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稼雨

寫完前言,核對過最后一段引文頁碼,我不禁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可能不會有人會想到,這部《明清軼事小說選注》書稿,已經有了36年的歷史。
1982年,我考入南開大學中文系,師從劉葉秋、寧宗一兩位先生。入學后不久,恩師劉葉秋先生為我指定做志人小說研究的方向。嗣后,文化藝術出版社邀請劉葉秋先生主編一套“歷代筆記小說叢書”。為配合我的志人小說系統研究,先生指定要我為這套叢書承擔一本《明清軼事小說選注》工作。在先生授意和親自指導下,我從上百種軼事小說中披沙揀金,選出原文,然后做注釋,寫導讀。其間得到恩師的親切關懷和具體指導,原手稿很多地方還留有恩師親自動筆修改的痕跡。經過兩年的努力,該書基本竣工完稿。該書稿前言《明清軼事小說述論》一文發表于《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第二期。遺憾的是,“歷代筆記小說叢書”責編調離后,不久恩師也因病故去,該叢書尚未出版者也均遭擱淺,沉睡多年。
2018年年底,大象出版社向我征詢出版選題時,我提交了這部書稿的選題文件,獲得批準,并于2019年年初簽訂了出版合同。一部沉睡35年的書稿,終于重獲新生。這個事情本身已經讓我激動不已了。
但是,當我把舊稿找出來,準備重新整理出版時,卻發現這部舊稿還有很大的打磨提升空間。
首先,一部30多年前的書稿,無論是選文、注釋,導讀,還是前言的內容等,都有許多時過境遷的感覺,需要全面審核,重新處理;
其次,初稿由于出版社的字數限制和80年代掌握文獻的有限,許多應該選入的作品沒有能夠入選,需要增補相關內容;
再次,30多年前的稿件為紙質手寫稿,還需要將原稿輸入電腦,變為電子文檔。
鑒于這種情況,我向出版社提出申請,在增補內容的基礎上,重新整理加工這部書稿,并請求推遲交稿時間,獲得準許。
這次重新增補整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將紙質版原書稿內容錄入為電子文檔;
第二,增補新的作品內容,按本書體例加以注釋;
第三,原書稿部分故事做了簡單導讀處理。為了全書格式統一,方便更多的讀者閱讀,這次對書中全部故事逐條做了簡要導讀;
第四,原書稿前言為35年前所作,今天看來有些地方已經不合時宜;況且新增補的內容在原前言中不能得到反映,所以這次重新撰寫了前言;
第五,原書稿盡管有統一體例,但沒有具體體例凡例說明。為統一格式體例,這次整理增補了工作凡例;
第六,重新排列整理書稿順序,整理全書目錄。
按照這些思路,我從2019年上半年開始啟動這部書稿的增補整理工作,但由于公務繁忙,雜事太多,進展速度不夠理想。因此我計劃利用2019年底至2020年初寒假時間最終完成這項工作。就在進入寒假之后,我全力投入這項工作的時候,發生了波及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本身是一場災難,但因為疫情影響而封閉蝸居在家的處境,卻無形中為我提供了幾乎是前所未有的工作時間保障。從2019年12月中旬到2020年3月中旬,大約三個月的時間我集中全部精力,幾乎完全用在這部書稿的最后統稿打磨工作上,為這部書稿的質量保證奠定了基礎。
對我來說,這次難得的封閉改稿工作能讓人心平靜下來,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甚至不知不覺中感覺到無論是學術能力上,還是精神境界上,都有凈化升華的收獲。每天坐在電腦前,打開手稿原稿,仿佛回到36年前那青蔥的時代;尤其是每當看到恩師為我原稿親自動筆做的那些修改手跡,頓時就淚如泉涌,難以遏止對恩師深深的感恩懷念之情。而這種感恩之情很快就化為改稿工作的無窮動力。其實到2020年1月下旬,稿子就大致差不多了。但我總感覺到,這是當年恩師布置給我的工作,不在我力所能及范圍內把它做到最好,是無顏向老師交差的。所以從一月下旬到三月中旬,我又反復做了兩次全面修改調整。我心底的希望是,這部書稿既能告慰于九泉之下的恩師,也能無負于這次難得的出版機會,同時也能盡可能讓廣大讀者看到滿意的書稿。
(作者系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