河流,那么教師可以把這種小河流同教材所舉例的黃河長江進行對比,教會學生如何分析河流,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初中地理的教學是要讓學生真正學會知識,要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深化拓展,掌握地理學的分析方法,而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及時地把生活元素進行融入,那么學生也能夠及時地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能夠用到的知識。這樣他們就能利用地理知識對所見所聞的自然現象或者人文現象進行自主分析,這也進一步增添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從根本上學懂地理知識,實現地理教學回歸生活的目的。
(三)強化學生的生活實踐
在初中地理教學的生活化元素滲透時,教師還要注重強化學生的生活實踐。正如前文所述,這里所說的生活實踐,其實是與課堂教學相對的一種課下教學活動,在現代化教學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活動不能只滿足于課堂教學,要讓學科教學在學生課下進行必要延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通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全過程,讓實踐教學具有生活化元素,推動學生真正從生活中理解地理學知識。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的《交通運輸》教學為例,在本章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結合各類交通工具的特點,選擇適合的交通運輸工具,做到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并舉,在進行完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以課本教材為依托,不斷強化學生的生活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之后嘗試對生活進行觀察,了解一下家庭成員在外出會選擇什么交通工具?是依據什么進行選擇的?來學校要選擇什么交通工具?外出旅游的交通工具是如何選擇的?通過這一系列生活小調查,實際上就是地理實踐教學的一種延伸,學生在這種實踐活動中,能夠及時把課堂所學轉化為所用,教師要嘗試利用這些知識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幫助他們日后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進行自主獨立判斷,做到效益最優。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帶著地理知識觀察生活,結合部編版教材來看,很多章節的設置都和學生生活緊密相關,而且一系列內容設置正是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因此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多鼓勵學生去生活中進行探索,把教材知識同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相結合,真正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學懂地理學知識,培育和提高自身的人文地理素養。
三、 生活化元素教學總結
結合現有實踐教學情況來看,雖然很多同學對初中地理學科具有一定的畏難情緒,但地理學科畢竟是與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一門學科,而且隨著生活發展,地理學知識也在進行著日新月異的更新,因此教師要牢牢把握住初中地理的生活性,努力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生活化元素的滲透,歸根結底是教學手段的一種,在初中地理這門學科開展生活化元素的滲透,正是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群體特點進行的一次有益嘗試,從學科特點來看,地理學自身具有濃厚的生活元素,教師在教學中對這些元素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從形式上為學生構建和渲染一系列生活情景,在內容上不斷挖掘適合學生的生活元素,從學生群體特點來看,由于教學對象是初中學生,他們往往是初次對地理學科進行了解,對于這種新鮮事物往往具有一定好奇心和興趣,教師要通過生活化元素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要素,這樣學生能夠把學科知識轉化為生活知識。
從整體教學觀來看,初中地理教師所開展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更要利用自身的教學活動,實現地理育人的理想目標,要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地理素養,彰顯人文地理關懷,而這與生活正是息息相關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讓地理教學更加具有生活性,以更加完善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對待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能夠具有科學的理解和判斷,不斷提高人文地理素養。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工作時,要注重生活化元素的科學滲透,不斷增強教學活動的生活性,讓學生在地理學科的學習中品味生活,同時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為此教師首先要進行生活情景的渲染,為學生營造濃厚的生活氛圍,同時注重生活元素的挖掘,精心挑選那些適合學生學習的生活化元素,拉近地理學科和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最后還要強化學生的生活實踐,不斷拓展課后實踐教學,打通課堂教學和課后教學全流程,實現初中地理教學的生活化元素全滲透。
參考文獻:
[1]趙紅.中學地理生活化教學的認識與實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2]楊燕魯.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J].文理導航,2019(1).
[3]陳林烽.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理論研究,2019.
[4]劉瑩.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